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深圳的时候是2001年,作为深漂打工人,倏忽间就过了20年。如今闲下来,不免回忆从前,发现这座城市还真是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变的是,来深圳打拼的年轻人依然很多,一些人留下了,更多的来了又走了,年复一年。
现在深圳打工生活与20年前相比怎么样呢?听我从揾工、收入、衣食住行等方面说说我的经历再对比:
一、深圳揾工
20年前,我来深圳投奔同学,安顿之后,她带我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深圳人才大市场,我当时被吓到了,里面、外面到处都是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就连上二楼的楼梯上都排着队,基本持续了大半天。要进去还要买票,票价是两块还是五块,我忘记了。
放眼看去,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手上拿着简历,一脸的迫切。在公告栏前努力仰着头看招聘信息的,在一排排招聘摊位前徘徊寻找理想岗位的,更多的人拥挤在一个个摊位前,争先恐后地想把手上的简历递给招聘人员,跟打仗一样,一些知名公司或工资较高的摊位,挤都挤不进去。很多人向招聘人员询问着详细情况,但他们大多没时间回应,能收下你的简历并让你等通知就不错了。
我在大市场里待了一整天,挤得一身大汗,头都疼了,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我怕了,从此以后再没进去过,最后是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然后邮寄简历找到的工作。
虽说揾工过程艰辛,但当时深圳招聘市场欣欣向荣,宝安北、八卦岭到处都是招聘中介和劳务市场,提供的单位和岗位还是很多的(当时的关外我没去过,不知情形怎么样)。
深圳人才大市场场景
二、收入
我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市场调查公司做数据分析,月薪2200元;我同学在另一家调查公司,但她的公司名头比较大,我俩做一样的工作,她月薪有3000多。
那时深圳有很多调查公司,规模都不大,竞争也很激烈。除了经理,里面的岗位有行政、数据分析、督导、访问员、数据录入等,前三个岗位是全职员工,访问员和录入员一般用兼职的,一次调查可能用到几十个访问员以及几个兼职录入员。
当时深圳有很多人做访问员,游走在各个调查公司,哪家有项目就去哪家干;工作内容一般是在街上访问行人,或到指定区域入户访问,或者按照黄页号码打电话访问,然后填写问卷,按有效问卷的份数计工资(记得一份1-3块钱,具体看访问难易程度)。
这样干了两年后,把公司干倒闭了,最后两个月的工资差点拿不回来。
我又找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零售企业,记得当时营业员的工资是800-1200,我们后台人员的工资根据岗位不同是1500-3500,这在当时的深圳属于一般水平吧,不属于高薪应该也不算差。
我没进过工厂,但那时有一个同事去了盐田的一家工厂做文员,工资1500,我估计工人们的底薪也就是1000来块钱。不论是20年前,还是现在,深圳工厂打工人的收入都是靠加班撑着呀,一天工作10-12小时是家常便饭,没加班工资都很少。
三、衣食住行
【衣】
那时候我都是去华强北或国贸附近买衣服,那里除了天虹、女人世界等大型商场外,沿街还有很多品牌鞋服店,可以尽情地逛街挑选,100多元、200多元就可以买一双不错的国内名牌鞋子或一件品牌衣服。如果想要更便宜的,还有东门步行街,十几块、几十块就可以买到漂亮衣服,我之所以不去那里,是因为那里好多衣服没有大码,我穿不上(捂脸)。
那时华强北、东门的客流量可以和人才大市场媲美,白天晚上都熙熙攘攘。华强北不但是全国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吃、穿、用也应有尽有,走比较高档路线;东门则集中着大量廉价衣物和日用小商品,并且是深圳老街,有历史感,于是很多人都爱去。但如今这些繁华都不在了,希望疫情过后能再好起来吧。
【食】
北方人到深圳,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吃早茶”,第一次见到凉茶铺、糖水铺、茶餐厅,第一次吃米粉、河粉,第一次吃烧鸭、叉烧、菠萝包,第一次觉得水果好贵!总之深圳的饮食和北方区别太大了,好多好多的第一次。
那时候,茶餐厅一份快餐6-10块钱,十五元就能吃到很好的三拼饭、四宝饭了,份量足足的冒着油光的叉烧、烧鸭或切鸡,半个咸蛋再搭上两三棵水灵灵的菜心,一小碟姜蓉、一小碟酸梅酱,淋在切鸡或烧鸭上,赏心悦目,味道鲜香,我每次都吃的心满意足,再喝一盅店家送的当日例汤,真是太美了!现在这样的美味最少也要三四十元了吧?我也好久没去吃了。
如果买米买菜自己做饭,会更便宜,我同学是个特别节省的人,我记得在她的领导下,我们三个人早晚两餐的菜钱可以控制在一天总计7元钱,而且还包括两三块钱的肉哟。
【住】
说起住的问题,我想好多人都是一股心酸泪。我刚来深圳的时候,住在东晓路附近的半山腰上,租的农民房握手楼,30平方一房一厅,带阳台,可是连个阳台门都没有,就那样敞着,应该是一整套房的客厅和厨房隔出来改的,就这还要530元一个月。
我跟我同学,还有同学的同事,我们三个人一起住,除了锅碗瓢盆、煤气灶还有几个箱子,我们没有任何家具,就这样打地铺住了一年多。
当时附近的商品房“彩世界”正在预售,我记得是4000多元一平米。我们上下班每天经过,还曾感叹什么时候自己也能买就好了。我查过深圳历史房价,2004年之前的十年房价都没怎么涨,基本在3000多到6000多之间,谁能想到2006年开始就涨疯了呢?连带着租金也年年上涨。
我2002年搬到新洲村,三房一厅月租金1200元;2005年又搬到蔡屋围,十几平米的单房要800元/月,到我2015年搬走时已涨到1300元了。现在深圳房租比较便宜的城中村一个接一个地被拆了,白石洲、大冲,连蔡屋围都拆了,改造好后房租肯定更贵了,打工人的住房成本变得越来越高。
至于工厂的宿舍条件,多年来好像也没啥变化,一直是一间屋几张架子床,打工人一个红桶一床被褥,干就住进去占个床位,不干就提桶跑路。
【行】
这20年,深圳的交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常住人口增加了近一倍,人们的出行反而更快捷了。
我初来时,深圳还没有地铁,出行靠公交。公交车分段收费,短途线路一般是统一票价1元、2元,自助投币;长途线路一般是分段收费,售票员手上夹着不同面额的车票,问你到哪里,然后找钱给票给你。
那时如果上下班时间去白石洲、大冲公交站看一看,等车人群的规模壮观到吓人。我在新洲村住的时候,早上经常要等三趟公交才能挤上去。如果住在关外,例如现在的龙华、龙岗,基本是没办法坐公交到罗湖、福田上班的,路太远。
现在深圳地铁已修到11条线路了,关内关外也早就连成了一体,买得起车的人越来越多了,又出现了交通拥堵。但是没车的打工人坐地铁出行应该是更方便了,可以住在房租稍便宜的地方,然后到市中心上班,虽然早高峰也挤,但比20年前应该好多了。
四、现在打工人生活比20年前更难了吗?
写了这么多,这个问题就把它作为开放话题吧。我只想说,20年前深圳没有地铁,没有网约车,没有骑手跑腿,没有自媒体,但有大量城中村和廉价快餐,有熙熙攘攘的华强北和东门。至于更难或更易,朋友们自己对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