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雨中狼狈奔跑


下雨了,没有打伞,到底是应该赶紧跑几步找地方躲雨,还是在雨中漫步呢?
这个问题其实早都有人说过了,在一千多年前,苏轼在《定风波》的开头这样写道: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余独不觉”是个很高的境界,和自己毫不在意相比,他人的“皆狼狈”,可以说是非常不同的行为了。
其实这个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一个,“淋雨到底会不会生病?”
其实直到今天,仍有人坚信“别着凉,会感冒”这个理念,带来的结果就是遇到寒冷的天气,根本不敢穿得少,生怕因为少穿一件而感冒。
甚至有人觉得,自己经常感冒是因为自己身体太差,稍微受凉就感冒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试验一下就好了。
觉得冷的天气,故意穿少点,然后第二天记录一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感冒。
下雨了,故意不打伞,看看第二天会不会感冒。
试验完,相信你也有自己的答案了。
最关键的是,就连1000多年前,流感的致死率如此高、甚至疟疾都可以要命的年代,苏轼丝毫不在意这些,还敢淋雨。
现在大多数人不敢淋雨,觉得会感冒,所以下雨了才一定要跑,不敢长时间淋雨。
但是一旦接受了刚才提到的设定,就会发现,淋雨还是不淋雨,完全没有影响,大概最大的影响就是,雨如果太大,湿漉漉的衣服很难受,至于身体生不生病完全不用考虑。
这样,才算是可以不受限制地享受下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