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区分出去以后,武汉四个郊区经济排名将发生什么变化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自从长江新区成立后,关于它的争论就没有停过,大家不是为哪里是行政中心争论,就是为哪些范围是长江新区的范围争论,因为一旦长江新区真正的像光谷那样分出去了,对江岸、黄陂、新洲的影响非常大,毕竟前有蔡甸和江夏的前车之鉴,谁也不想被边缘化。

而最近继武湖街成立18个工作组对接托管事宜后,阳逻这边也有动作了,市里直接派人去对接托管事宜,这样看来长江新区分出去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么分出去了之后,对原区有什么影响,武汉四大郊区的经济排名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01
江夏重回榜首,黄陂退居第二

目前武汉四大郊区里黄陂的GDP最高,2021年黄陂的GDP1065亿,江夏1010亿,新洲1003亿,蔡甸400亿。其中江夏增速最快,然后是黄陂、新洲和蔡甸。
如果长江新区分出去的话,按照目前这个增速来看,在没有外界可变因素影响下,江夏和黄陂的差距会持续拉小,甚至快速超过黄陂,重新成为郊区老大。
可能有些人觉得武湖对黄陂来说不重要,分不分出去影响不大!但是大家错了,武湖其实一直属于黄陂的南部的重镇,其地位跟横店和滠口差不多,那边也有不少工业园,也占了黄陂不少的GDP。

虽然目前查不到黄陂各街道的GDP数据,但是小编从网上流传的黄陂2017年各地区财政收入可以看出,武湖的财政收入属于第二档。
如果按照这个占比去估算生产总值的话,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带汉口北地区)大约占了黄陂总GDP的37%,武湖大约占了9.4%、三里桥+六指大约占了1.8%。
考虑到前川的鲁台有一部分在长江新区内,六指有一部分在长江新区外,估算下来,整个长江新区黄陂片区目前占了黄陂GDP大约12%左右。

按照2021年的来算,就是139亿,减去这部分黄陂虽然还是老大,但是跟江夏差距很小了,再加上去年江夏是因为有疫情影响,今年没有影响的话,分出长江新区后,江夏立马超过黄陂成为郊区老大。
02
新洲不会是末尾,还会追上了
可能看到前面的分析,新洲网友又要坐不住了,认为黄陂只丢了12%的GDP无关痛痒,但新洲没有阳逻就废了。甚至还说新洲没了阳逻,估计就是全市倒数第一了。
那么真的会是这样吗?小编觉得也许并不是。因为小编找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新洲不会是倒数第一,而且后续还有可能再次追上去。


首先小编找到了新洲官网上关于2016年新洲区工业运行情况,里面提到全区工业总值是696.62亿元,阳逻街完成工业总产值415.52亿元,仓埠39.06亿元,这说明阳逻+仓部的占了新洲工业的65%,这个数据很吓人对吧!
但是大家注意,这是2016年的,而且工业总值不代表GDP。这个数据只能说明阳逻的工业占比很大,但是新洲不是一个完全靠工业区的哦,还有农业和建筑业,特别是其建筑业非常好,甚至被誉为建筑之乡。

小编找到了2018年新洲地区生产总值详细情况,可以看到工业虽然是最多的,但是也只占到全区的三分之一。
然后是建筑业,虽然很多建筑企业在阳逻,但是辛冲有“新八”、“新七”、“新科”、“新六”、“三星”、“卓峰”、“中振”、“中袖”、“中兴博”、“新鹏莱”10大建工企业。而且2018年的时候辛冲地区生产总值有120亿。
除了辛冲,双柳也是一个王炸。相关信息显示在2018年的时候双柳地区生产总值有117亿元,注意这个是卫星产业园没有投产以及武船还没有搬过来的时候,而今双柳的GDP至少200左右。
那么双柳+辛冲+汪集+邾城+以及其他地区至少占了新洲GDP4成以上,就算阳逻和仓部目前占了新洲GDP的55%,减去这部分,新洲的GDP也比蔡甸多,更何况双柳大桥在建,光谷大桥也不远了,星谷和光谷以及鄂州对接是必然的,没了阳逻新洲也会慢慢追上来。

而更关键的是,作为补贴,上面肯定会大力发展新洲双柳的星谷的。肯定会给每个区搞一个增长极,比如蔡甸有常福和中法生态城,江夏有藏龙岛和庙山,黄陂有盘龙城和横店,新洲没了阳逻,也会有双柳和汪集。
后期把双柳变成新洲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这样新洲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和长江新区的辐射,未来肯定也不会差。
///

综上,武汉四大郊区在长江新区分出去以后短期内会分为3个等级,第一阶层江夏和黄陂,江夏第一,黄陂第二。第二阶层新洲,第三阶层蔡甸。
但是后期排名肯定不会一直这么稳定,因为每个区都在发展,未来长江新区对黄陂和新洲肯定是利好。新洲和黄陂都可以和长江新区和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对接,未来发展前景更大。也许10年后,新的排名又不一样了。
不过还是期待,不管新区采取怎样的政策,武汉各个地区都能发展得越来越好,都齐头并进,加油!
-END-
编辑:筱攸
图片: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