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小迪因为牙疼,父母带他到医院看牙。
医生诊断后发现小迪根腱炎非常严重,牙龈有鼓包现象,说这颗牙很有可能保不住。
小迪的牙已经疼了2个星期了,晚上都疼的睡不着觉。迟迟没来医院的原因就是因为小迪害怕拔牙。这次听到牙齿保不住,又要拔牙,小迪就开始害怕,不配合治疗。
在医生的劝说下,小迪勉强同意了,这时爸爸说了一句话,小迪马上就反悔了。
爸爸说:“不用害怕啥!做一个勇敢的人!”
小迪害怕不配合,往诊室外面跑,爸爸拽住小迪又开始说:“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很勇敢!”
医生终于忍不下去,对爸爸说:“你先出去!”
医生说:“爸爸的话,不仅帮不上忙,还会帮倒忙!看似是安慰孩子,实际上在爸爸的潜意识里就觉得看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如果你们觉得看牙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你们回到家就认认真真对待高糖饮食。”
小迪虽然年纪不大,牙齿问题却不小,一口烂牙,之前已经补过8颗牙了,所以他知道拔牙的痛苦,导致他听到拔牙就害怕,抗拒。
爸爸这两句话,就踩了亲子沟通中的两个雷:
小迪就是害怕,这是他在当下的正常情绪。爸爸不仅仅没有接受,反而是站在制高点,命令他勇敢。
还拿其他小朋友来比较,犯了两大错误,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所以孩子才会拒绝配合。
接下来,这位牙医跟孩子的沟通方法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
首先,医生跟小迪进行谈判,分析利弊,并表示这次不会拔牙,只是把牙齿里的虫子勾出来;避开了小迪害怕的底线。
然后,医生把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会跟小迪提前说明,让他做好心理准备,消除他的恐惧。
治疗结束后,医生跟父母说:
孩子害怕就是害怕,他知道看牙就是很痛苦,这个时候不要让他勇敢,应该包容和用爱滋养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会天天向上。
这位医生用到的这套行之有效的沟通办法,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有十分详细的操作讲解,家长照葫芦画瓢就可以学会跟孩子的高效沟通方法:
这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里的第一章节,这里举出的例子,太接近生活了。这样的对话方式,就是时时刻刻在否定孩子的感受,逼着孩子不和父母分享。
父母总是习惯认为自己的感受是对的,孩子的感受是错的,但是感受本来就没有对错,因人而异。
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纠正”,而是接受。
这本书就作者收集了6年讲座中家长们提供的例子,然后在书中提供了解决思路,整体来说,这是一本讲亲子沟通“如何具体操作”的书。
书中举出了大量的生活场景,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父母只要跟着对应自己的例子,练习,就可以提高亲子沟通质量。
在我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两次重大的事情中用到了这本书里的沟通方法,效果奇好。
第一件事:打疫苗。
第二件事:不麻醉的情况下做眼部麦粒肿的手术。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孩子2周岁以前。
运用书中的沟通技巧提前跟孩子沟通,在这两件事进行的过程中,孩子配合度很高,整件事很轻松的就完成了。
这是我学习这本书,受益最大的两件事。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适合亲子沟通,能把其中的逻辑学透,夫妻沟通、人际交往也会变得更容易。。
做父母不容易,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往期推荐:
1. 妈妈做好饭叫9岁儿子吃饭,推开门的那一瞬间泪目了!二胎家庭别忽视这点!
2. 3岁女儿在吃面包,爸爸说分我一半,女儿给了爸爸一小块,爸爸却说孩子做的对!
3. 十个江湖经验测男女,孕妈妈们说第十个最准!
4. 孩子有点儿流鼻涕要不要吃药?如何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
5. 用不了10年,“独生”和“二胎”家庭间的差距就越拉越大,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