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卡捷琳娜二世:她的表里不一反映了俄国徘徊于东西方的矛盾


18世纪,西欧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就在这个时候,俄罗斯出现了一位自称“开明君主”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物。她来自于德国,受到西方文化和启蒙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但是她又在俄国大力推行和启蒙思想相反的政策。如今,许多人认为她是一位虚伪而阴险的女皇,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完全不一致。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当时俄国的环境和她自己的志向,我们就明白她的无奈之举了。 一,来自德国的女皇,她却融入了俄罗斯民族
彼得大帝去世后,俄罗斯的西方化进程缓慢了起来。从1725年到1762年的37年时间内,俄国出现了6位沙皇,经历了无数次的政变,旧贵族重新掌握了国家的大权。沙皇忙于花天酒地,贵族忙于争权夺利,哪有更多心思放在改革上。这时候的首都从圣彼得堡回迁到了保守势力集中的莫斯科,除了创办俄国科学院和莫斯科大学之外,其他的文化发展似乎停止了。

彼得大帝
但是这个时期俄罗斯的上层贵族势力发生了一些结构变化,那就是德系贵族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国家的大权。1730年,年幼的彼得二世去世,俄国贵族选择了安娜·伊万诺夫娜为新的沙皇,史称安娜一世。这位女皇和德国贵族十分亲近,她的姐姐叶卡捷琳娜嫁于德国,她的宠臣比隆也是德国人。在这个时期,以比隆为首的德意志贵族开始掌权。后来的彼得三世也是来自于德国,他身为俄国沙皇,竟然不会说俄语,甚至推行普鲁士化,完全忽视俄国的利益,因此他很快就被推下台了。
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属于德意志贵族。她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父亲是普鲁士安哈尔特—采尔勃斯特公国的公爵。她从小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热爱阅读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家的作品。虽然她当时无权无势,但是却有雄心状态,就说她在6岁时候就有当女王的念头。1744年,她远嫁俄国,成为了彼得三世的妻子。实际上,她根本瞧不起彼得三世,她在乎的是彼得的权力。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心中预感到我们之间不会有任何幸福可言,只有政治雄心激励着我。我内心中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力量,使我一刻也不怀疑我将自然而然地变成俄国女皇。”

她虽然和彼得三世都来自于德意志,但是他们对俄国文化采取的态度截然相反。为了得到俄罗斯贵族的支持,她将自己打造成为了一位俄罗斯文化保护人的样子。她不顾父亲反对,皈依了东正教;为了学好俄语,她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在皈依仪式上,她竟然用俄语背诵50页的东正教祈祷文。这些行为让反对她的大主教也备感动。她还暗中笼络对彼得三世不满的禁卫军。这些行为,使得她开始得到了俄罗斯贵族的支持。1762年,禁卫军发动了政变,宣布她为女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异常狡猾而野心勃勃”但“伪装得谦逊和忠诚”的女皇上台了。 二,推行“开明专制”,成为彼得大帝事业的继承人
叶卡捷琳娜上台后,地位还不稳固。当时俄国的因为“七年战争”,几乎耗尽了国力;农奴制的压迫十分严重,全国23个省有11个省爆发了农民起义。另外,许多贵族也担心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试图再次发动政变。她意识到,要想在俄罗斯立足,那必须要俄罗斯贵族的支持。
于是,她上台开始就做了五件大事。一,对贵族进行了大规模的论功行赏,给予大量的土地、金钱和农奴;二,丈量土地,维护贵族土地所有制;三,没收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四,宣布自己为“第一地主”,镇压全国的农民起义;五,广泛和欧洲各国建立和平外交关系,为俄国发展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些政策符合了俄国当时的发展现实,因此也得到了贵族的支持。

一切稳定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宣称自己是彼得大帝事业的继承者,开始进行了西方化的改革。早在1732年,安娜一世就将首都迁回了彼得堡,随后的伊丽莎白一世恢复了彼得大帝的一些措施,从而被视为彼得改革事业和俄国“欧化”的继续。但是她们都醉心于享乐,无心管理国事,使得俄国的欧化改革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
叶卡捷琳娜宣称自己推行“开明专制”,她和伏尔泰等人保持书信来往,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她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曾将自己的皇室经费用来开办女子俄国最早的女子学校。1782年,她邀请塞尔维亚教育家奥多尔到俄国推进学校的普及。随后,俄国的学校大规模建设起来。到19世纪末,俄国已经有了315所公共学校,学生达到了2万多人。但是她又在一些私人信件中提出了“愚民”思想,“不应该让平民受教育,因为等到他们懂得和我们一样多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服从我们了”。可见她的思想也处于矛盾之中。

俄国启蒙思想家拉吉舍夫
1767年,她试图将欧洲的法律引入俄国。她用了两年的时间起草了长达600页《法典起草指导书》,该书通篇洋溢着启蒙运动的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1767年,她召集全国564名立法委员会代表开始进行了立法工作。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这个委员会始终没有制定出新的法典,直到1774年停止工作。叶卡捷琳娜的立法是一个表面上的行为,由于俄国的现实情况和个人的原因,立法不可能真正实现。这不过是她树立“开明专制”的形象罢了。就在这个时期,她强制取消了乌克兰的自治。
她在书信中强烈反对农奴制,但是她却保护地主的利益,镇压农奴的反抗。她提出要实行全民福利,但是从未推行过。她创立许多报刊,让人们各抒己见,找出俄国制度上的弊端,然而她却迫害当时抨击俄国农奴制的启蒙思想家克雷科夫和拉吉舍夫。总之,她的思想和她推行的政策完全是矛盾的。不过,她的西化改革依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例如在1775到1800年间,俄国出版了7500本书籍,而彼得大帝时期只有600本。三,抛弃“开明”,摇身一变成为“贵族女皇”
1773年到1775年间,俄国爆发了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在这次起义之后,俄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弊端暴露。也就是从1775年开始,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她放弃了“开明专制”,直接成为了贵族阶级的代言人。因此,人们将这个阶段称之为“反动阶段”。

普加乔夫起义
1775年开始,叶卡捷琳娜开始推行了新的地区规划,将过去的省—州—县三级体制改为省—县二级体制。县打破了历史传统和地理形态,完全以人口为标准划分,大约每县2到3万人,每省20—30万人。地方的最高的长官是总督,由中央任命。县级的长官基本都是贵族选举产生。城市成为了独立的行政单位,主要由市民选举官员进行管理。行政区划改革让贵族和商人获利。
为了弥补贵族在农民起义中受到的损失,她向贵族发放了150亿卢布的贷款。1785年,又颁布诏书,从法律上确认贵族是俄国的特权阶层,他们拥有种种特权,如选举、免役、免人丁税等。除了贵族之外,商人阶级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拥有500卢布以上的商人获得了特权。叶卡捷琳娜的政策十分受到贵族的欣赏,人们将之称为“贵族女皇”。

农村状态
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和对外扩张,叶卡捷琳娜不断扩张军队。从1767年到1799年,俄国共征兵32次,使得军队规模达到了125万,其中陆军有50万,位居欧洲之首。海军方面,她重建了波罗的海舰队,新建了黑海舰队。为了适应军队扩张的需要,俄国建立了3个兵工厂和15个大炮工厂和60个弹药厂。

在叶卡捷琳娜时代,俄罗斯帝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她发动了两次俄土战争,吞并了克里木汗国,夺得了黑海的出海口;三次参与瓜分波兰,俄国得到了波兰62%的土地;晚年又击败了瑞典,保证了俄国在芬兰等地的权益。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她又就入了反法同盟,镇压欧洲的民主革命,使得俄国称霸西欧,成为“欧洲宪兵”。除了在欧洲称霸之外,叶卡捷琳娜还想成为世界霸主。她将俄国的侵略势力伸向了埃及、波斯和美洲,妄图建立6个都城的俄罗斯帝国。她说“要是我能够活上200年,整个欧洲必将至于俄国统治之下。”结语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行为,正是俄罗斯的徘徊于东西方的一个表现。叶卡捷琳娜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她的骨子里必定是更加热爱西方的。但是,这些和个人的权力比起来又无足轻重了。她想要在俄国坐稳,就必须要讨好贵族,必须走东方式的专制道路,如若不然,那就下台。这就是俄国的死局,君主想改变俄国,但是现实不能让君主改为俄国,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俄国。
但是,农民人口始终占据了俄国的大部分,只有彻底改变了农民的问题,才能改变俄国的命运。通过改革已经是无法实现了,尽管后来俄国推行了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和1905年国家杜马会议改革,但是都无法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了。俄国的问题只能通过一场广泛的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了。这也是为什么俄国会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因。
俄国是一个介于东西方文明的国家,但是走向东方会让自己不断陷入深渊,走上西方又无法解决国内的顽疾。因此,俄国必须走上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属于自己的道路。
欢迎关注公众号:文史北斗。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文史北斗”,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