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经常有人问,崇祯上吊前,号称十五万人的锦衣卫,哪儿去了?国难临头,他们是否出来跟李自成比划几下?明朝灭亡后,他们又去哪里了?
要了解这个问题,还得看看当时的锦衣卫现状。
01
到了明末,号称“十五六万”的锦衣卫,相比早年优中选优的人才,实在水得不能看。
平常勋贵家的子弟,哪怕是个混吃混喝的草包,只要走走门路,就能拿个锦衣卫“编制”,继续拿高薪混吃混喝。
至于锦衣卫官员的“跟班”们,只要马屁拍得响,“编制”也不是梦。普通的锦衣卫副千户,就要占掉二十多个“编制”。
这帮“混事”的,好歹还干点差事。后来进入锦衣卫的文武高官子弟们,则纯粹拿钱不干事,还占着高位。
比如嘉靖年间“阁老”严嵩家的几个孙子,都是未成年就当上锦衣卫高官。杨博、费宏等“明代名臣”家,其子侄们也都扎堆进入锦衣卫,空挂名不干事。
▲锦衣卫/剧照
上梁不正,下梁当然各种歪,以崇祯年间给事中徐国荣的揭露说,北京市面上的锦衣卫,绝大多数都是“买的”,基本都是些市井无赖恶棍,打着锦衣卫的旗号敲诈勒索。
比如有个叫赵瞎子的流氓,一次就敲诈京城商户两千两白银。为什么如此猖狂?因为按当时锦衣卫的“规矩”,普通流氓只要拿出二三十万两银子,买个锦衣卫的“堂贴”就能胡作非为,当地衙门别说管,都得给这些人塞钱。
综上所述,明朝亡国前的“十五万锦衣卫”,高层基本就是“白吃饭”的纨绔子弟,底层就是一群“买堂贴”的地痞无赖,说“流氓军团”都算是抬举,哪里还是当年“飞鱼服、绣春刀”的英雄形象?指望这么一群人来救国?不反咬一口就算不错。
▲锦衣卫/剧照
02
这群“乌合之众”的,到了崇祯帝朱由检这么一位糊涂领导手下,更是堕落加速度。
崇祯皇帝登基后,一心想要励精图治,由于痛恨文官集团,所以他格外倚重厂卫,尤其信任身边的太监们。“贴心”的锦衣卫,基本都是仰几位大太监的鼻息。
但崇祯帝自己却不明白,无论是东厂还是锦衣卫,明末到底腐化到什么地步?偏偏崇祯帝还赋予其大权,命这些人督查百官。
然后天雷滚滚的事情就来了,比如崇祯年间的某任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
放在明末各类笔记里,这个人的风评还不错,做事不太狠,凡事都留一线。但此人有个毛病,搂钱毫不手软。每次只要查到官员的腐败劣迹,人家都是“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先把案情泄露给当事人索贿,只要送钱送到满意,抬抬手就把事情压下去。那些不送钱或“钱没送够”的倒霉蛋,才会被他假模三道的一通查办。
这么一群“锦衣卫”,就算数量有十几万之多,也是十几万蛀虫,到了北京城破的那一刻,当然大多做鸟兽散。
▲崇祯/剧照
崇祯临死前那个悲惨的夜,身边何止是“哪里有兵”?
李自成打过来的这一路,他最信任的心腹太监们,一个个卖身投靠。宫里太监跑路前,有人在墙壁上写“此处不留爷”,有人闹哄哄乱抢,把宫里剩下的二十几万两白银分了个精光。大太监们则是互相串联签字,就等着向新主投降。
倒是个叫张殷的太监,那晚很“关心”崇祯,给崇祯说“直须投降便无事矣”。气得崇祯劈头一剑,把这太监砍倒在血泊里。
而在崇祯帝悲戚戚上吊后,他生前无比信任的锦衣卫掌印人,崇祯朝最后一位指挥使骆养性,先是献金三万两投降李自成,又在京师被清军攻破后,率众锦衣卫降清。
骆养性还成为清廷的第一位总督,在多尔衮的授意下挽留南下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投靠弘光政权的官员。
清廷入关后,收编了锦衣卫,但取消了其原本的侦缉、审判职能,只让锦衣卫回归本职——皇帝的仪仗队。
1645年,清廷将锦衣卫改名为“銮仪卫 ”,锦衣卫的历史在清廷宣告终结。
▲《出警入跸图》中的锦衣卫
03
不过,既然有人选择服膺于新政权,锦衣卫中的殉节者和抵抗者,也不是没有。
李自成进攻北京时,锦衣卫的副首领指挥同知李若琏,死守崇文门,力战不敌,最终自缢殉国。死前留下绝命词:“死矣!即为今日事;悲哉!何必后人知。”
也有锦衣卫在北京城破后逃往南京,加入了拱卫南明朝廷的行列中。例如南明史上最后一个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他投奔南明隆武帝后,又参与拥立永历帝朱由榔。不过某种程度上,他的存在,反而加速了南明的灭亡。
▲永历帝/剧照
永历朝建立不久,清兵便南下攻击广东,南明军无力抵抗,于是放弃广东,一路辗转向贵州、广西和云南方向撤退。
这支南明流亡政权且战且逃,好不容易逃亡到云南昆明,打算暂时在此建都。谁知,吴三桂又兵临昆明城下,战争一触即发。
生死攸关时刻,马吉翔因为担心自己的众多辎重财产被人劫走,力劝永历帝放弃云南奔缅。
结果南明流亡政权进入缅甸的三年后,缅甸国王因国内战事将永历帝献给清军,南明灭亡,马吉翔也被杀于乱军之中。
至此,明朝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批锦衣卫,葬身于马吉翔的错误决策与缅军的包围中,消失在历史烟尘中。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