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放弃直接统治越南,酿成千古憾事



古道
作者:小院之观
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宣布放弃直接统治交趾,给予它独立地位,仅保持藩属国的关系。
交趾就是安南,都是对古代越南的称呼。
秦朝时秦始皇派赵佗率大军远征,征服百越后,将其纳入秦朝统治。到五代十国,安南又脱离中原统治,成为独立王国。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安南国王陈日煃奉表称臣,朱元璋仍旧封他为国王,安南成为明朝藩属国,保留相对独立地位。
永乐四年(1406年),安南权臣黎季犛屠戮安南陈氏皇室,夺权篡位。
陈氏宗室陈天平侥幸逃出生天向明朝告状,朱棣本想做和事佬,派人护送陈天平回安南。
黎季犛无视明朝保护,伏兵截杀陈天平,负责护送的明朝大理寺卿薛嵓、行人聂聪死于乱军之中。
朱棣忍无可忍,命名将朱能、张辅等于永乐二年派20万大军,仅花半年时间灭亡黎氏政权。
由于最后的陈姓宗室陈天平已被截杀,朱棣接受张辅建议,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设15府, 41州,210县,14个卫所,进行直接统治。
安南就此变成明朝一个省份。
从永乐五年(1407年)置交趾布政使司,到宣德三年弃置交趾,大明的统治在交趾仅仅维持了21年,安南这块土地从此脱离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再也没有回归。

▲红色部分为安南
01
弃置交趾并非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朱瞻基有他的苦衷。
明朝征服安南并没有费太大工夫,统治交趾却费了老鼻子劲,而且还吃了大亏。
自从张辅被调回后,交趾就没消停过,屡次发动叛乱。
驻防交趾的明军是永乐时期最倒霉的一帮军人:
先有丰城侯李彬病死交趾任上;
再是成山伯王通被黎利多次击败,兵部尚书陈洽阵亡;
宣德二年,援军司令官安远侯柳升中伏战殁,大明安南兵团损兵数万,遭到极大挫败。
表面看来是军事失败导致维持统治成本过高,朱瞻基不得不放弃交趾,实际原因却没那么简单,政治失败才是弃置交趾的真正原因。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02
朱棣既然在交趾设了郡县,就摆明了是想要长期统治。
要做到这点,最好的办法不是武力,而是得到文化上的认同,为此朱棣也是煞费苦心。
永乐五年起,以设立“嘉林州儒学”为起点,明朝开始在交趾办学传播儒教,随后学校数目不断增加。
以永乐十四年一年为例,在交趾各府、州、县等行政单位就设立了92所学校。
为了传播文化,官方学校放宽了招生条件,以往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现在“民间俊秀”也在招生范围之内,但凡只要不是长得歪瓜裂枣,都有资格上学读书,而且还有“准免差役”的福利。
交趾在当时属于未开发地区,师资水平有限,朝廷特地派吏部选拔学官到交趾任教,连教材也是从内地运来免费给师生使用。参加科举考试时,交趾的乡试名额与邻省云南相同,
考虑到交趾在当时属于未开发地区,师资水平有限,朝廷特地派吏部选拔学官到交趾任教,连教材也是从内地运来免费给师生使用。
朝廷又选拔交趾的优秀生员,保送到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毕业后大部分送回家乡担任官职。这些人来往路费,生活开销都由朝廷负担,为了培养交趾干部,大明是花了血本的。
种种手段可以说不遗余力,明朝对待交趾的态度,已经和西南的云南、广西等其他省份一样,完全当做自己属地来管理了。

▲河内文庙内供奉的越南大儒“朱文安”像
03
客观来说,明朝向交趾输入的文化是先进的,对今后的越南影响深远,越南也确实接受了它。
越南史书自己说:自明成祖颁定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于府州县学,而文学始渐发达,至黎而文献得称于中国矣。
东西是好东西,问题在于,步子迈得太大了。
明朝征服交趾,用的是军事手段,武力下的征服必定带来民心的不服。
交趾这块地方已经独立了数百年,并且西南方向的民族大多好战且善战。这点从古到今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忽必烈、乾隆、甚至美军都没能用武力彻底征服它,这个地方的人民具有极其强烈的反抗精神。
虽然被张辅大军征服,交趾人民反抗的念头未曾平息,哪怕明朝对当时的交趾来说如同是天朝上国般的存在,也总有不肯就范的人。
朱棣的打算是让交趾认同明朝的文化,但他用了过于激烈的手段。

▲朱棣画像
交趾原来的书本,除了保留宗教经文,“片纸只字悉皆毁之”。境内只许留存古代中国所立碑刻,其他悉数破坏(但是安南所立者,悉坏之,一字勿存)。
当地的书籍被收取送到南京,强迫交趾人忘记自己的历史。
永乐五年,朱棣再次下诏给张辅强调:遇彼处所有一应文字,即使焚毁,毋得存留。
这并不是全部。朱棣还下令禁止交趾民间风俗,“一从明俗”。
也就是强行毁灭当地文化,推行大明典籍。
如果说毁字收书影响的更多是官僚士大夫阶级,“一从明俗”则得罪了全体百姓。
很多百姓不识字,但对400多年流传下来的风俗看得比命还重要,这一手堪比后来清朝的“剃发易服”,没想到永乐大帝也会下达这样愚蠢的命令。
在霍尔的《东南亚史》里这样评价明成祖这道命令:
假使明朝不曾错误地要把他们的语言和风俗强加给这里的人民,那么,他们很可能已经把安南作为属国并入他们的帝国版图了。
交趾远处西南边塞,天高皇帝远,官员们贪污成风,当地驻守的兵力也并不足够,这些更加雪上加霜,使当地兵荒马乱,起义不断。
文化输入短时间见效不大,稳定局面却需要大把的持续投入。
到了宣德年间,朱瞻基终于产生了放弃交趾的想法,他对内阁说“反复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乐初,使(安南)自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
就明宣宗来说,长期对交趾动武,使得“国中疲惫,远征无益”。
安南在明朝以前已经独立了400多年,被明朝征服不过是20多年的事情,却始终在耗费朝廷的兵马粮饷。
朱瞻基最终从稳定角度考虑放弃交趾,正如大臣所说:“失此弹丸之地,于我何损?而得之其损益半也。”
这个看法代表了大多数人,包括内阁三杨里的杨士奇和杨荣。
表面看来,放弃安南确实换来了边境的和平与稳定,困扰明朝数十年的刺头终于安顿了下来,宣宗的目的达到了。
但是,作为一个君主,理应看得更远。

▲朱瞻基/剧照
03
统治成本过高,收益比不上耗费,这是朱瞻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现代许多人也说,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要求古人,但我们看看放弃的后果,就明白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大明西南的版图,一度扩张到如今的越南、缅甸,大半个中南半岛都要仰其鼻息。弃置交趾,是明朝经略西南的一大失败,严重打击了大明在南洋的威信。
朱瞻基是息兵了,却给他的子孙带来了长期隐患,从此西南地区事端不断,土司叛乱时有发生,一直延续到明末。
后来南明小朝廷退到西南后,得到当地的帮助极其有限,要兵没兵要钱没钱,究其根源,弃置交趾是一大失策。
再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失去越南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无比巨大,中国永远失去了中南半岛这个出海口。
从战略的角度上说,这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只有在地缘上,尽量控制靠近核心区的边疆地带,才能保证核心区的“海内安康”。
这一点上,中国历史上做得最好的王朝是汉,汉的国策之一就是“守在四夷”,这才有了两汉四百年对外族的成功。
由此可见,军事既然已经打赢,就不应该从政治上再失去。

▲朱瞻基/剧照
朱瞻基统治十年间并没有任何大规模战争,克星张辅仍在,集中兵力对交趾进行二次征服又有何不可,击败黎氏后调整政策达到长治久安。只要熬过一两代人,交趾的反抗只会越来越弱,一个稳定的西南大后方有多重要,历史早就告诉了我们。
安南的丧失,实为千古憾事。到了嘉靖年间,黎氏王朝内乱,安南在形式上又曾经短暂归属明朝。不过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明朝国力这时也大不如前,面对安南南北朝的争斗无力插手,安南永远的独立事实上在宣德时期就已经确定。
弃置交趾,原因不在朱瞻基,结果却由他决定。朱瞻基不是没有挽回的机会,只是他放弃了,这口锅的大部分要由他来背,我只能说这是个战略眼光不足的皇帝。

推荐阅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