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 了解更多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戴罪立功的陈伯钧上将
1926年底,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这里是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毛泽东正在讲台上给学员们授课。他渊博的学识、平易近人的风度、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深深吸引着台下学员们的目光。
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才华横溢的毛泽东不时受邀到学校讲课,他虽然年轻,但讲课生动充实,深入浅出,很受学员们的欢迎。
台下有一名16岁的学生兵,刚刚加入军校不久。
自从见到毛泽东的那一刻起,他就被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深深感染了。当然,台上的毛泽东并不认识这位年轻人,但在此后数十年间,他们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革命情谊。
陈伯钧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党的八七会议做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定,毛泽东被派往湘鄂边领导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前夕,毛泽东在江西铜鼓与参加起义的全体指战员见面,宣布起义计划,做了起义动员。
毛泽东没有注意到的是,在听他作动员的指战员中,还有那位年轻的黄埔生。
9月10日晚饭后,这名年轻人快步走向毛泽东的住处。“毛委员,我叫陈伯钧,以前在武汉听过您的课。”陈伯钧自我介绍道。
陈伯钧,四川达县人,1910年生,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毕业生,时任独立第三团新兵训练处主任。
毛泽东一听,倍感亲切,坐下和陈伯钧聊了起来,详细询问陈伯钧的年龄、籍贯和经历,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陈伯钧是个急性子,一股脑地把自己关于新兵训练的做法和想法向毛泽东和盘托出。
毛泽东一边仔细倾听,一边微笑点头,不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指点迷津,鼓励年轻的陈伯钧好好工作,勇敢接受革命的考验。
这是毛泽东和陈伯钧的第一次正面交流,陈伯钧受益匪浅,而他的坦率真诚、勤学善思,也得到了毛泽东的赏识,从此开启了两人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情谊。
如果不是这次相遇,陈伯钧将来的成长道路或许不会如此顺利。
此后,陈伯钧先是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后来又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此后,他一直都在毛泽东身边,以毛泽东为老师,逐渐成为毛泽东麾下的心腹爱将。对于陈伯钧的成长,毛泽东也很欣慰,两人逐渐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陈伯钧与毛主席的合影
就在陈伯钧快速成长时,一次猝发的悲剧,险些终结了他年轻的生命。
1928年春,陈伯钧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一支手枪,他很高兴,可拿来仔细查看,才发现枪上有锈斑,枪栓根本拉不动,当下十分懊恼。
陈伯钧时任红四军教导队任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他的直接上级、教导队长吕赤平时喜欢开玩笑,看到这一幕,便开玩笑说:
“什么破枪,‘半斤铁’,扔了算了!”
陈伯钧不舍得扔,他把手枪拆开,找来煤油反复擦拭,居然鼓捣好了。
这天下午,吕赤带队外出战斗凯旋,刚迈进院子,陈伯钧就高兴地迎上去,一边持枪比划着,一边大声说:
“你看,我这枪可不是‘半斤铁’了。”
说着,陈伯钧用手拉动了枪栓。
砰!一声清脆的枪响,吕赤应声倒地,胸前立刻被鲜血染红。
陈伯钧顿时愣住了,战士们也被吓了一跳,这是怎么回事?短暂的头脑空白后,陈伯钧清醒过来,立即跪倒在吕赤身旁,奋力呼唤他的名字。
但是一切已无可挽回,吕赤胸前中弹,鲜血直流,他握着陈伯钧的手,什么都没说出来,逐渐停止了呼吸。
消息传出,所有人都震惊了,陈伯钧当即被缴了枪,关了禁闭,上级迅速把这起紧急事件上报,等待进一步处理。
红军时期的陈伯钧
吕赤和陈伯钧关系匪浅,两人是四川老乡,又同是黄埔军校生(吕赤是四期),还一起上了井冈山,此后在同一支队伍搭班子,朝夕相处,感情甚笃。
这样一位亲密的战友,没有死在杀敌的战场上,竟然倒在自己枪下,陈伯钧心情极为沮丧,追悔莫及,早知如此,何必鼓捣那个破烂“半斤铁”?
此时,陈伯钧的黄埔军校同窗、时任红四军一师二团参谋长的徐彦刚担心陈伯钧想不开,亲自陪他一起关“禁闭”,两人住了两个晚上,劝他冷静下来,等待处理结果。徐彦刚相信毛泽东一定会对此事秉公处置。
毛泽东接到报告后十分震惊,对吕赤之死很难过,他叫来专门负责纪律处分的士兵委员会主任张令彬,询问事件发生的经过。
经过调查,事情搞明白了。原来陈伯钧自以为枪修好了,想跟吕赤炫耀一下,却忽视了手枪里有一颗子弹,更万万没想到一拉枪栓,枪栓带动撞针,把这颗子弹击发了,正好击中了吕赤的要害,导致吕赤当场身亡。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意外,是误杀。
了解事件经过后,毛泽东没有立即做出处理意见,而是以征询的口气对张令彬说:“你们吕队长被陈伯钧误杀了,不杀陈伯钧好不好?”
张令彬摇摇头,回答道:“虽然是误杀,但这次意外确实是陈伯钧的全部责任,战士们很义愤,情绪很大,很多人都要求杀。”
陈伯钧戎装照
毛泽东知道红军一向纪律严明,俘虏都不能乱杀,何况是自己的同志?可如果因此杀了陈伯钧,那就要失去两个优秀的同志,损失岂不是更大?
略一思忖,毛泽东有了主意,对张令彬说:“如今已死了一个黄埔生,要再杀一个黄埔生,就失去了两个军事指挥员。陈伯钧不是故意伤人,我看还是不杀为好。你回去做做工作,开个士兵委员会,讲清不杀的道理。”张令彬觉得毛泽东的意见有理,便回教导队向学员们转述。
毛泽东之所以为陈伯钧求情,是因为他深知在革命创业之初,人才实属难得,尤其陈伯钧颇具军事才干,是井冈山上少见的干才,确实值得珍惜。
早在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初,毛泽东就慧眼识英才,看中了陈伯钧的军事训练才能,派他去帮“绿林好汉”袁文才练兵,很好地完成了教育改造这支地方农民军的任务,为根据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陈伯钧才只有17岁,还是一个“红小鬼”,不光自己能打仗,还能带兵、练兵,这样的才干可不是人人都拥有的。
有一次,担任连长的陈伯钧率领一个班的兵力,护送毛泽东下山寻找正在进攻茶陵的主力部队,同去的还有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
陈伯钧重回井冈山
第二天,陈伯钧觉得人多目标太大,反而不安全,就让全班战士返回井冈山,自己和毛泽覃只带几名战士继续护送毛泽东。
当天晚上,毛泽东一行在一处小村庄休息,为了安全起见,大家夜间轮流放哨,就连毛泽东都亲自上阵,和陈伯钧两个人一起负责下半夜的警戒。
夜半时分,茶陵方向的枪声逐渐稀落,但是从枪声的方向判断,红军部队并没有向井冈山撤退,而是往南向水口方向行进。凭借这一点,毛泽东敏锐地感觉到前线可能出了意外,部队是被迫向水口方向转移的。
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向南追赶主力部队。但这样一来,很可能将自己后背暴露给茶陵方向的敌人,毛泽东很担心,询问陈伯钧:“假若后面敌人追来怎么办?”
陈伯钧冷静地回答:“我和警卫员在后面打掩护,你们只管往前走。”
在陈伯钧等人的护送下,毛泽东一行终于在当天掌灯时分赶到水口,追上了大部队,这才发现原来是团长陈浩叛变了。毛泽东立即召开大会,粉碎了陈浩的叛变阴谋,并决定率领部队折回井冈山,向宁冈县砻市开拔。
为了安全起见,毛泽东派陈伯钧连夜抄小道前往砻市,通知永新县委做好迎接部队的准备。陈伯钧单枪匹马,星夜兼程,圆满完成了任务。
抗战时期的陈伯钧
通过这一次紧急事件,陈伯钧的担当精神和优良作风得到充分考验,更进一步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当时,红军队伍构成比较复杂,很多人素质偏低,不时有人叛变或逃离,像陈伯钧这样黄埔出身、德才兼备、胆识过人的少年英才,确实十分难得。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决定为陈伯钧求情,挽救这位红军干才。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通知整个教导队集合,亲自向大家讲起了道理:“吕赤是个好同志,陈伯钧也不是坏人,他是跟吕队长开玩笑,枪走火误杀了人。他们一个是黄埔军校出来的,一个是黄埔武汉分校出来的,表现都不错,军事上也有一套。这样的人我们很缺呀!”毛泽东的话不急不慢,但很有分量。
看到同志们都在认真倾听,毛泽东继续讲:“我们能不能只追悼一个人?否则另一个人还不好追悼呢!你们看怎么样,我讲得对不对?”毛泽东娓娓道来,战士们都觉得讲的话合情合理,情绪逐渐缓和下来。
但情理是情理,陈伯钧毕竟杀了一条人命,不处理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吕赤?这时,有人高声问:“难道陈伯钧杀了人就不了了之吗?”
毛泽东的语气严肃起来:“当然不能不了了之。我们红军是讲纪律的。我们不让他偿命,但是要惩罚他的。吕赤同志未能完成的工作要由陈伯钧一个人加倍完成。另外再罚他一百板子,大家同意不同意?”
陈伯钧与八路军将领合影
经过一番说理,大家都冷静了,认为毛泽东的话确实有道理,又不失军法严明,便没人再提反对意见了。
毛泽东让警卫员找来一条竹板,在全体战士的监督下执行惩罚,以示公正。
陈伯钧知道,毛泽东之所以打他板子,不是为了搞体罚,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惩戒教育自己,也是为了平息大家的情绪,根本上还是为了他好,所以他不喊不叫,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处罚。
当然,这一百板子没有真打完,打到二十几下就收住了,大家对毛泽东的处理方式都很服气,自然不会追究到底打了多少板子。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陈伯钧因此被调离教导队,降职为一团一连副连长。
分析这件事的始末,可以发现毛泽东的高明之处。首先,毛泽东对此事的定性十分准确。陈伯钧和吕赤是关系亲密的战友,平日无冤无仇,不具备杀人动机,结合对手枪的勘察,可以判断事发原因是擦枪走火所致,也就是意外误杀,不是故意杀人。
对这件事情的正确定性是决定处理方式的基础,如果像后来黄克功那种故意枪杀他人,必定死刑无疑,但陈伯钧是过失杀人,才有从轻处理的可能。
抗战时期的陈伯钧
其次,毛泽东对此事的处理考虑十分全面。红军一向纪律严明,如果考虑战士们群情激愤,为了安抚情绪,严肃军纪,杀鸡儆猴,杀掉陈伯钧也不是不行,甚至可能让大家拍手称快。
但当时是红军初创时期,正是用人之际,因为枪支走火误杀,已经让红军失去了一名优秀将领,如果再杀掉陈伯钧,就会再失去一名优秀将领,却换不回吕赤的生命,只能徒增牺牲。既然如此,还不如依法从轻处理,尽量减少对整个红军的损失。
最后,毛泽东对此事的处理方式十分恰当。此事发生后,毛泽东实际上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很多战士要求杀掉陈伯钧,也有很多将领为他说情,而毛泽东本人在内心深处不想失去这位心腹爱将。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十分棘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大家的不满。
但是毛泽东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智慧,采取了十分艺术的处理方式,他考虑到战士们的激愤情绪,一方面对他们说情说理,争取对陈伯钧过失的谅解;另一方面又对陈伯钧做出相应惩戒,安抚战士们的情绪,最终取得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开国上将陈伯钧
纵观此事始末,毛泽东以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大局为重,从红军创业艰苦卓绝、极度缺乏军事指挥人才的实际出发,把革命法度的严肃性和人道主义的灵活性巧妙结合起来,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功争取到大家的理解,救下了一个有过失的好同志。
如此顾全大局、妙到颠毫的处理方式,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毛主席和陈伯钧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后来更长远的事实进一步证明,毛主席“枪下留人”的决定是十分高明的。
井冈山斗争期间,陈伯钧打了很多恶仗、硬仗,他喜欢身先士卒,亲自带队攻坚,有一次因为带头冲锋,腿部中弹,受了重伤,仍然坚持不下火线。
第一次反“围剿”时,陈伯钧担任师长,反围剿的第一枪就是他所在部队打响的,而且是直捣黄龙,活捉敌师长张辉瓒,然后乘胜追击余部,打得对方溃不成军。
陈伯钧的黄埔经历不是白练的,他很聪明,擅长总结经验,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指挥水平越来越高,虽然付出了三次负伤的代价,却收获了好多枚沉甸甸的军功章。
这一时期,陈伯钧率领红十三师打了很多硬仗,屡克强敌,被中革军委誉为“红军坚师”,毛泽东虽然不在中央军事领导核心了,但依然很关心陈伯钧的成长,有一次看到红十三师的捷报,他兴奋地高喊起来:“十三师万岁!”
毛主席写给陈伯钧的亲笔信
陈伯钧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回报。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重新回到最高军事指挥位置,陈伯钧也进一步得到重用,他率领红五军团长期担任殿后任务,为掩护中央红军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获得了“铁屁股”的美誉。
毛主席一直很关心这位心腹爱将。1936年10月15日,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毛主席很想念许久未见的陈伯钧,亲笔致信道:“伯钧同志: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你的身体好否?同志都想念的。我们都好,相见之期不远,愿共努力!此致革命的敬礼!”
纸短情长,一封简短的问候信,饱含着领袖与同志、统帅与爱将的深情厚谊,一句“为红军庆得干才”的褒奖,彰显出毛主席对心腹爱将的高度赏识。
20岁任团政委,21岁任军长,22岁任军团参谋长,26岁任军团长……陈伯钧不仅提拔快,还先后在红一、四、二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担任高级指挥员,履历极其丰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陈伯钧再接再厉,屡创佳绩,先后在一二O师、第四野战军任职,直至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领导了复杂艰巨的湘西、湘南剿匪战斗,创造了辉煌战果,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陈伯钧陪同毛主席视察
1955年,陈伯钧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45岁,是开国上将中非常年轻的一个。
陈伯钧活泼好动,心直口快,喜欢开玩笑,甚至脾气有些急躁,实属性情中人,有时对于毛主席的一些做法,他有不同意见也会直言不讳,提出批评。
毛主席很了解这位爱将,对于他的善意批评并不介怀,不过对于陈伯钧一些脾气急躁、影响党和人民军队干部形象的表现,毛主席从来不会客气,都是对他严肃批评。
1941年10月1日,毛主席曾给陈伯钧写过一封信,教他 “以不浮、不露、不躁‘三不’为戒,再加上深刻和切实的精神,着重实行,则过之改必易。”
陈伯钧深受感动,从此用毛主席的“三不”指示为戒,不断改进提升自己。
陈伯钧曾在日记中告诫自己:“心直口快,夸夸其谈的老毛病,今后在自我修养的日程上应随时注意痛绝之。”这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和陈伯钧的关系不仅超越了上下级、师生关系,还是一种相互批评的诤友,这在毛主席和开国将帅之间的关系中并不多见。
陈伯钧将军
对于陈伯钧而言,1928年春天的那次误杀事件,毛主席出于大局帮他求情,是他永生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他此后的表现,不仅仅是对毛主席个人的知恩图报,更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书写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矢志不渝,对党的领袖的赤胆忠心!
往期推荐
开国女将军李贞与丈夫甘泗淇的革命婚姻
洪学智:两次获授上将军衔
四野头号虎将——刘震
传奇上将——朱良才
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谢子长
-END-
# 扫码投稿 #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百年强国梦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