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频里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站在了空调外机上,窗户里的人拿着一根长长的类似于棍子的东西,继续追打。
接下来男孩,从5楼跳下!
幸运的是,孩子及时送医,没有生命危险。
让人不解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错误,能让家长做到,孩子已经站在空调外机上,还没有停止追打?!
是笃定孩子不敢跳下去?
还是对孩子以此方式威胁父母感到愤怒,借机立规矩?
还是如网友猜测:不是亲生父母?或是再婚家庭?
不知道,孩子跳下去之后,窗户里的人是什么感受?
最近在读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其中有几个关于家庭的章节:
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
要孩子改变,大人先要改变自己
在《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这个章节中:
一位家长问李玫瑾教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老打人,老师老告状,我们回家也管过他,可他就是改不了。我们现在都拿他没有办法,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反问:“你在家是不是老打他?”
这位家长说:是啊!
那些成年后家暴的人,幼年往往生活在一个有家暴史的家庭里。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有的父母就是: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一所“父母预科学校”,成为生理上的父母太容易了,但是从心理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母是需要好好学习的。
养育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父母去了解多种角度的相关研究和育儿知识。何况人是非常复杂的,这让家庭养育变得更加复杂。家里有多个孩子的父母对此感受甚深,因此对待不同孩子的方式要有所差别,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
刚刚有孩子的时候,真的很迷茫。
没有人告诉我,如何做一个妈妈,如何处理关于孩子的一切。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有大量的网络知识、书籍供我们学习。
我个人喜欢书籍,原因是一本书一般都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不像短视频、帖子,都是片面的知识,很容易“以偏概全”。
读了很多本育儿书籍,其中有共通点,也有差异化。
通过读这些育儿书籍,为我建立了一个基本的育儿逻辑,对后期的育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育儿也更加轻松。
最近读到的李玫瑾教授的这本《心理抚养》,内容是从未成年犯罪、心理抚养的方面讲育儿,从“犯罪--人--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这样倒推,发现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为父母育儿提供参考。很值得父母阅读的一本书,育儿愈己。
有很多父母说,现在对于父母的要求太高了。
其实不是现在要求高,对于父母的要求一直就高。
像鲁迅先生在1919年,就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们必须要承认,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亲子关系,孩子未来发展等多方面,不同的家庭养育出的孩子就是不同。
像是昨天那篇关于“捧场型”父母的文章,父母可能没有万贯家财,但是精神富养,同样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幸运儿”。不做扫兴的父母,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对于今天视频里的这个男孩以及其家庭,深表同情!
如果不是亲生父母或者单亲家庭,请务必严惩!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如果是亲生父母,真希望有所学校,可以帮助他们改善亲子关系。
往期推荐:
1. 妈妈做好饭叫9岁儿子吃饭,推开门的那一瞬间泪目了!二胎家庭别忽视这点!
2. 3岁女儿在吃面包,爸爸说分我一半,女儿给了爸爸一小块,爸爸却说孩子做的对!
3. 十个江湖经验测男女,孕妈妈们说第十个最准!
4. 孩子有点儿流鼻涕要不要吃药?如何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