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汽车营造社作者丨杨璐
今年伊始,车市开启价格血拼战,多米诺骨牌的传导下,车载智能化产品的的成本控制也在继续,比如一向高贵的激光雷达,也不得不为了销量低下头颅。
3月16日,刚刚在美上市一个月的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对于禾赛而言,好消息是出货量和产品收入大幅增加,坏消息是毛利率下降了、亏损在加剧。在财报发布当日,其股价下跌至13.6美元/股,创历史新低,大幅度低于19美元的发行价。
具体来看,营收方面,禾赛第四季度营收4.1亿元,去年同期2.61亿元,同比增长56.6%;全年营收12.0亿元,去年营收7.2亿元,同比增长66.9%。营收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DAS激光雷达产品的收入增加,其中AT128于2022年7月开始规模化量产交付,据透露其价格在500美元-1000美元之间。
但是,毛利率方面却有所下滑,第四季度毛利率为30.0%,去年同期52.4%;2022年全年为39.2%,2021年全年是53%。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早期加速阶段,低利润的ADAS激光雷达产品的出货量增加,内部工厂产能利用率降低。
增收不增利是禾赛财报的主要特点,也代表了激光雷达产业当前的特性。一方面,激光雷达的高昂成本基本用于35万以上的高端车型,但是这部分市场占有率仅有20%左右。另一方面,从当前的价格比拼也可看出,车企对整车成本的控制在加强。
某车载激光雷达企业的员工表示,汽车市场的出货价格是完全市场竞争导向的,从整车成本的需求和竞品价格的因素出发,几乎不考虑利润因素,可以说卖的越多亏得越多。
另外,禾赛的研发费用也在增加,第四季度研发费用为1.79亿元,同比增长13.3%;全年为5.55亿元,同比增长50.7%。禾赛表示,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下一代激光雷达产品的性能极限。
目前,禾赛仍是处于亏损的状态,第四季度净亏损1.35亿元,同比增加92.8%;全年净亏损3亿元,同比增加22.4%。现金流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为18.591亿元。
激光雷达到了拼量阶段
总体而言,激光雷达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出货量未大规模爆发,但已经显示出阶梯式阵列。禾赛作为激光雷达第一股,不仅上市节奏上抢先一步,出货量方面也处于领先。
2022年第四季度,禾赛激光雷达出货量为47515台,2021年同期为5662台;ADAS激光雷达出货量为43351台,而2021年同期仅为87台。
2022年全年激光雷达总出货量为80462台,ADAS激光雷达出货量是61918台。禾赛统计,这个数据是8家激光雷达国际同行上市公司的出货量之和。这8家分别是Velodyne、Ouster、Luminar、Cepton、Innoviz、Aeva、Quanergy、Aeye。2022年11月,Quanergy宣布退市;2023年2月,Velodyne和Ouster宣布合并。
激光雷达业内人士对搜狐汽车谈到,激光雷达上车要匹配“价格预期”。只有工业化的传感器才能满足汽车行业的要求,必须把激光雷达先打入车载传感器的区间,由此牵引上游达到量产规模化。而上游部件也处于一个迭代的阶段,发射端从EEL→Vcsel,接收端从APD→SiPM、SPAD等,在此过程中,只有量越大规模化才越明显,成本下降空间就越大。
他认为,之前激光雷达能够拥有高达70%的高利润是基于每年出货几千台机械式激光雷达,而现在的定价是基于每年出货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的预期,当出货量能够达到规模化,激光雷达整机成本的下降空间,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此前,图达通的创始人鲍君威也透露过,当出货量达到10万台以上,单颗激光雷达成本可以做到1000美元。
可见,现在正处于激光雷达上量的关键时期。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2023年国内乘用车前装标配激光雷达交付将冲刺40-50万颗。
抱大腿是禾赛走量的第一步
2022年是激光雷达真正上车的一年,禾赛科技的出货量已突破10万台,而2022年有8万台,其中理想就占了50%以上。2022年,随着理想L9的销量超过4万台,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也就售出了4万颗,还不算理想L8 MAX版本的销量。
关于禾赛科技依赖大客户的问题,实则在于汽车行业的发展导致。上文提到,激光雷达目前的上车车型比较高端,但智能电动高端车型的市占率并不高,且被新势力巨头强势占据。所以能够实现10万级的上车量也意味着必然是要与理想这样的头部车企强相关。
另一方面来看,禾赛科技的产品在大规模搭载于爆款车型后,更利于获得其他车企的认可。禾赛方面表示,还获得了理想汽车纯电平台的定点,2022年第四季度,新获中国最大新能源汽车厂商和中国汽车龙头企业的合作,现已获得11家主流 OEM 汽车厂商共计数百万台 ADAS 激光雷达定点。
禾赛联合创始人及CEO李一帆表示:“赢得这些OEM客户也代表了我们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在未来蕴含着巨大的潜在订单需求。”
财报显示,禾赛预计2023年一季度营收将在3.9亿元—4.1亿元,同比增长约57%—65%。由此可见,今年激光雷达的上车规模还会加强。
尽管车企对成本的控制已经影响到上游企业,但是业内人士认为车企通过价格战铺量和通过智能化打造中高端产品线的差异化,本身并不矛盾。车企的关注点还是会聚焦在激光雷达的性能和功能如何突出汽车智能化这个命题上。
而产品的价格终究由价值决定,激光雷达的价格还是会在一个合理和可控的波动范围内。
END
汽车营造社重磅推出聚焦汽车行业前沿公司的全新栏目——「司研室」,围绕汽车电动、智能、网联、共享等赛道的焦点公司,从财务、经营、战略、产品、市场、管理等角度,用可视化方式解剖公司动态,为读者提供有价值、可供参考的信息。
关注“汽车营造社”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小马智行”、“黑芝麻”、“地平线”、“高通”、“Mobileye”、“英伟达”等关键词限时获取完整版报告。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cyzs2017)加入“行业交流群”,免费获取更多【司研室】公司分析报告及行业资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