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说5句话,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一位妈妈说,自己女儿是典型的“舔狗型人格”,一点也不会爱自己。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年的时候,爷爷给她女儿和堂妹每人买了一个灯笼,而且是一模一样的,红色的,下面都挂着一个穗子。
过了两天,堂妹灯笼下面的那个穗子不见了,看到她女儿灯笼还有穗子就吵着要换,不换就耍闹。
她女儿看到堂妹耍闹,就同意了换灯笼。
但是她却发现,自己女儿一个人在房间偷偷抹眼泪。
她和女儿说:“你不高兴可以不换。”
女儿说:“可是她哭了呀!”

有一句话形容的很贴切:讨好型性格的孩子,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个性,只为被人喜欢。
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家里来亲戚给我买了一根很贵很贵的棒棒糖,我自己特别想吃,但是没舍得,而是把棒棒糖送给了一位朋友,只是因为这个朋友曾经说过想吃这个棒棒糖。
这种行为并不能为我带来快乐,只是一种可怕的习惯。
对身边人的要求“有求必应”,如果没有做到就会感觉到愧疚,好像是做错了事情一般,做到了也不会带来快乐,只是觉得我应该这样做。
以前的我,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一些特点:
寻求他人认可: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渴望他人的认可和赞许。他们会努力取悦他人,以获得肯定和接受。
回避冲突: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回避冲突和争论,因为他们害怕对立和不愉快的局面。他们倾向于迎合他人,避免与他人产生矛盾。
缺乏明确的个人界限: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难以建立和维护个人界限。他们可能会过度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以满足他人的期望和要求。
过分关注他人需求:讨好型人格的人倾向于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将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他们可能会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和个人目标,以满足他人的要求。
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意见: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抑制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意见,以避免引起他人的不满或批评。他们害怕被拒绝或不喜欢,因此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
过度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要:讨好型人格的人对他人的情绪和需要敏感,并试图满足他们的期望,以保持和谐的关系。他们经常关注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努力使他人感到快乐和满意。
自我价值依赖他人认可: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将自我价值和他人的认可联系在一起。他们需要他人的赞许和喜爱来获得自我肯定和满足感。
这种性格不是天生的,和家庭养育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缺爱、缺乏安全感、常常被比较,得不到肯定,或是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家庭养育不是导致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的唯一原因,却是我们父母能主导的唯一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立删
为了避免将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一位从业20年的心理医生建议,常对孩子说以下5句话:
1. 不要担心自己犯错,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你,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人不会犯错,那就是“死去的人”。
2. 帮助别人是为了快乐,如果不快乐不帮也没有关系。善良是一种选择,做好事也要分清对象。如果你帮助的是一条毒蛇,最后受伤的一定是你自己。
3. 如果有人不喜欢你,不和你做朋友,不要难过。那只是某个人的看法,它不是一个事实。就像有的人不吃榴莲,不能代表榴莲不好一样。
4. 一定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你的想法和别人不同。真正在乎你的人,会认真倾听你的每一个想法。
5. 不管别人喜不喜欢你,你都要喜欢你自己。自己接纳自己,取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做父母的,在家里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安全感和肯定,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内核,孩子学校、职场以及组建的新家庭中,才不会过度讨好,被PUA,才会相信自己,认可自己,不迷失自己。
如果已经是成年人了,并且会过度讨好他人,以下这两本书可以读一读:
你幸福了,你身边的人才会因你感到幸福。
写到最后,与您分享最近我挺认同的一段话:
主体感越强的人,越是相信自己的存在是值得的,越能主动的去看见、回应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养育者无法帮助我们搭建起完整的主体感时,我们就容易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耻。
做父母,说来简单,做起来不易。
这也正是,父母伟大之所在,不是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