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老八路傅克先生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傅克先生——我在京城结缘的第一位长者尊者
文/黎民
新千年金秋十月,我二上北京,到中国农村杂志社从事新闻工作。从乡下来到京城,一切都有新感觉。弹指一挥间,人事变迁;十年似一日,过影如云。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复兴路六十一号院的静雅与祥和,令我倍感亲切的是有幸结缘了院内的傅克老人这位长者尊者。
与傅老相识在翌年初春的一天。那天上午阳光明媚,我的老师张铁林先生(时任《农村工作通讯》编辑部主任)带着傅老来到我的住所,谈论支持冀东革命根据地盘山的旅游开发事宜。初见傅老,就有一种和蔼可亲、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仅因为他看起来有着与我父母相近的年龄,也因为他在谈论期间特别询问我这个从老少边穷地区来的“小同志”对事情的看法,给人一种“老领导民主作风”的印象,况且,他的言辞里总是流露出对革命老区的关心和对老区人民的热爱。傅老激情的言谈与所表现的热忱,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蔼然生敬。
老八路傅克
那次谈论后,傅老满怀信心和真情进入了“重上盘山”的状态,我也因此多次得以陪同他到冀东革命根据地、天津蓟县村镇及盘山周边地区考察。傅老去当地则与村镇干部座谈探讨,在北京则多方寻求外援支持。他不顾年高体迈,全身心地投入老区建设,这不仅感染了冀东的革命后代和干部群众,也大大加快了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进程。2001年夏秋之季,华北地区发生五十年一遇的大旱灾。天津蓟县灾情告急,傅老整天食不甘味,心急如焚,他把支持旅游开发的注意力转到了抗旱救灾上来。一向乐施善举的傅老,继续他1998年抗洪捐款之义举,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黄永玉先生的三件力作进行义卖,把全部善款捐给蓟县邦均镇西后街村打了一口永不干涸的“永玉泉”,彻底解决了周边村寨人民的饮水难题。记得我当时在刊物上组织关于“永玉泉”的报道时,拟定了“旱!早!旱!”一“水!水!水!”一“钱!钱!钱!”一“井!井!井!”这个渐进式的采访提纲,回想起来,完全可以由此窥见那时天津急于筹资打井抗大旱的急情,和傅老为捐款打井而忍痛割爱义然卖画的隐情。
人有善举,心向往之。在傅老关爱老区和他义行善举的影响下,我开始关注自己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傅老后,得到了老人的积极赞同和大力支持。2001年底我向县领导提交《关于试运行“沿河驻北京联络处”的建议方案》,傅老作为我最先结缘的“北京五老”之一,进入了贵州山区基层领导的视线。2002年春,在傅老的关心下,张铁林老师利用中国农村杂志社的优势,在京帮助策划和组织“沿河县经济社会发展汇报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会后,县领导批准我以沿河驻京联络处和联络员的身份在京开展联络工作。五月,县里邀请北京专家组赴沿河考察期间,傅老等二十多位老领导、老专家被聘为县政府经济顾问。这些顾问对推动沿河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傅老对我联络工作的热情相助和悉心指导,也赢得了我本人和地方领导的肯定与尊敬。
2003年夏秋之交,为了给天津蓟县莲花峰七勇士修建纪念碑,我陪同傅老等一行五人来到了莲花峰附近的大平安村,他主动提出要求担任大平安村名誉村长,并一心投入了建造纪念碑的筹资筹建工作。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傅老再次忍痛割爱将自己多年珍藏的名人字画进行义卖,个人捐资一万多元在大平安村的后山坡苍松翠柏中,为“莲花峰七勇士”修建了一座洁白如玉、屹立山岗的“抗日英雄纪念碑”,终于在2004年8月完成了半个世纪前已故的包森司令员生前的遗愿。此后,傅老总是心系这里的红色旅游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为他的大平安村谋发展。
那些日子,在探讨家乡、老区建设和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过程中,我对傅老不平凡的身世有了一些点滴了解: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革命老人,1938年刚十五岁就投身到了冀东抗日队伍,1943年在白官屯突围战斗中奋勇抢下牺牲战友身上的机要挎包,保护了我党我军的机要密码,受到了朱总司令签发的全军嘉奖令;他是李运昌司令员的部下,是最早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并在东北领导和组织了土改;他与周保中将军交情深厚,也曾给中共吉林省委书记陈正人当过秘书。建国之后傅老在侨委任职组建华侨补习学校(今天暨南大学前身),又曾在四机部搞基建,任过“798”厂(现北京“798”艺术区)的厂长;十年特殊时期他蒙冤被戴上三顶“帽子”,成了所谓的“邓拓走卒”、“里通外国的特务”、“现行反革命分子”;他曾二进“牛棚”,其间又遭遇造反派的离奇绑架;拨乱反正期间又曾帮助过众多“牛棚难友”之子女回城工作,广交大批文化艺术界名流;改革开放以来还为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亲自给时任总书记的耀邦同志写信并得到批示,从此又全身心地投入了科技领域的领导工作……
追忆往事,感念今昔。傅老曾多次向我讲述过他在革命生涯与建设洪流中的动人轨迹,也曾聊及当今时政与生活家庭。“9·11”事件后他批评美国的对外政策,抨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评价私营企业主入党,回击北京奥运会所谓“奥运政治化”的论调,对科学发展观给予高度评价,还对就业问题、房产问题、收入分配差别等等问题的进行过分析探讨。这些,无一不表现出一个革命老人热爱国家、关爱百姓的人生情怀。
能体现老人胸襟和品格的轶事很多,尤其是在对有关家庭问题的处理上很是令人肃然起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傅老与前妻因性格不合等原因分手,孩子们均随前妻生活。老人对此心怀愧疚,总是想方设法对孩子们予以补偿,在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比如他的女儿去美国留学,就是通过他的联系得到了一对华侨夫妇的支援和赞助。
解放战争时期的傅克
傅老还是一位对待儿女民主平等的父亲。他曾帮助众多知青回到首都北京工作,却尊重自己的一个儿子的意愿让他扎根在了插队的山西贫困地区。他曾是一位英勇顽强的抗日英雄,却支持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了一个日本人。傅老曾对我谈及女儿初到日本发展时,自豪地在脖子上挂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这让老人感到十分骄傲和欣慰。如今女儿和他的日本女婿长年在中国发展,已从日本引资了上千亿元人民币在国内搞项目投资建设,傅老风趣地说这也算是作为日本人应该给予我们的“战争赔偿”吧!……唉!若非饱经沧桑、心底无私的革命者,其孰能于家与国、于子与民有如此博大而实诚的襟怀?
如今,傅老的几个子女均事业有成,并感念老父亲的眷顾深恩,时时于工作之余前来恪尽孝道,令老人能歆享天伦之乐。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常为外人称道。
傅老时时不忘关注时政的热情和积极投身公益的情怀,也常常震撼着我的心灵,并充实着我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同时也给予了我许多分析问题和观察社会的启示和方法。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和新闻工作者,我在工作上和思想上都曾受益非浅。
看望老司令李运昌将军
傅老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老人,闲情雅致之下他尤其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在老人的影响下,我提升了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和兴趣,也逐步学会了利用文化修养充实在京的自适生活。每当我使用他赠送的笔洗和笔筒练写毛笔字时,总能让我想起他带着我与我爱人一起去潘家园古玩市场的情景;而每当我路过北京饭店时,总会让我回想起他当初邀请我们第一次进入北京饭店那种“望而生畏却又能登堂入室”的感觉。至于他到我家则蓬荜生辉,我们造访他家又无拘无束的状态,让我们成了车笠之交、忘年之交。2010年,关心我及家庭建设已达十年之久的傅老夫妇,盼来了我的可爱儿子的出生,二位老人关心备至,送来了大量的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让独在异乡的我们感受到了亲情般的关爱和温暖。
丹青难绘是精神,丹心难写是真情。有感于傅老伉俪情深,将出一本关于傅老的回忆录,在我爱人龙丽红女士帮助老人整理自传并即将付梓之际,晤面九十高寿的老人,回味我们交往的点滴,草成以上文字,聊表小子敬意。
///往期推荐
喷施宝公司与大学研究院强强联合,携手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战略
传承、革新、跨越,让民族文化绽放光芒——宜兴吴门紫砂陶艺百年传承纪实(一)
李富春蔡畅的高风亮节
怀念一代猛将一代英雄杨勇
纪念中国设计第一人——周令钊
扫码投稿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长按扫码关注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