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得到一才女,为何宠幸了一晚,就把她给杀掉了?



古道
传奇皇帝朱元璋,从放牛娃逆袭到天下之主,也不改老农民淳朴本色,鲜少有荒淫事迹传出。
但是,翻看历史,大老粗朱元璋,居然跟某江南才女有过一段“绯闻”。
故事结局也不太好,俩人共度一夜后,才女就被老朱下令砍杀,就此香消玉殒。
01
“皇帝和才女”的故事,要从一则告示说起。
话说当年朱元璋攻下浙江后,就广纳贤士,命人四处张贴“招贤书”。
老百姓们在城门看到告示,上前围作一团,但却面面相觑,不识字看不懂啊。
恰好江南才女苏坦妹路过,便自告奋勇地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解释告示内容。
这时,一队官兵从城门走出,为首的是两位将军模样的人。
俩人看到苏坦妹,眼睛都直了,互看一眼后便走到苏坦妹面前,对着手下的人说:“此女子私藏祸乱百姓的传单,带走!”
苏坦妹还没来得及解释,便被堵上嘴,捆绑带走了。
晚上,打扮一新的苏坦妹,被士兵带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看到她便大笑起来,道:“真是想不到,你就是“江南四贤”之一的苏坦妹,还跟刘伯温、宋濂他们是文友。我便是朱元璋!那位抓捕你的人,是我侄儿朱文正。”
苏坦妹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是被朱文正当成礼物,送给了朱元璋。
旁边士兵看着朱元璋的神情,了然于心,悄悄地退出了房间。
就这样,才女苏坦妹和红巾军领袖朱元璋,有了一夜。
不过苏坦妹想不到,这竟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夜。

▲苏坦妹/剧照
02
第二天,朱元璋下令斩杀苏坦妹。
至于原因,则是朱元璋听闻手下将领胡大海之子胡德济强宿民女,且还说出了“前有车,后有辙”,意思就在说:朱元璋自己都强纳美女,有啥脸来说我。
朱元璋为了整顿军纪,无奈之下先杀苏坦妹,后斩胡德济。
事后,他觉得对不起苏坦妹,便又在苏坦妹墓前立起了一个“罪己碑”。
看到这,想必许多人都会意识到,这应该是一则民间传说。
没错,这是野史,但“朱元璋斩才女”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朱元璋/剧照
03
明初《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征婺州时,他的侄儿向他进献一女子,年轻漂亮还会作诗。
这个侄子知道朱元璋正在学习文化,延揽人才,想着送个才女拍叔叔的马屁。
谁料,朱元璋却大不高兴,说:我以天下为念,哪有心思琢磨女色。于是他下令把这位才女推到街头,当众斩首。
太祖(朱元璋)亲征婺洲,有侄男子(朱文正)进女子一人,约二十岁,能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诛之于市,以绝进献。
朱元璋的目的自然是以身作则,严抓军纪,谢绝别的将领再进献女子,也意在告诫他们不要沉迷女色。
想法当然没问题,但是该杀的或者该处罚的,应该是他的侄子而不是这名女子啊。
不过朱元璋和作者显然不这么认为,所以才会把此等残暴之事,当做朱元璋英明的证据,公然记录在《国初事迹》里。
《国初事迹》的作者刘辰,在朱元璋起兵时就跟随左右,曾做过吴王典签,官至北京行部左侍郎。永乐初年,因熟悉大明建国往事,被朱棣任命预修《太祖实录》。
《国初事迹》写好后,要进呈御览后才能面世,真实程度可见一斑。
这就更让人深思了,皇帝和臣子都觉得“砍杀进献才女”是军纪严明体现,那可见朱元璋开国之路上,必然不少这种暴行。
事实上,翻看史书,确有一些记载。
比如还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是朱元璋大饥荒后的唯一亲人,跟着朱元璋屡立战功。然而这小子仗着是有战功的关系户,专抢民女,奸污几日后就把她们投井,非常恶劣。
朱元璋听说后,十分恼火。但他没处置朱文正,却以“不谏阻”的罪名,先杀掉朱文正的多个部下,又下令挑断朱文正随从们的脚筋,一下子致残五十多人。

▲朱文正/剧照
再比如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占和州之后,为收拢军心和民心,郑重宣布:“城破之后兄弟们都抢了不少女人。我规定,以后只许抢没结婚的少女,那些结了婚的,一律给我放回去!”
然后,他将全城的男人聚集到州府衙门前,把那些被抢的已婚妇人列队送出,与丈夫相认。
全城百姓因此奔走相告,感激涕零。至于那些未婚女子,则被强行婚配给起义军,没人管她们是喜是悲。
我们的老百姓就是这么容易满足,乱世之中,拥有暴力的人不害他们或者不尽全力害他们,他们就会感激不尽。

▲放牛娃朱元璋/剧照
04
事实上,朱元璋的兵,相比其他农民起义军,军纪更严明,更得民心。
和书本上的电视里看到的历代农民起义军“秋毫不犯”不同,多数起义军起兵之后,热衷于“走府过县”,烧杀抢掠。
例如朱元璋的政治伯乐郭子兴,他的起义军在占领濠州府后,不分青红皂白‘哨掠四邻’,不仅剥削地主富豪,也打劫一般平民的财产,甚至放火烧平民的房屋。
例如明末以军纪严明著称的李自成部,在史书中,也不乏屠城的记录。
李自成和张献忠合兵攻取了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后,大肆劫掠,杀人放火, “士民被杀者数万,剖孕妇,注婴儿于槊(一种长矛兵器),焚公私庐舍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余间”。
就连虚构小说《水浒传》,那些用理想主义塑造出来的造反好汉们,也将“荡平全村”作为寻常事,后人也经常用貌似心平气和、见怪不怪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讲述这些“劣迹暴行”。
说这些,当然不是对“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军有什么苛求,只是想说历史和人性比我们所了解的要复杂得多。
极端忍耐和极端暴力,也可以是农民起义军相辅相成的两面。我们在赞扬农民起义军的正当性之余,也不能回避其中的暴力和残酷。

推荐阅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