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 了解更多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王震在南泥湾
威震敌胆
1941年至1945年夏,359旅驻守南泥湾,担负着战斗、生产、学习三大任务,敌人进攻边区时就打仗,平时就生产、学习。359旅当时是边区的主力部队。它不仅保卫了边区南线的安全,而且是哪里有事就调到哪里。正如毛主席在会见359旅717团指战员时说的那样:“你们到西边,西边就安全了;你们到东边,东边就安全了。”
1941年10月下旬,驻扎在绥远伊克昭盟的国民党新编26师何文鼎部,受蒋介石的指使蠢蠢欲动,企图进犯我三边(即定边、靖边、安边)地区。为了保卫三边,中央军委成立了一个野战司令部,由王震同志担任司令员。野战司令部辖715团(358旅)、717团(359旅)、警一团、保一团、骑兵团(均属留守兵团)、120师炮兵队、359旅骑兵大队等部。
11月6日,野战司令部在靖边县的张家畔镇召开参战部队的军人大会,王司令员做了战斗动员。他说:“我们坚决执行毛主席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何文鼎敢于踏进边区一步,我们就要给他个迎头痛击,打他个片甲不留。”指战员们听了司令员的动员后,战斗情绪高涨,个个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用我们的血肉保卫边区”“反对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何文鼎”的口号声,响彻这座长城脚下的小镇。
11月12日,部队开赴四十里铺、茶坊梁、黑梁头一线布防。这里已经是古诗中所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了。黄色草原一望无际,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游荡。
王震同志一方面指挥部队构筑工事,抢占有利地形,准备随时歼灭来犯之敌;一方面做驻防榆林的友军邓宝珊将军(11旅)的工作,争取邓部在这次摩擦中保持中立。由于我们进行了工作,当部队通过11旅的防区时,11旅的官兵态度友好。
何文鼎的新编26师共7000余人,见我们的兵力大大超过了他,又听说由王震将军指挥,这才老实了,不敢轻举妄动,一场战斗损失终于避免了。由于形势已经稳定,1942年1月中旬王司令员命令参战部队各返原地。1月22日晚,717团返回途中,在延安宿营。留守兵团在八路军大礼堂召开欢迎大会,毛主席、朱总司令在会上讲了话。毛主席说:“这次你们在三边完成了一个重要任务,你们到了哪里,顽固分子就不敢来了,你们没有打仗,就打了一个大胜仗。”
1943年“七七”抗战纪念前夕,国民党顽固派利用共产国际解散的时机,又掀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舆论上高喊“解散共产党”“取消陕北特区”;行动上撤下河防大军,不打日本,准备进攻我陕甘宁边区。胡宗南还亲自到洛川召开军事会议,我关中地区防军已受到胡军的炮击。战云密布,一触即发。
在此紧要关头,王震同志被委任为关中战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坐镇富县。王司令员在关中前线,腰扎皮带,脚穿草鞋,精神抖擞地来到前沿阵地,亲自部署第一线的防务。在形势紧张时,他好几个夜晚守候在指挥部里运筹帷幄,通宵未眠。他在富县召开了参战部队的干部会和群众大会,亲自向干部、群众作战斗动员,号召全体军民为保卫边区而战。
当地人民群众都组织起来站岗放哨,赶制担架,还募集了大量的副食品、边币慰劳部队。仅富县城关镇就送来了12万元。枪声一响,不用任何人打招呼,家家户户,烙饼、面条,一罐一罐地送到前线部队。718团侦察员陈彦同志在保卫富县的战斗中光荣牺牲,人民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有些迷信的老乡,去庙里烧香,祷告八路军多打胜仗,还许愿顽固军死绝了,就唱三天大戏。国统区人民也非常痛恨顽军的抢掠奸淫,他们把牲口、贵重物资、姑娘送到边区亲友家来。
7月4日和6日,朱总司令分别致电胡宗南、蒋介石,严正抗议国民党军队进犯边区的挑衅活动。7月9日,边区各界3万余人举行紧急动员大会,发出呼吁团结、反对内战的通电。在我军严阵以待和国内外舆论的反击下,国民党反动派终于被迫停止了这次反共高潮。
生产有方
1941年,359旅刚开进南泥湾时,满目荒凉 ,困难重重。当时吃的是小米、野菜,住的是窝棚、茅寮,穿的是用粗毛纺的麻袋布。在王震同志的领导下,全旅指战员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劳动,由半自给到全部自给,由全部自给到丰衣足食,1943年还向边区政府交了1万石公粮。
如何解决全旅一万余人的吃、穿、住、用等问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王震同志呕心沥血,艰苦经营,带领全旅指战员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使野兽出没、遍地荆棘的南泥湾,变成牛羊遍野、良田万顷的“陕北江南”。
为了解决全旅的被服问题、王震同志以身作则,从他做起,全旅一律取消公务员,把那些“小鬼”集中起来,在绥德(1941年前旅部驻绥德)办起了“大光纺织厂”。这个厂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除解决全旅被服用的布料外,尚有剩余供应市场。
为了解决部队的生产基金、大光纺织厂的原料及日用必需品问题,他组织部队轮流去盐池挖盐,同时把全旅的牲口组成驮盐队,将挖出的盐卖到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秋林一带,换回棉花、生铁、毛巾、肥皂、牙刷等物资。
为了解决生产工具问题,他指示部队把当过木匠、铁匠的同志抽出来,以团为单位办起木工厂和铁制品工厂,负责打制锅头、锄头、镰刀、风车、大车等。此外,还把会做生意的同志组织起来,办起了合作社、骡马大店、盐店、药店等。
除少数同志从事工、商业生产外,其他同志都上山开荒种地。王震同志同战士们担负同样的生产任务,还把周围的警卫员、秘书等,单独编成一个生产小组。他注重实践,凡事都要调查研究﹣番,南泥湾的荒山野岭、原始森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哪个地方适宜种什么,哪里有珍贵木材,他都了如指掌。骑兵队在李子沟办的牧场,就是他进行勘察时发现的。他出身于劳动人民,坚持亲自参加生产,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指挥生产十分具体、细致、及时。秋收前,他指示部队宁肯住得挤一些,也要腾出几间窑洞做仓库。仓库的结构是他亲自设计的,地下垫起一尺多高的木板,以防潮湿,墙上用石灰抹平,以防鼠咬,门是活动的木闸,可自由开闭。他见各单位养的猪多了,就号召大家盖猪楼。在一排整齐的猪舍前面,接起一丈多宽的木板作为阳台,阳台前是用圆木搭起的厕所,有4尺来宽,下面掏空六七尺深,猪要排粪便就在这里。大小猪分开圈养,中间用木板隔开。猪舍四周用栏杆围着,冬季猪舍顶上放一层干草,以避寒冷。这样的猪楼,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讲究卫生。因此,猪喂得头头膘肥体壮,令人喜爱。锄草期间,有的连队生搬硬套别人开荒的经验,也开展什么突击运动,看谁锄得快、锄得多,为了创造最高纪录,有的人只图数量,不问质量,甚至把禾苗锄死。王旅长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提出“精耕细作”“锄草如绣花”的指示,纠正了锄草中的重数量轻质量的偏向,避免了损失。
359旅在南泥湾的大生产中,实现了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1944年,全旅共开荒26.1万亩(平均每人32亩),产粮3.5万余石,成为部队生产自给的一面旗帜。大家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穿的是自己织的布,住的是自己打的窑洞,真正做到了“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此外,还为新到边区的部队开了部分荒地,安置了几百户从河南逃荒来边区的难民。同时,利用生产间隙训练部队,提高了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
1942年,毛主席在西北局召开的高千会议上,表扬了359旅,大会赠给359旅的锦旗上面写着:“发展经济的先锋”。毛主席亲笔给王震同志的题词是:“有创造精神”。
善于学习
王震同志是湖南浏阳人,贫农家庭出身。17岁时,到粤汉铁路当工人。他常说自己出身行伍,是个大老粗。可是,他参加革命后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被指战员们传为佳话,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1940年,他在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警备区任司令员时,请马列学院来的一位同志做他的学习秘书,不管工作多忙,每天总要请学习秘书给他讲一两个钟头的哲学或政治经济学。
南泥湾时期,他兼任延安警备司令,有时住延安,有时住南泥湾。在延安,他恭恭敬敬地请徐老(徐特立)给他讲古文。古文中某些精辟的句子,他不但可以背诵,而且可以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记得有一次,在金盆湾(旅部所在地)他给干部作报告,讲到国民党的处境时,引用了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几句话。天下三分当时指的是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三分中国,益州即指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四川,用得多么贴切啊!
喜欢接近知识分子,同知识分子交朋友,是王震同志学习的另一途径。南泥湾时期,王震同志与文艺界人士有广泛的接触,读了许多文艺作品。诗人艾青、郭小川,作家舒群、师田手,音乐家贺绿汀,木刻家古元等,都是他的座上客。1944年秋,在一次连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时,他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一朝代的创始人,他的周围都有一批知识分子.....”
359旅政治部敌工科长日本留学生赵安博、宣传科长大学生周秩,都是由他介绍入党的。当时359旅各团的领导班子中,都配备了一二名知识分子,正因为重视、接近知识分子,不但使部队增加了新鲜血液,他本人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王震同志的学习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用学到的理论、文化知识为部队工作服务。如他学了政治经济学,就能用经济学的理论指导部队的工、农、商业生产。他指示工厂、合作社要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分开,固定资本不能随便抽走。1943年大练兵中,部队自发开展了打造“贺龙投弹手”运动,王震同志为了鼓励这一运动,亲自编写了八句话,叫作“练习武艺,投弹第一:首长动手,亲自参加;人人必到,天天必投;风雨无误,假期不休”。一时在部队广为传诵。指战员们练习投弹的热情极高,达到46米以上的“贺龙投弹手”大量涌现。
王震同志不仅忙于部队的战备、生产、训练等领导工作,而且十分关心部队的文化生活。当时全旅给《解放日报》投寄的稿件,都要经他亲自审阅。通过审阅稿件,既了解了部队情况,也加强了自己的词章修养。王震同志就是这样在斗争的实践中,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关心部队
在南泥湾大生产中,全体指战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生产、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王震同志经常向各级领导同志说,部队生产情绪越高,越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1944年9月16日,他在全旅连以上干部会上讲话时说:“群众生产、群众情绪、群众经验、群众享受,这是毛主席的方针。关政委(120师政委关向应)去年病危时说:‘我死,没有什么舍不得的,只是劳动者创造的成果,还不能为劳动者享受,感到遗憾。’所以,我们生产的东西,必须归群众享受。”为此,王震同志对办合作社十分热心。他把几个工厂的设备折成1亿元(边币)资金转到合作社去。1944年,我们合作社的资金已达2.5亿元之多。
为了加强合作社的领导,还抽了一部分优秀干部去办合作社,如4支队政治处主任知识分子田冲,便是其中的一个。1944年,原来计划每人的生产任务是6石1斗细粮,其分配办法是:自己一年的口粮2石1斗,交公家2石,2石归个人所有,在合作社入股。后来,由于南泥湾遭到特大水灾,损失很大,达不到预定的生产目标。王震同志决定,交公部分免除,除留足明年吃的和做衣服用的外,其余全部分给个人。他说,无论如何每人要做到分
2石细粮存入合作社,1944年年底,每人在合作社的存款要达3万元左右(合白洋80元左右)。他还说,抗战胜利后,有的人要结婚,可以用这笔钱成家立业,或者寄回家赡养父母。
部队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有些连队的司务长,根据家乡的习俗,杀了猪不吃下水,把猪肠、猪肚等白白扔掉。有的炊事员不懂烹调技术,有猪肉做不出好菜来。王震同志就指示旅部四科(管理科)举办全旅司务长训练班,他亲自去做杀猪、炒菜的表演。他用猪肝、猪心、猪肺、猪肠、猪蹄、肥肉、瘦肉,做出各式各样的菜肴,叫司务长当场品尝。司务长们看了旅长从杀猪、烫猪、拔毛、开膛到掌勺的全过程,尝了旅长亲手做出的美味佳肴,个个赞不绝口。从此,再没有丢猪下水的事了。连队杀猪,也能做出几盆花样不同的菜了。
(1955年,王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委员,被授予上将军衔)
有人说,王震旅长总爱打扮他的359旅,这话不差。1943年,他指示每人用手捻4斤细毛线,织成毛呢,用山上的一种树根染成了咖啡色。每人做了一件夹衣,全旅都穿上了呢子衣服。
作者:侠静波,河北平山县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后任359旅717团政治处副主任,曾任广西军区顾问。
来源:“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公众号
往期推荐
开国上将陈士榘:此生最爱毛主席
长征途中的传奇将军——孙毅
李达上将:辅佐过四位元帅
李达上将:辅佐过四位元帅
林枫:黑土地上的红色旗帜
-END-
# 扫码投稿 #
gonggao555@163.com
《百年强国梦》征稿启事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百年强国梦
总监制丨张爱生
总编辑丨张铁林
策划丨徐颖
统筹丨田甜 陈锋
编务丨刘小阳 孙德安
设计丨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