【病例报告】儿童半轴肢体骨骼Ollier病1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徐艳朋1 俞松2 李家欢3 黄辉1 胡选琛1 杨小红1通信作者:杨小红,Email:1390118003@qq.com作者单位:1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矫形外科,遵义 563003;2贵州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贵阳 550025;3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遵义 563003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5):1187-1189.引用本文:徐艳朋,俞松,李家欢,等.儿童半轴肢体骨骼Ollier病1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5):1187-1189.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0401-00381.
摘要
对2020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罕见的儿童半轴肢体骨骼Ollier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总结儿童Ollier病的诊治方法。患儿,男,3岁,因“发现右下肢跛行2 d”就诊,行影像学检查为半轴肢体骨骼发病,均提示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行右股骨颈及大转子病变刮除、植骨及石膏外固定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内生性软骨瘤,术后随访患儿植骨处愈合良好,跛行症状改善,未发生感染及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儿童Ollier病发病部位以长管状骨居多,发生于半轴肢体多发性病变很罕见,对于这种罕见病例诊断较为困难,易造成误诊,需病理检查确诊;对病变范围广、影响患肢功能及畸形明显者需手术治疗,并需长期随访。
关键词
Ollier病;软骨瘤;儿童
Ollier病即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病伴肢体畸形,因1899年首次由Ollier提出故得名,该病较为少见,目前国内外关于Ollier病报道多为成年人,儿童较少,且报道病例中病变部位多为指骨、掌骨等短管状骨,而病变位于半轴肢体骨骼,对侧肢体骨骼发育正常者极为罕见,尚未见报道,且易造成误诊。2020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半轴肢体骨骼Ollier病患儿,现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并复习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Ollier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男,3岁,因“发现右下肢跛行2 d”入院。2  d前家属无意间发现患儿行走时右下肢跛行,患儿无明确外伤史及感染史,后未见好转,家属为求进一步诊治来诊。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双下肢不等长,右下肢较对侧短缩约1 cm,双髋关节及膝关节局部无红肿及压痛,右膝关节外翻畸形,双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及内外旋活动不受限,肢端感觉、血运及足趾活动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骨盆X线片提示右侧骨盆及右股骨近端多发病变,CT提示右侧髂骨、股骨近端、耻骨多发病变,考虑组织细胞增生症(图1)。初步诊断:(1)右侧股骨颈及大转子、右侧骨盆(髂骨及耻骨)多发病变原因:组织细胞增生症?(2)右膝关节外翻畸形。本研究通过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LL-2020-314),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院后行骨盆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右侧髂骨、耻骨及右股骨上段多发病变,考虑组织细胞增生症(图2),胸部平片发现右肱骨上段病变,为排除其他部位病变行脊柱四肢X线片检查,结果提示右肱骨上段、右侧髂骨、耻骨、股骨近端、股骨远端、胫腓骨上段、腓骨下段形态不规则,可见多发斑片状、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周围骨质硬化,部分内似有分隔,为多发良性病变,考虑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余双上肢及双下肢组成骨形态、密度未见异常,各关节对位关系未见异常(图3)。头颅正侧位平片未见异常。结合患儿症状及辅助检查,因患儿右股骨颈、大转子及近端病变范围广,且跛行明显,故行右侧股骨颈及大转子病变刮除、异体骨植骨及石膏外固定术。术中见:右股骨颈及大转子病变处骨膜、关节囊及周围肌肉稍水肿,病变区骨皮质薄、质脆,于病灶处开窗可见病灶近端累及股骨颈骺板,远端累及股骨大转子下缘水平,病变骨组织呈软骨样变;术中处理:彻底刮除病变骨组织,予以浓碘伏、酒精灼烧病变区,9 g/L盐水冲洗,病变区植入同种异体骨12 g,止血,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逐层缝合,包扎切口,予以右侧半髋石膏固定制动患肢,术中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提示:右股骨颈及大转子呈软骨性病变,有分叶状结构,组织破碎,小叶间未见融合,软骨细胞稍丰富,富有黏液样间质,考虑内生性软骨瘤(图4)。出院诊断:(1)右侧肢体肱骨上段、骨盆(髂骨、耻骨)、股骨颈及大转子、股骨下段、胫腓骨上段、腓骨下段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病;(2)右膝关节外翻畸形。现术后8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植骨处大部分存活,未出现感染、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图5),右髋关节功能正常,患儿跛行症状较前好转。
2
讨论Ollier病为多处骨骼病变,好发于手足等短管状骨,也可见长管状骨及其他骨骼,其本质为内生性软骨瘤同时伴发肢体各种畸形,由于该病发病隐匿,为无痛性骨性病变,常于体检、外伤行X线片检查时意外发现,部分为出现并发症状如跛行、畸形明显时发现。目前文献对该病的报道绝大多数为成年患者,且多为指骨、掌骨等短管状骨病变,儿童病例报道较少,但当病变部位位于干骺端、骨骺甚至骺板时,对儿童骨骼发育影响极大,治疗也相对棘手,易造成残疾。本例患儿即为典型的严重Ollier病,虽家属诉病史仅为2 d,但已出现全身多发骨骼病变,尤其侵犯肱骨上段、髂骨、耻骨、股骨上段(包括大转子、股骨颈及转子间)、股骨下段、胫腓骨上端及胫骨下端,造成右侧下肢过度生长,右膝关节外翻畸形,出现右下肢跛行症状,此外该患儿发病部位仅局限于半轴肢体骨骼,而对侧肢体骨骼发育正常,实属罕见,且易造成误诊,故加强对该病的诊治尤为重要。Ollier病是一种少见的非遗传性良性肿瘤[1],但具有恶变倾向[2],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软骨细胞错构、基因突变[3]等有关。对该病诊断首选影像学检查,典型X线片及CT平扫显示骨干或干骺端膨胀,并可见囊状或柱状骨质缺损或不规则骨质破坏,部分病变区可见数量不等的斑点状、条状及环状钙化[4]。MRI提示大部分患者病变处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为混合信号[4],增强后显示不均匀强化。但也有少数病例不典型,需与骨囊肿、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代谢性疾病、黏液性纤维瘤、Maffucci综合征[5]、内生性软骨瘤恶变等鉴别。本例患儿MRI提示病灶处以长T1、长T2为主信号影,故考虑组织细胞增生症。对诊断困难者,病理检查仍为金标准,镜下可见分叶状透明软骨,软骨细胞丰富,可富有囊液样间质。针对儿童Ollier病的治疗,作者建议将骨骺病变对骨骼发育的影响降低到最小为原则,积极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到长期随访。Ollier病为多发病变,针对肿瘤范围较大、影响骨骺发育、畸形明显部位[6]及引起临床症状的局部病灶需积极手术,主要包括单纯病灶刮除术、病灶刮除+植骨术、病灶扩大刮除+皮质骨重建术等[7],移植骨可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磷酸钙骨水泥[8]等。对肢体畸形患儿,可行畸形矫正术,主要包括截骨矫正术(矫正内外翻畸形及其他成角畸形等)、病灶段切除+骨延长术、“8”字钢板暂时性骺阻滞术等。因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加之好动,故无论采用何种术式,术后均需行石膏或支具固定制动,视病灶处骨骼愈合情况酌情拆除固定,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关节僵硬、感染、病理性骨折、畸形复发、延迟愈合、不愈合、神经失用症等,总发生率为27.9%[9]。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内生软骨瘤转化为软骨肉瘤[10],故在长期随访中的疑恶变者,可行病灶活检术,若确诊恶变,应彻底切除或截肢(指/趾),术后辅以相应化疗;其次,该病可侵犯骺板,造成骨骺生长发育紊乱,本例患儿由于股骨颈及大转子病变范围广,已达到股骨头下,易造成股骨头坏死这一灾难后果,故暂行右侧股骨颈、大转子及股骨近端病变刮除、异体骨植骨及石膏外固定术,针对患儿右膝关节外翻畸形,因病变侵犯股骨下段外侧骺板,造成生长发育紊乱,但患儿年龄小,生长发育潜力很大,目前以观察为主,定期随访,必要时可行“8”字钢板暂时性骺阻滞术减缓膝外翻的加剧,右侧下肢的过度生长也需密切观察。综上,Ollier病临床少见,但对于儿童患者,了解其临床表现、病灶分布类型和病理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并做好长期随访,预防恶性转化和畸形加剧[11]。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