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于深圳改革开放前的印象一定还停留在南海边的小渔村,似乎这座城市的历史,只被浓缩在改革开放后的这40多年中。这种认知的源头我们已无从考证,但这种片面的概括对于一个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的城市来说,是不公平的。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基调,当你探寻它的过去时,其实是在和它的未来对话。通过认知过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未来。接下来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深圳的历史,去探寻这座城市的过去。深圳往事深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部的海防要塞,海上丝绸之路也是通过深圳这个重要节点走向世界,同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深圳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发现这些事件的背后,都和深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古至今的深圳
从7000年前开始,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并设立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而深圳就属于南海郡的管辖范围,从此深圳正式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秦汉两朝,中原人开始迁入岭南地区。东晋时设立东官郡和宝安县,就在如今的南头古城。唐代对外贸易开始繁盛,深圳屯门逐渐成为重要的货物中转地。南宋末年,这里成了南宋皇帝的避难所,宋少帝陵如今就位于赤湾地区。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路过深圳海域时,写了千古名篇《过零丁洋》,至今依旧震撼着国人的心灵,文氏后人也在深圳开枝散叶,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明代开始,倭寇侵袭,大鹏所城和东莞所城建立,一东一西扼守南中国海。而赤湾天后宫因为郑和的到来,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清代的迁海与复界,让客家人登上了深圳的历史舞台,现在无数的客家遗迹都在述说着这一时期的往事。深圳墟、清平墟、观澜墟和沙头角墟,四大古墟也在这时陆续崛起,奠定了深圳的商业版图。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结束,这100多年间,深圳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缩影。香港岛被割让,新界被强租,中华民族承受着屈辱与苦难。在黑暗的岁月里,这里依旧存着希望,三洲田起义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革命的萌芽从这里破土而出并席卷整个中国。进入20世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于1938年侵占大鹏半岛。但岭南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乏抗争精神,东江纵队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抗战主力之一。同一时期对流落香港的文化名人大营救更是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留存了重要的有生力量。1949年10月1日,在大鹏半岛的清晨中,深圳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比天安门广场还要早9个小时。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响起,深圳带着新的使命走向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一、历史在说话
古代深圳有两种文化体系,即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它们相互独立又彼此相依,最终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融合碰撞,与改革开放后的新深圳人一起构成了如今的深圳都市文化。让我们跟随先民的脚步,展开一部古代深圳史,一起去探访藏于摩天大楼身后的古迹,同时它们也带着光阴的故事从历史中缓步走来。
大鹏所城,鹏“城”万里
一座古城,一缕光阴,诉说一段往事。在深圳东部的大鹏半岛上有这样一座古城,它是深圳被称为“鹏城”的根源,这就是大鹏所城,一座不该被遗忘的古老城池。大鹏所城,全称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明代开始,倭寇从南部沿海犯境,为了抵御倭寇侵袭,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立大鹏所城,并延续到清代。从它诞生的那天开始便守卫着南中国海,是抗击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海防军事要塞。6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如今的大鹏所城还保留有古香古色的城门、城楼、古街道和古民居。 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曾经的将军府,还有海防军事相关的文物,是了解近代军事史的好去处。
大鹏所城是面积将近10万平方米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古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古城中,沿着石板路漫步在宁静古朴的小街,一幅明清的古代画卷向游客徐徐展开。虽然地处深圳这样高速发展的地区,大鹏所城却由于地理位置远离城市,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冲击较小,依旧保留下了古城原有的风貌和慢节奏的生活。如果想在深圳体验市井老街的氛围,那就一定不要错过大鹏所城。
大鹏所城
大鹏所城
▶ 实用信息参考价格:免费,凭身份证在入口处领取参观票。开放时间:09:00-18:00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大鹏街道鹏城社区南门东路到达交通:市区乘E26、E11至大鹏中心,换乘M471路公交大鹏所城站下车。
Tips:特别提示:1.每年旺季有交通管制,自驾前往请提前在“深圳交警”官方公众号进行预约。2.南门停车场堵车非常严重,开车前往尽量绕道北门停车场停车。
历史传承
历史的变迁,带给岭南地区不一样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内涵,从中透露出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传统文化是一座城市和一个民族最不可分割的部分。也许对部分人来说传统是老掉牙的,是被现代文明遗忘的事物。但恰恰相反,正是有传统的存在,才让我们时刻紧紧团结在一起。也正是因为它们,才让我们有了前行的力量。
祭祖,源自血脉的感动
祭祖在中国很多地区都能看到,而岭南尤为浓烈,这源自于它深厚的宗族文化,让这里依旧保留着最为传统的祭祀方式和盛大场面,也让我们能在今天领悟到源自血脉中的感动。深圳的祭祖习俗源远流长,广府人和客家人在祭祀习俗上略有不同,虽然方式不一样,但传递情感却是相同的。
祭祖现场
下沙祭祖:福田区下沙村黄氏祭祖(一般被简称为下沙祭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南宋,已经传承800年之久。不管是本地还是身处海外的黄氏后人,都要在祭祖这天赶回下沙村,和族人一起祭拜先祖,这天也成为家人团聚的日子。下沙祭祖分春秋两季进行,清明节前的春祭比较简单,重阳节后的秋祭则非常隆重。下沙祭祖不是简单的祭祀活动,它有从古延续至今的固定流程,祭祀之后还要举行盛大的活动。舞龙、舞狮、粤剧表演、大盆菜宴等成为下沙祭祖的独特风俗。2002年祭祀仪式后的大盆菜宴参与人数高达6万人,是一次空前的文化盛宴。
客家山歌,源自生活的艺术
从音乐上来看,客家山歌有着浓郁的中国东南部地区特色。客家人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三省,而深圳地区的客家人由于迁入时间较晚,所以山歌的流传年代也相对较晚,大约始于清代中期。深圳的客家山歌分布广泛,其中以大鹏山歌、盐田山歌、石岩山歌、观澜山歌、龙岗山歌最为著名。它们与其他地区山歌同宗同源,但又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客家山歌
大鹏山歌:流传在深圳大鹏、南澳等地的大鹏山歌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起大鹏山歌,就要提到前面讲到的大鹏所城。当时的大鹏所城是一座军事堡垒,军队来自全国各地,所以这里流行的语言与深圳其他地方不同,叫做大鹏军语,可以理解为大鹏的普通话。大鹏山歌就是起源于这个时期,并伴随着大鹏话延续至今。大鹏山歌在语言上独树一帜,混合了粤语、客家话、北方方言等,音乐上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歌曲的元素,使其在深圳地区的山歌中显得极为独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鹏山歌也是如此,它即兴唱诵的都是生活中的故事,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日常劳作都能听到它的旋律。
醒狮舞,民族精神的传承
醒狮是舞狮在广府文化中的叫法,它也是广府文化中最具冲击力的表演。作为文化输出,醒狮被广府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并发扬光大。直至今日,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醒狮的存在。深圳的广府文化有着浓厚的根基,所以醒狮也是深圳地区最为流行的民间表演形式,在商业活动、民间祭祀、体育竞技中都经常能看到醒狮的存在。从清朝中叶开始,深圳地区就流行开醒狮这项运动,如今在各区县的广府村落中,我们能看到各具特色的醒狮表演,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松岗七星狮。
醒狮
松岗七星狮:松岗七星狮是目前深圳地区唯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醒狮舞。位于宝安区北部的松岗,历史悠久,是岭南地区著名的小镇。相传文天祥当年被俘,他的亲属有一部分逃难至松岗,因此这里的原住民中很多都是文氏的后人,就比如七星狮的掌门人文琰森,就是文氏后代。松岗七星狮舞承载着松岗人的绵长记忆,与其他舞狮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鼓乐节奏有很大不同,步伐造型上也有众多分类。松岗七星狮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黄色的文狮轻柔舒缓,黑色的武狮刚劲有力,红白的武狮步伐稳健,在刚柔相济间展现出民族自信。
写在最后
深圳的历史是否和你想象的不同?这座为改革而生的城市,在辉煌的40多年间,我们赋予了它太多的标签,而在这些标签中却唯独没有古老。当我们将这些刻板的标签撕去,才发现深圳原来是一座年轻与古老并存的城市。这两者并不冲突,因为年轻终将老去,而古老却永远年轻。正是因为这些历史的存在,文明才得以传承,民族才得以凝聚。在这些波澜壮阔的史诗背后,我们看到了在民族大义前义无反顾的凛然,在祖国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敢,在历史转折中勇于变革的精神;看到了自强不息的探索,日新月异的变迁和亘古不变的传统;看到了丧权辱国的过去,同时也看到了繁荣富强的今天。正是因为这些历史的存在,深圳才成为今天的深圳。因为在这座城市如今的气质里,一定包含着它走过的路、经历的事和那些爱过这座城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