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的首长詹才芳
詹才芳(1907—1992),湖北黄安人。1924年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委、第三十一军政委,冀东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6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公安部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先后参加了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 、创建川陕苏区斗争、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等战役战斗。
共和国的历史上,将星如云,各领风骚。这其中有一位将军虽然名气不大,但是他资历很深,威望也高。他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均为军职干部,他曾经的部下有上将、中将和国家主席、部长等等,徐向前称他为老战友,李先念称他为老班长,秦基伟等将军称他为老领导。他就是开国中将詹才芳。
詹才芳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均为军职干部,这种资历在1600多位开国将军中是罕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当年的一些老搭档的军衔或官职都在他之上,一些老部下都成了他的上级或与他同级。
比如,徐向前、王树声、萧克曾与詹才芳是“老战友”“老搭档”;李先念、陈锡联曾是詹才芳手下的战士、警卫员;许世友见到詹才芳都是口称老首长,当初詹才芳管理一个连队的时候,许世友在他手下当班长,等等。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结束以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陈锡联和许世友三位将军一同走到了被授中将的詹才芳面前,齐齐地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让詹才芳感到有些意外,可他立即就明白了三人的用意,顿时倍受感动。但鉴于影响不好,他赶紧让三人作罢,并说道:“哪有上将向中将敬礼的?”
谁知三人不仅没有放下敬礼的手,反而严肃地回答:“什么上将不上将的,首长永远是首长。”
洪学智三人都在詹才芳手下当过兵,他们一同见证革命的进展和最终胜利。而詹才芳这位老首长,肯定给予了部下不小的帮助,这才使得他们成长为了一代开国元勋,也因此会对老首长尊敬有加。
1955年军队授衔后,曾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詹才芳资格既然这么“老”,为何只被授予中将军衔?也有人这样评价:詹才芳是上将的资历授了中将军衔。对于授衔,詹才芳很少提及。他曾经对妻子杨静说过这么一番话:“我干革命又不是为了这个(指军衔),战争年代死去多少战友,他们授什么衔嘛!”这番朴素真切的语言,或许就是詹才芳对于自己无心纷争的最好解释吧。而这样的他,完全值得上将们的敬重,也值得中国百姓的敬重。
让我们追忆红色历史,感悟将军的博大情怀。
詹才芳走上革命道路
将军回忆:我因家境贫困,不堪忍受为地主当长工的生活,于1924年到武汉谋生。我每天为人从长江挑水,过着艰难的生活。不久,我找到董必武同志,他把我安排在武汉中学当校工。从此,开始了自己半工半读的生活,并在董必武老师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年以后,我与一批武汉中学的同学被派回黄安搞农民运动,并与王秀松、余楚臣、王健等同志在家乡高桥区办了十几所平民学校,以此形式学习文化,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和发动群众。董必武同志曾专程来高桥检查了我们的工作,并作了重要指示。
1926年,黄麻地区革命形势大发展,在共产党员吴焕先、戴克敏、汪奠川、刘文蔚、杜步蟾、王树声等同志的领导下,我们黄麻两县的农民先后成立了农民自卫军。我们惩办了吴惠存、李介仁、丁枕鱼、王子历等数十名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狠狠地打击了地主反动武装。尽管在当时,这两县的党组织对革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思想的认识还不大明确,但是我们的顽强奋战、革命热情却为以后的黄麻起义保存了一支武装力量和一块发动起义的革命基地。
黄麻起义后的第4天,黄安民主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了。黄安为鄂东军的第一路,由潘忠汝任总指挥兼第一路司令,戴克敏为党代表;麻城为第二路,由吴光浩任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刘文蔚为党代表。我被任命为第一路特务营长。……回顾过去,回顾最初的革命史,回顾黄麻起义,更激励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英勇向前。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而献身的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啊!”
詹才芳救过的将军
1928年,詹才芳回到老家黄安一带打游击,在弟弟詹才选的安排下,联络所被设置在高桥区一户陈姓人家中,詹才芳就是在这里交接事务。
值得一提的是,陈家有个孩子,叫作陈锡联,他听说了詹才芳等人所做的事业后,非常向往,便多次向母亲表示自己也想参加红军。但母亲知道那是“掉脑袋”的事,所以每次都是严词拒绝,后来甚至詹才芳一来,她就赶紧让孩子出去。
一段时间后,陈锡联没再见到詹才芳过来了,他非常着急。经过打听,他得知游击队转移到了几里之外的肖家寺,于是,当天晚上,他便悄悄从家里溜了出去,一口气跑到肖家寺,果然见到了詹才芳。
一见詹才芳,他便迫不及待地向其表示:自己想要当红军!
詹才芳见状,觉得陈锡联年纪太小,不忍让他过早陷入战争。于是,他便对其说道:“你还没有枪高呢?怎么能当得了红军?过一年再说吧!”
谁知陈锡联听后有些失望,他眼中泛着泪光,却又坚定地说道:“我一定要当红军!”
詹才芳听罢,有些意外,顿时心里也泛起了酸楚。他明白,这孩子一定遭受过什么磨难,才会如此想要参加红军,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于是,詹才芳拍了拍陈锡联的肩膀,一本正经地对他说道:“你还太小,不能参加红军。但我答应你,你只要再长一年,明年这个时候我一定来接你!”
望着詹才芳真诚的眼睛,陈锡联终于点了头,然后满怀期待地准备离开。不过詹才芳却将其留宿,第二天一早,他便亲自将陈锡联送回了家中。
没想到,一夜未见儿子的母亲当场痛哭,她真的害怕儿子去当兵了。之后,为了防止儿子再偷跑,她每晚都用麻绳栓住陈锡联的脚,一头则绑到自己的手上,如此一来有了动静她便能马上发觉。
麻绳的两头,一头是想要挣扎着参加革命的陈锡联,满心从军斩恶霸;另一头则是为儿子操碎了心的母亲,可怜天下父母心。而这伟大的母子俩,不正是那个时代的剪影吗?
到了第二年,詹才芳并没有如约而至,可年仅15岁的陈锡联还是一路找到了他。这一次,詹才芳没有再让他回家,而是破格让他参了军。
1928年,在中央的指示下,黄麻起义中出来的部队被改编为了红31师,詹才芳担任了连长,又火速被提拔为营长。等到1930年红1军成立时,詹才芳已经做到了团政委,负责1师3团的具体事务。
1931年,鄂豫皖苏区整合部队主力,成立了红四方面军。这时红1军又被改编为了红4军,詹才芳担任了10师30团政委。
但就在这时,张国焘导演的“白雀园大肃反”开始了,这场所谓的“肃反运动”,给红四方面军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就连刚参军不久的陈锡联,都被列为了肃反对象。
当时有人绑了陈锡联,要将其枪毙,詹才芳听说后,赶紧跑去为他说情。谁知负责人一口咬定陈锡联是改组派,铁了心要枪毙他,这时詹才芳彻底怒了,他指着肃反人员说道:“这个红小鬼我保定了!他小时候穷得连裤子都没有,是我把他带出来参加红军的,如果他是改组派,那么我也是改组派,把我也枪毙吧!”
要知道詹才芳当时是团政委,说话还是有分量的,所以见到他发怒,肃反人员也只好作罢,只得将人带了回去重新接受调查。
经过这件事,陈锡联更是对詹才芳感激不尽,还将其视为了救命恩人,一生尊敬。
红军时期,詹才芳曾救过两位上将的命,第一位是陈锡联将军,后来红军过草地,将军看到有一人在草地里呻吟喊痛,他立刻让人将这位伤员抬出,在他的帮助下,这位伤员走出了草地,这个伤员后来成为开国少将,他叫尤太忠,1988年,他成为上将。
詹才芳的长征经历
北上途中,遇到无数自然界的险阻。有波涛汹涌的河流,终年积雪的大山,人迹罕至的草地,还有很多险峻的关山要隘。红军不仅要和困难的自然条件作斗争,而且要忍受连续行军、作战、粮食缺乏,衣裳单薄带来的饥饿、寒冷、疲劳等困难。
毛主席在《长征》这首诗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就是以这样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在过雪山时,我们穿着单薄,顶着寒风的侵袭行军。山上积雪最深的地方有十几丈,一不小心掉下去,就没法爬上来;忽儿狂风四起,推倒千年积雪,行走十分困难;忽儿冰雪铺天接地扑来,想躲也无处躲,打得浑身酸疼。山顶空气十分稀薄,呼吸非常困难,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有许多同志晕倒了,再爬起来,继续前进。
我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有个年近50岁的炊事班长,是四川苍溪县人。他于1933年秋天,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参加了红军。在过夹金山时,狂风欲把他背在身上的行军锅吹去,他说什么也不肯松手。他想:这口锅关系到多少人吃饭的问题,它正是我手中的武器,我可不能把它丢下啊!于是,他死死地抓紧锅沿,狂风把他连人带锅腾空掀起,然后又狠狠地摔下,等到战友们赶到,他已被万恶萧杀的狂风卷进了深深的雪窝。人们呼喊着他的名字。他,这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老红军战士,长眠在雪山上了。
草地的情景更加恶劣,那里一望无际,满目荒凉,水草丛生,水里有毒。人踩在上面,软绵绵的,稍不留神,或用力过猛,就会陷下去,拔不出腿来。草地中心地带,时风时雨。忽儿漫天大雪,忽儿冰雪骤下。夜间寒风刺骨,宿营时大家挤在一起,背靠背地取暖;遇到夜雨,冻得浑身直打哆嗦,只好咬紧牙关,忍饥受饿地站在深没过膝的泥潭里,度过漫长之夜。我们这是第三次过草地,每个人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在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中,没有粮食,大家就用草根、野菜充饥,有的还吃起了煮皮带。把皮带先用水泡了,再煮,煮软了就吃。人称煮皮带“这道菜”为“水煮黄牛肉”。
长征中,广大指战员越是在艰苦危险的时候,阶级友爱的精神越是突出。战斗时,紧密配合,互相掩护,在征途上,互相搀扶,走不动的,生病的,大家抬着他们走。许多人不顾自己饥饿、生病,争着让粮食、抬担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詹才芳从不摆老资格
詹才芳虽然资格老,却从不摆老资格。他待人宽厚、平易近人,他的言行、他的品德在广大官兵群众中有口皆碑。他没有官架子,待人随和,常与战士席地而坐,促膝谈心。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着中将军衔的首长,在司令部大院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詹才芳为人谦让,宽宏大度,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他从鄂豫皖和红四方面军带出的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授予开国将军军衔的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不敬重和佩服他的。甚至别人很难驾驭的将领,其中有敢拳打毛泽东的许世友,还有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等很多战争中的勇将,在詹才芳手下个个都心悦诚服。
詹才芳的乡土情结极深。凡家乡来人,必以最高礼遇接待。较好的衣服、鞋子、裤子、大衣、帽子,均送老家。詹才芳有一支双筒猎枪,儿子多次想要,他都坚决拒之。
有一次,老家来人看他,临别时,他取猎枪送之。事后儿子问:“为什么给他,就不给我?”他回答儿子:“老家苦得很,他们很可怜,猎枪带回老家可以打猎,解决吃的问题。”
詹才芳谦虚正直,和蔼可亲。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警卫员小熊上茶时先送到首长面前,然后再送给客人。客人走后,詹才芳对小熊讲:“今后来客,不论职务高低,要先给客人上茶,最后再给我倒,这是礼貌。”他还告诫身边工作人员:“司令就是司令,副司令就是副司令,以后接电话不要说是詹司令家,要讲是詹副司令员家。”
詹才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关爱。例如:1963年夏的一天,在军区从化温泉招待所,詹才芳叫秘书刘立德起草一个报告。摸透了首长脾气和习性的刘秘书,知道首长戎马一生,养成了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凡事都要打个“提前量”,赶早不赶晚,所以就开了一个“夜车”,天快亮时把报告写好后,就一觉睡得不知道醒。一觉醒来护士陈艳姣俏皮地对他说:“刘秘书,你真了不起,首长今天跟你当警卫员了!”见刘秘书一脸疑惑,陈艳姣接着说,“你这一觉睡得香吧?首长一早就守在你门口,叫服务员搞卫生时轻点,不要吵醒你睡觉。”刘秘书听了以后心里特别感动。
詹才芳带兵打仗带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教育子女也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詹才芳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20世纪60年代末期,他的女儿詹小晶当兵,到了解放军一七七医院后,被分配在传染病房肝炎病区,负责刷厕所倒大便等护理工作。那时医院条件差,还要挑开水到病房,给伤病员先用。詹小晶当时心里有些委屈,感到工作太苦了,心想要是能在父母身边找个轻松点的工作多好。假期詹小晶回家后向父亲流露出自己的想法,詹才芳认真与女儿交谈,说他是个苦孩子,很小就在地主家干活儿。17岁参加革命工作。去部队就是要学会吃苦,在医院工作不要怕脏臭,争取努力工作早日入党。
后来,詹小晶根据父亲讲的写下了“苦难家史”,并在18岁生日那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据詹小晶后来回忆:“我们几个孩子当兵都不在父母身边,大弟在野战军开坦克时才16岁。当时如果给有关部门打个招呼,可以调到军区机关当参谋,但父亲没有这样做。小弟在家里最小,父亲对他从不溺爱。小弟比较淘气,父亲对他的批评最多,有几次特别严厉的批评把我们几个孩子都吓住了。我们5个孩子在工作、晋级等方面,父亲从来没有开口要求组织特殊照顾过。几个孩子都立过三等功。父母养育和培养了我们,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父亲既是慈父又是严父。”
向詹才芳将军致敬!
往期推荐
我军科技元帅聂荣臻
王稼祥的历史贡献
一生谱写红色传奇——大将陈赓
打造无农药、无化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农业
中国农民画与新时代(一)
-
END -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扫码投稿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百年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