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
家
卫
国
忠
诚
于
党
红色故事
致敬最可爱的人
邓华父子的红色亲缘
穿
(下)
从小到大的艰辛
1927年,邓华离家参加革命,邱青娥虽然内心不舍,却明白丈夫是做大事的人,也知道无法改变丈夫的决定,只能独自抚养邓贤诗。
好在邓华的父母、哥哥都伸出援助之手,即便邓贤诗家中贫困,却也能吃饱穿暖。
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了保障,可邱青娥心中的空虚、惶恐却没有办法解决,只能对着邓华留下的照片述说思念之情。
邱青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丈夫,但又幻想着某一天丈夫突然回家看看。
所以在邓贤诗刚学会说话时,邱青娥就指着照片教儿子喊爸爸。
随着邓贤诗的成长,关于邓华的疑问也就变得多了起来:
“妈妈,为什么我没有爸爸呢?”
“谁说你没有爸爸的,你爸爸叫做邓多华,是一名军人。”
“妈妈,爸爸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
“你爸爸是一位大英雄,忙着拯救百姓呢,等打完仗就回来了。”
每次面对儿子的询问,邱青娥只能压下心中的酸楚耐心地对儿子解释。好在邓华经常寄信回来,这才打消了邓贤诗的疑虑。
自从知道父亲是一名战士,邓贤诗就开始崇拜自己这位没见过面的父亲,还经常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个大英雄。
但自从邓华前往井冈山根据地后,邱青娥母子俩的生活开始变得艰难起来。
先是邓华的父亲被国民党特务抓进监狱,随后国民党又开始对邱青娥展开抓捕。
幸亏邱青娥的父母花了大价钱,才将女儿接回到家中。此时的邓贤诗也不过才十一岁,却已经见识到了敌人的残忍。
不久之后,邓贤诗的爷爷奶奶相继离世,母亲也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病倒在床。邓贤诗有心为母亲分担重担,却因为年纪太小无能为力。
突然有一天,母亲听同村人传来消息,说是邓华已经牺牲在战场上。
再加上邓华因为工作繁忙好久没有给家里写过信,邱青娥信以为真大哭一场,从此身体越来越不好。
或许是感觉到自己快要不行了,邱青娥将邓贤诗叫到自己床前,
“儿啊,你以后要照顾好自己,这张照片是你父亲留给我的,你要好好保存。”
接过父亲的照片,邓贤诗哭着对母亲说道,“您不要胡思乱想,再过几天病就好了。”
“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你就不用安慰我了。你父亲是个大英雄,我从没后悔过嫁给他。”
不久之后,邱青娥撒手人寰,只留下邓贤诗独自生活。
这时的他成为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若不是被伯父邓多英收养,或许邓贤诗根本无法在这乱世中生存下去。
到了参军的年纪,邓贤诗不愿意再给伯父添麻烦,同时也想打听一下父亲曾经的故事,于是毅然加入解放军,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脚步。
自从参军以来,邓贤诗一直询问关于邓多华的事情,可惜不论资历多深的老兵都没听过这个名字。
邓贤诗以为是父亲牺牲太早的缘故,也就没有多想。
当看到报纸上父亲的照片时,邓贤诗心里十分震惊。难怪没人知道父亲的消息,原来他已经成为一名司令员。
将这些年来对父亲的思念全都倾诉出来后,邓贤诗靠在父亲的肩膀上睡着了。
邓华充满慈爱地看着儿子,心里却思考着该怎么补偿这么多年亏欠的父爱。
邓华有心想将儿子调到自己的身边悉心调教,可多年来正直无私的他无法说服自己为儿子走后门。
但一想到临走前妻子泪流满面的场景,想到儿子这些年来遭受的苦难,邓华心里又充满愧疚。
“妈妈说嫁给你她不后悔。”
“爸爸,你是英雄。”
这两句话一直在邓华脑海中萦绕,如果让儿子继续待在原来的部队,邓华就无法弥补内心的亏欠。想来想去,邓华还是决定将儿子带到身边。
首先邓贤诗也是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能力出众。
其次就算来到自己身边邓华也不打算对他有更多照顾,只是想随时能够掌握邓贤诗的状况,反而还会要求更加严格。
拒绝父亲优待,无私奉献祖国
趁着邓贤诗还没醒,邓华悄悄找到詹才芳,面带难色的开口道,“我这一辈子没求过谁,这回我想拜托你一件事情……”
没等邓华说完,詹才芳就回答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我已经调查过了,邓贤诗是个好同志,你把他带到身边好好教育,一定能有作为。”
“也是我对不起这个孩子,从小就没在他身边尽责,这回找到他我真是不放心呀。”
“我知道,你放心,一会儿我就让人把邓贤诗送到你那里。”
话音刚落,刚好走到门外的邓贤诗大喊一声:“不行,我不同意!”
“爸爸,我知道您是想补偿我,但补偿有很多方式,绝对不能用这种方法。您是一名老战士,一辈子大公无私,怎么能为了我破坏规矩呢?”
“爸爸,您要相信我,不论在哪里我都是您的儿子,也是一名对国家有用的人。”
听到儿子这番话,邓华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儿子,爸爸听你的,在这里好好干!”
邓贤诗转头又对詹才芳说道,“军长,我的身份还请您保密。之前是为了找到父亲,父亲已经找到了,我不想因此受到任何特殊对待。”
“没问题,我马上让知情人保守秘密。”
这次见面后,父子二人依依不舍地投入各自的工作中去,直到全国各地都已经解放,邓贤诗才有机会来到父亲身边生活。
可这种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中央给邓华发了一封紧急电报,让他立刻带兵入朝作战。
听到这个消息后,邓贤诗也紧随父亲的脚步成为志愿军的一员,来到异国他乡保卫祖国。
抗美援朝胜利后,邓贤诗回到父亲身边生活,日子再次恢复平静。父子二人依旧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但邱青娥的名字却成为二人之间的“禁区”。
作为丈夫,邓华将家庭重任扔给妻子,使得父母妻儿遭受到敌人的迫害,生活举步维艰。
作为儿子,邓华没有机会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更没法将母亲从生死线上拉回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离开人世。
“你的母亲是个好人,是我辜负了她。”
“爸爸,您是为了让更多家庭过上好生活,母亲并没有怪您。”
每次提到这个话题,父子俩都会泪流满面。时间一长,谁都不敢再提起这件事。
此后的时间里,邓贤诗一直缠着父亲给自己讲他军旅生涯中的故事,有时也会让父亲的好友给自己讲一些父亲的趣事。
听过这些故事后,邓贤诗才知道父亲不仅是一名严肃的军人,还是一位出口成章的大才子。性格虽然有些内向,却充满幽默。
后来的邓贤诗响应祖国的号召,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即便父亲被授予上将军衔,邓贤诗也从未沾过父亲的光。
邓华不止一次地教育子女,“要为国家做贡献,不要仗着我的身份享受便利。”
邓贤诗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从未对任何人说过自己有一个上将父亲。
在他心中,不论父亲是什么身份,能够再次回到父亲怀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至于美好的生活,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而不是仰仗父亲的光环。
而父亲不仅仅是他的亲人,更是他学习的榜样。虽然已经身处和平年代,但邓贤诗依旧牢记父亲教诲,用竭尽所能报效国家。
同时也由于他的归来,才让邓华幸福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没有留下终身遗憾。
(完结)
往期推荐
邓华父子的红色亲缘(中)
邓华父子的红色亲缘(上)
英魂盘绕困牛山(下)
英魂盘绕困牛山(上)
智慧教育,助力强国梦(下)
END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扫码关注我们
百年强国梦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