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术高手朱元璋,清洗二号人物,掌握绝对军权



古道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很焦虑。
东边,金华、处州、衢州先后发生叛乱,张士诚趁机捣乱。
西边,战争狂人陈友谅,正磨刀霍霍,准备随时火拼。
除了外部焦虑,内部也纷扰不断,朱元璋差点被暗杀。
七八月的某一天,朱元璋部下邵荣、赵继祖等人,趁他在外地阅兵之际,偷偷在南京城埋伏人马,刺杀他后,取而代之。
谁料,当天突然刮大风,吹倒了邵荣的旗帜,碰到了朱元璋的衣服。
朱元璋察觉异样,换了衣服,换了路线回宫。
邵荣扑了空,被同事宋朝用告发,就此被抓。(关于告密之人,我们后面详说)
朱元璋虽然大怒邵荣 “谋反”,但考虑到其功劳,决定赦免他。
一向对政事不感兴趣的常遇春,却不干了,第一个站出来表态:“为人臣子,最忌讳有悖大义。这种不忠之臣,就算您不忍心杀他,我等部下也与他不共戴天。“
于是,朱元璋“乃引荣酒,流涕而戮之。”
众所周知,帝王最恨反贼,朱元璋更是如此。
他称帝后,只要与此相关的,哪怕是捕风捉影,也绝不会放过,动辄屠戮上万人更是家常便饭。
放邵荣一条生路,绝对不是朱元璋作风。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才是朱元璋的处世哲学。
这位厚黑学的高手,假意放过邵荣表达仁厚,再让常遇春唱黑脸,共演一出双簧戏:
你要杀我,我不怨,还要放过你。但你惹了众怒,我少数服从多数,只能杀你。最后再赠罪臣一杯酒,挥泪而斩。
其他将领们观此戏:他真的,我哭死。
朱元璋的剧本,为什么要这么演?

▲朱元璋/剧照
2
邵荣是谁?
翻越史料,我们赫然发现:邵荣竟是红巾军的老革命,参与元末农民起义的时间,比朱元璋还早。
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反元,邵荣就一路跟随,南征北战,打下不少地方。
郭子兴病死后,他的义女婿朱元璋,借刀杀人除掉继承郭子兴地位的郭天叙(郭子兴次子),实现了对濠州红巾军的基本控制。
作为郭军老部下,邵荣率领郭军旧部,投奔了朱元璋。
到了朱元璋手下,邵荣依旧很能打。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沿江而下,派军包抄濠州军的后路,前路水军更是直逼南京郊外。
朱元璋将手下精锐全部出动,常遇春带人和陈友谅手下猛将张志雄,在南京郊外死磕;
邵荣则负责阻击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
徐达负责居中应援。
三路大军,属邵荣表现最为亮眼,他将擅长水战的陈友谅,骗到岸上打陆地歼灭战。
陈友谅军队一上岸,就被邵荣堵住后路,一顿砍杀。
陈友谅大败,只得坐小船逃走。

▲陈友谅/剧照
除了陈友谅,对付张士诚,邵荣也不在话下。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就是开头提到的浙东叛乱发生后,朱元璋赶紧派大将李文忠前去镇压。
此时,张士诚抓住机会,带领十万大军攻打诸暨。
诸暨守将御敌不住,急忙向旁边的李文忠求援。
李文忠忙着镇压叛乱,兵力不够,便对外宣称,说邵荣带大军来了。
结果,张士诚的“吴军”听闻邵荣大名,不想恋战,密谋逃跑,最后被打败。
一个名号就能吓退十万人,邵荣实力,可见一斑。
《明史·常遇春传》也记载: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邵荣实力,要比徐达、常遇春还要强。
可以说,就凭这些功劳和声望,如果邵荣不死,之后的洪武三年被封个公爵,也是板上钉钉的。

▲郭子兴/剧照
3
邵荣这么受朱元璋肯定,那他为什么要造反呢?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朱军内部的派别,基本分为三派:
朱元璋嫡系,如汤和,徐达等人,绝对服从朱元璋;
巢湖水军,如廖永安兄弟、俞廷玉等人,渡江之战率部归附,属于带资进组,在被朱元璋提拔后,也实现绝对服从;
郭子兴旧部,以邵荣为首,接受朱元璋领导,但并不认可朱是自己的主公。
他们接受的是小明王的册封,仍然是韩宋政权的兵。
尤其是邵荣,资历老,战功多,长期还跟朱元璋平级。也就是三年前,朱元璋才在官职上压过邵荣一头。
邵荣脾气也比较爆,对朱元璋从来都是听调不听宣。
你要是朱元璋,对这样“有异心”的手下,能不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所以,朱元璋除掉邵荣这个刺头,其实是早晚的事情。
朱元璋把外甥李文忠派到了邵荣身边,既当副手学习打仗,又当间谍,监视邵荣一举一动。
李文忠不负舅舅厚望,不仅作战本领日增,还成功把邵荣手下一部分军官,分化争取到朱元璋手里。
就因为这个,邵荣被朱元璋阴死之前,忠心手下,只剩下赵继祖一人。
当然,到这个时候,朱元璋还没下定决心,彻底除掉邵荣。
元朝的超级猛人察罕帖木儿,促使朱元璋挥下屠刀。

▲察罕帖木儿(《倚天屠龙记》里,他是赵敏的爹)/剧照
4
察罕帖木儿战斗力爆表,韩宋政权鼎盛时号称拥兵百万,战将千员,都被察罕打成了零头。
至正二十一年,察罕帖木儿兵分三路进军山东,大获全胜。
北方红巾军丢失山东全境,仅存益都(今山东青州)一座孤城。
这一仗,虽不是跟朱元璋正面硬刚,朱元璋却慌得不行,坐立不安。
朱元璋早期发展,主要靠苟,偶尔发飙。
起义这几年,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本就不好受。
幸亏北边也有红巾军,帮他挡着元廷,他才能全心全意躲在应天苟发育。
如今,北方屏障已不复存在,察罕帖木儿又是个猛人,挥师南下直奔朱元璋,也是迟早的事。
思前想后,朱元璋决定:投降元朝!
没想到吧,朱元璋也会背叛革命。
朱元璋是个很现实的人,既然斗不过,那就先投降(哪怕是诈降)。
一味死磕,如果再遇上陈友谅、张士诚在背后捅刀,就只有彻底领盒饭的份儿。
但这个投降方案,是没办法跟邵荣他们交底的。
邵荣是个坚定的革命派,听说直属领导要叛变革命,你说他能接受?
一旦不接受,鼓动南京城内的红巾军闹事,到时候怎么办?
朱元璋承受不起这样的后果,他决定:除掉邵荣!

▲1361年形势图
5
既然要杀,就得杀得干净漂亮。
杀邵荣的理由是什么?谋反。
谁向朱元璋告发的?不知道。
没开玩笑,真不知道。
《明太祖实录》记载,告发之人是宋国兴,但宋国兴七年前就战死,总不能托梦告诉朱元璋吧。
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在《国史考异》分析,告密之人为宋国兴的弟弟宋晟。
李新峰教授《纪事录笺证》考证,认为是宋国兴的父亲宋朝用,告密。
总之,这件事从头到尾,只有宋家父子告密,而他们,是朱元璋的人。
再然后,就是邵荣的罪名了。
俞本《纪事录》中记载的为“谋叛”,《明太祖实录》中则是“谋反”,明显更重量级。
要分析这一点,我们有必要看看邵荣怎么回答自己为何“谋叛”:
我等周年出外取讨城池,多受劳苦,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举此谋。
我们常年在外打拼,太辛苦了,不能在家与妻子相守同乐,所以走上这条路。
笑话,当兵多年,因为不能跟妻子厮守,所以谋叛?
邵荣这么说,大概是知道否认也没用,还不如说个煽情点的理由。
再说了,把理由揽在自己身上,手下也就没有必要陪他送死。
果然,最后伏诛也只有邵荣和赵继祖,他俩是郭子兴旧部中职位最高的。
试想一下,如果“谋反”为真,仅靠这二人能做成吗?
一旦有其他人参与,朱元璋能真的就这么放过?
所以,这场“邵荣谋反案”,极大可能是朱元璋做的一个局!

▲朱元璋/剧照
6
权术高手朱元璋,运气也很好。
就在他投降察元廷,并接受元廷册封之后,察罕帖木儿被刺杀了!
察罕一死,天下形势为之一变,元军内部乱成一锅粥,无力再南下。
朱元璋心中巨石落地,决定继续反元,继续统一大业。
邵荣被诛杀,朱元璋就此彻底镇压郭子兴旧部,确立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从此,朱元璋再也没遇到来自内部的挑战,直至顺利完成统一大业。
而邵荣,这个屡立战功的老革命,不仅被“谋反”,所立的战功,大部分还被加在李文忠身上。
不过,他不是最后一个因“被谋反”被朱元璋阴死的功臣。
十几年后,朱元璋手下大批 “被谋反”功臣,来地下陪他了……

推荐阅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