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不识字却深谙育儿“套路”,教育出村里第一位大学生!


奶奶是一位没有念过书的农村妇女,她经历了战乱、饥荒。
她教育出的大儿子是当时村子里第一位大学生,南开大学。
她没上过学,但是用“套路”教会了6岁的我,倒背九九乘法表,那是我二年级才需要学的知识。
我们孙辈都跟着她生活了几年,但我印象里奶奶没有打骂过我们孙辈,面对我们的各种头疼行为,她总是有她的“套路”。
奶奶的育儿经验,跟我在育儿书里看到的育儿经,基本逻辑竟然都一致。
奶奶说:孩子是很爱“显摆”的,炫耀的意思,只要满足他这点虚荣心,干啥都屁颠屁颠的。
当了妈妈之后,深表认同。
这不是贬义,更像是生物本能。
如果细心,就会发现,大部分孩子在2、3周岁,有自我意识开始,就很爱“分享”“显摆”“炫耀”,有些孩子还是“人来疯”,人越多的时候越能折腾,渴望得到所有人的注意、夸赞、认可。
随着年龄变大,学习的礼仪越多,变得越来越内敛。
但其实,这个特征一直不会消失,只是被克制住了。
我们“分享”“显摆”“炫耀”的目的是:
希望被夸赞、认可,以获得心理满足,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希望被尊重、关注,以增加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等。
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被认可、赞扬、羡慕,以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种个体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或成功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它涉及到个人在实现目标、克服困难、取得进步或完成任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成就感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动力,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挑战。
只要度掌握好,家长就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找到成就感,促进孩子学习,激发孩子内驱力。”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成就感”,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设定可量化的目标。
帮助孩子设定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可以使孩子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进步,以获得成就感。
例如:3岁的孩子在学习骑平衡车,刚开始不太会骑,所以跑起来很慢。孩子有些气馁,想放弃。妈妈就告诉孩子:再绕着公园骑10圈,肯定骑的比现在快了。于是孩子又骑了10圈,骑车技术熟练多了,速度也快了,孩子特别高兴,越骑越溜。
2. 分解任务。
将长期目标分解为更小的、可管理的任务,让孩子能够逐步实现并感到成就感。
我记得小时候跟奶奶一起割小麦,一眼望去看不到头的小麦田,那时候可感受不到丰收的喜悦,而是愁坏了年少的我,顿时就打起了退堂鼓。
奶奶很聪明,她说:你先数着割10刀,再数着割100刀,今天割够1000刀就可以休息了!
听了奶奶的话,一刀一刀割起来,等割完了10刀时候,发现一垄小麦已经割出来很远了,等到了100刀的时候,都快割了半垄地了。
开始割10刀是很轻松,割完想着再有9个10刀就100刀了,真割完100刀,想着再有9个100刀就达成目标了,也不是很难。
就这样在奶奶的“套路”下,割完了1000刀,好几垄小麦呢。
3. 注重积极、及时肯定和反馈。
给予孩子积极的、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可以让他们及时感受到努力后的成就感。
游戏通常设计奖励系统、成就系统,这些机制会特别及时的给予玩家奖励,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玩家的大脑,释放多巴胺,让玩家感到快乐和满足。
父母也可以参考游戏的内在逻辑,用在育儿上。
我带孩子学习游泳,就用到了这套逻辑。
每当孩子开始学习一个新动作,我就疯狂的夸赞他。
刚开始:宝贝,你竟然能第一时间就学会老师教的动作,真是太让我刮目相看了,老师只示范了一次,你就记住了,而且做的很正确,再练习几次,肯定做的又正确又标准。
接下来孩子就是疯狂的练习,回到家里也会跟爸爸显摆:老师教了一次我就都记住了!
内驱力这就给“套路”出来了!
夸孩子不要总是说“你真棒”“你真厉害”,如果不知道“夸赞逻辑”,可以关注公众号,以后会写。
4. 提供挑战和奖励。
为孩子提供适度的挑战,让他们感到兴奋和刺激,并设立奖励机制作为动力。
我娃第一次体验跳水的时候很排斥,我悄悄跟他说:跳水的确需要一点勇气,有一点难度,但是你只要像小青蛙那样,一跳可以做到。等你跳水成功了,我们就去买一杯奶茶,奖励你的勇气。
他犹豫了一分钟,还是勇敢的跳下去了,获得了一杯他不经常能喝到的奶茶。
5. 设立榜样。
帮助孩子设立榜样,并带着孩子了解设立的榜样。
像今年刚刚高考完的学霸,702分,偶像是北大韦神。
成就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激发动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果,增强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因此,帮助孩子找到和培养成就感是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之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