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康复】UBA5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痉挛症患儿表型及基因型特点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周秋君 龚潘 焦莶如 牛悦 徐兆 张月华 杨志仙通信作者:杨志仙,Email:zhixian.yang@163.com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北京 100034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5):1142-1145.引用本文:周秋君,龚潘,焦莶如,等.UBA5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痉挛症患儿表型及基因型特点[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5):1142-1145.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0720-00850.
摘要
目的 分析UBA5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痉挛症(IS)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治的4例UBA5基因变异所致IS的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4例(男3例、女1例)均确诊IS并携带UBA5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检测到6种变异位点,其中5种为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变异。4例均以痉挛发作起病,起病年龄为出生1 d~8个月;2例在病程中出现局灶性发作。4例脑电图均监测到高度失律及痉挛发作。完成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3例中2例为非特异性异常,1例正常。4例起病前均发育落后,起病后有不同程度倒退且进步缓慢;1例小头畸形,3例肌张力高。末次随访年龄为7个月~6岁4个月,4例均接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且发作均未控制。结论 UBA5基因变异相关IS患儿起病年龄较早,常伴发育落后、小头畸形、肌张力异常,癫痫发作常为难治性。
关键词
癫痫;婴儿痉挛症;UBA5基因;变异
婴儿痉挛症(IS)是一种常见的癫痫性脑病,也是临床较常见的难治性癫痫综合征[1]。本病在临床上以鞠躬样或点头样痉挛发作、高度失律脑电图、伴或不伴智力发育落后或倒退为特征。IS致病机制复杂,病因多样,主要病因包括外源性脑损伤、代谢性脑病、脑畸形和基因及染色体异常,约30%的病例病因未知[2]。近年来,对IS个体遗传学研究已在超过30个基因中识别出了致病性变异,常见的IS相关基因包括ARX、CDKL5、STXBP1、KCNQ2等,同时这些基因也与其他癫痫发作类型和癫痫表型相关[3-6]。自2016年首次报道UBA5基因变异相关病例以来,截至2020年2月,国外文献共报道了29例携带UBA5基因变异的病例,其中12例诊断为IS[7-14]。本研究报道4例UBA5基因变异所致的IS患儿,总结其临床表型、基因型、治疗及随访结果,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专业门诊诊治的UBA5基因变异所致IS患儿4例,其中男3例,女1例;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出生1 d~8个月,平均起病年龄为4个月7 d。本研究通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6(1135)],患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收集患儿性别、年龄、围生期情况、个人史、家族史等一般资料;收集患儿临床表型信息,包括起病年龄、发作特征、发育里程碑、体格检查、治疗药物及治疗反应。收集患儿辅助检查结果,包括视频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血尿代谢筛查等结果。1.2.2 基因检测 采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对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Sanger测序验证,并进行父母来源分析,采用PolyPhen_2、SIFT及Mutation Taster软件对所发现的点变异进行致病性预测分析。1.3 随访 通过门诊随诊或电话随访方式获得近期资料,包括发作情况、抗发作药物治疗、智力及运动发育情况等。
2
结果2.1 一般资料 4例中2例出生时有缺氧史,2例围生期无异常。4例均无家族史。4例首次发作类型均为痉挛发作,其中2例在病程中出现局灶性发作。2.2 辅助检查结果 例1首次脑电图监测为10月龄,监测到高度失律及痉挛发作;末次监测时1岁,显示为背景慢及双侧后头部为主多灶性放电。例2于6~7月龄共行3次脑电图监测,例3于7~8月龄共行2次脑电图监测,例4于7月龄行1次脑电图监测,均示高度失律且监测到频繁孤立及成串痉挛发作。3例完善头颅MRI检查,1例(例1)正常,例2于6~7月龄共行2次,均显示白质髓鞘化延迟及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片状长T2信号、双侧丘脑偏小、T2信号略增高、双侧脑室略宽、体后部欠规则、胼胝体略细、双侧额颞部脑外间隙增宽;例4于5月龄行头颅MRI示两侧额颞部脑外间隙增宽、双侧脑室旁异常信号影、脑白质髓鞘化不良待排。4例血、尿代谢筛查均未见异常。2.3 治疗及随访 4例末次随访年龄为7个月~6岁4个月,均接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且发作均未控制。例1末次随访时1岁11个月,联合使用托吡酯(TPM)、硝西泮、左乙拉西坦(LEV)、氨己烯酸(VGB)治疗,曾接受促皮质素(ACTH)及丙戊酸(VPA)治疗无效。例2末次随访时6岁4个月,目前服用TPM、VPA,每天仍有频繁成串痉挛发作及局灶性发作,曾接受ACTH及维生素B6治疗均无效。例3末次随访时1岁,目前服用VPA、TPM,曾接受ACTH、维生素B6及生酮饮食均无效。例4末次随访时7个月,目前服用TPM、维生素B6,发作未控制。4例均自幼发育落后,起病后有不同程度倒退且进步缓慢。1例(例1)小头畸形,3例(例2、例3及例4)肌张力高。例1末次随访年龄1岁11个月,头围43 cm,竖头不稳。例2末次随访时6岁4个月,自幼喂养困难,7月龄时头围40 cm,竖头不稳,不能逗笑,不能追物,吞咽功能差,自主运动丧失。例3末次随访时年龄为1岁,目前不会竖头,追光追物差。例4末次随访时年龄7个月,头围41 cm,可竖头,不能翻身,无追视,能逗笑。2.4 基因检测结果 4例均携带UBA5基因(NM_024818)复合杂合变异,共包括6种不同的突变位点(表1):3种缺失变异:c.722_723del(p.Lys242Aspfs*37)、c.251delT(p.Val84Glufs*4)、c.730_731delCT(p.L244Efs*36);2种错义变异:c.169A>G(p.Met57Val)、c.214C>T(p.Arg72Cys);1种插入变异:c.684+3_684+4del。6种中仅c.214C>T(p.Arg72Cys)为国际已报道变异[11]。进一步的父母来源验证显示,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6种变异经Mutation Taster、Polyphen-2、SIFT软件预测,结果表明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对照正常人群变异频率数据库GnomeAD®,5种新变异均未收录,可暂排除为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3
讨论Boutry-Kryza等[4]报道IS常见的相关基因,包括ARX、CDKL5、STXBP1、KCNQ2等30余种。既往一项对250例IS患儿中可获得病因的161例(64.4%)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占14.4%,遗传结构性占10.0%,先天性结构性占10.8%,获得性结构性占22.4%,代谢性占4.8%,感染性占2.0%[15]。2018年一项研究通过家系全外显子检测筛查56个IS家庭发现了17个新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已报道的UBA5基因[16]。UBA5基因包含12个外显子,编码404个氨基酸。UBA5基因于2016年首次由Colin等[7]及Muona等[8]同时报道,2篇文献共报道了14例UBA5基因变异的神经系统表型患儿,临床表现包括严重智力障碍和发育落后、小头畸形、运动障碍、早发性难治性癫痫、婴儿期易怒和肌张力障碍,并进一步通过果蝇、斑马鱼和小鼠等动物功能实验证实UBA5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同年Duan等[14]报道了2例由UBA5基因变异引起的以共济失调为表型的中国患者。截至2020年2月,国际上已报道了29例携带UBA5基因变异的病例,其中12例诊断为IS[7-14]。既往研究表明,多数IS患儿起病年龄为出生后3~7个月,但少数IS病例可在出生时或最迟5岁时出现痉挛发作[17]。既往报道的UBA5基因突变所致的12例IS患儿,起病年龄为3~8月龄,均有重度的智力障碍及全面发育迟缓[7-8,11-13]。本研究4例起病年龄分别为出生1 d、4个月、5个月及8个月,起病后均亦存在严重的发育倒退。此外,UBA5基因突变患儿还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及非神经系统的异常,例如小头畸形、肌张力低,视力损害,面部及肢体畸形特征,包括轻微上翘的鼻子、轻度宽眼距、面无表情、上唇皱褶、人中长而深、小颌、手脚水肿、指头变细等[7-14]。本研究中部分患儿出现小头畸形,但面部表型少,肌张力普遍高,与上述文献[7-14]报道一致。既往报道及本研究中UBA5基因变异所致的IS患儿的脑电图均表现为典型的高度失律[7-8,11-13],在本组中例1于1岁时复查示背景慢及双侧后头部为主多灶性放电,其他3例未获得随访时间较长的脑电图。在一项对71例IS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73.2%(52/71例)的患儿存在MRI异常[18]。既往报道的UBA5基因变异所致的IS,其头颅MRI均示不同程度异常,轻度至重度脑萎缩和小脑萎缩以及髓鞘延迟,多数伴脑外间隙增宽或胼胝体薄[7-8,11-13] 。本研究中3例完善头颅MRI检查,其中1例正常,2例为多种非特异性异常。IS目前的治疗包括多种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生酮饮食等,其中ACTH和VGB常作为一线用药[19]。Krey等[20]证实,与病因不明的病例相比,单基因变异或基因拷贝数变异所致的IS易对抗发作药物产生耐药。UBA5基因突变患儿的癫痫发作均为难治性,对多种抗癫痫药效果欠佳,部分患儿对ACTH、VGB或生酮饮食有短暂的治疗反应,但仍会在短期内复发[7-9,11-13]。Arnadottir等[12]报道的1例在接受VGB治疗后可持续数周无发作,且对ACTH有短暂的治疗反应。Colin等[7]报道的1例在接受生酮饮食后发作频率减少且伴EEG好转,但在数月后复发。本组中所有患儿的癫痫发作均未得到有效控制,包括ACTH、生酮饮食及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3例接受维生素B6治疗以排除维生素B6依赖性癫痫的可能性,但未观察到明显疗效。上述治疗情况表明,UBA5基因变异相关的IS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本研究中确定了6种UBA5基因突变位点,其中3例携带的c.214C>T(p.Arg72Cys)为国际上已报道的致病性位点[11],5种未见国际报道。在目前报道的29例中共携带19种UBA5基因致病突变位点,其中14例携带相同的错义突变c.1111G>A(p.Ala371Thr),且其中10例表型为IS,证实为IS表型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7-14]。由此可见,携带c.1111G>A(p.Ala371Thr)突变位点的患儿既可表现为IS,又可出现非IS表型,即同一突变位点可与不同表型的相关。因此,UBA5基因突变的位点及突变类型与IS及非IS表型之间未发现存在明确对应关系。本研究中的4例携带与上述不同的突变位点,表型为相似的癫痫发作及严重智力、生长发育落后,提示尽管突变位点不同,临床表型依然有共性。未来对于UBA5基因及其相关蛋白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望揭示UBA5基因变异所致疾病的基因型及表型关系,并为IS表型寻找更有效干预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