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大家好呀,我是向晚。
今天的文章来自过稿作者烟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PART.
01
我是个喜欢泡图书馆的人,大部分不上课的时间我都会选择在图书馆里度过。
就这样,当室友想去图书馆而又没有人陪的时候,都会找我作伴。
上周三中午,希希突然对我说:“你下午几点去图书馆,我想和你一起去学习。”
希希的话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她一直是全寝室最不乐意去图书馆的人。
难得她今天主动提出想去图书馆学习,我赶紧应下:“好,我打算一点四十出门,咱们一起。”
到了时间,我穿好鞋,背上书包,正当我想叫希希时,她看到我已经背好了包,赶紧从床上爬起来说:“要走了吗?”
说罢,她赶紧下床收拾书包,往书包里塞了平板电脑和充电线,还打开了她的零食箱掏出一小堆牛肉粒和小面包一同塞进书包。
我看着希希的动作,怕她记错我们的目的地,便忍不住问:“不是去图书馆吗?不应该带专业书和笔吗?”
希希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学习嘛,就要学会苦中作乐,增加一点仪式感才更有动力。”
我心中只觉得无比疑惑:“学习还需要仪式感吗?”
PART.
02
就在我以为她收拾好了,可以出门的时候,希希却突然拎着一袋圣女果朝水房走去了。
我站在水房门口,看着她苦笑不得——此时的她正在水房里认认真真洗着每一个果子并把它们装进保鲜盒里。
我低头看了一眼手机屏幕,已经14:08了,离预计出门时间已经过了28分钟,希希的仪式感还在准备中。
为了不打击希希下次去图书馆的积极性,我选择了安静的等候。
准备工作完毕,希希终于背起书包出门了,在踏出寝室楼的那一刻,希希彷佛想起了什么,对我说:你再等我一下,我回去拿个小毯子,今天风好像有点大。
我在心里默念:“希希难得去图书馆学习,多等一下也没关系。”
到了图书馆以后,希希挑了一个靠近插座的地方,把书摆好,找到最佳角度拍了照片发朋友圈,显眼的文案出现在动态里:今天在图书馆学习,勿扰。
此刻我才明白,希希来图书馆并不是来学习的,而是来拍照发朋友圈的。
果不其然,她拿出包里的零食,支起平板电脑,希希一边吃着零食一边刷剧,书本一直停留在拍照的那一页。
没过多久,希希就在图书馆睡着了。
PART.
03
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叫醒了希希,我们一起去了食堂。点好餐以后,我们便找地方坐下了。
我打开了手机无聊地刷着朋友圈,又刷到了希希那条动态。
在希希那条朋友圈下面都是舍友在夸她的评论。
坐在我对面的希希此刻正笑得很开心,想必她正在回复那些评论。
我给她点了一个赞后,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像我这么没有仪式感的人,会不会太过于无趣。
其实关于“生活需要仪式感”这话,我真的已经听过太多遍。
而像希希这样去图书馆,摆书拍照发朋友圈的人更是不在少数,但他们实际上真的用来学习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当然生活中的仪式感也不止于此。
有的人在备考时,前戏同样做的很足。先买上很多好看的笔和本子,美其名曰只有拥有这样的仪式感才能更好地备考,但实际上注意力早就被那些好看的文具吸引,备考这件正事反而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还有人在读书时,一定要为自己准备一张读书氛围感十足的书桌,买上各种摆件、图书装点一番。等到书桌装饰完毕后,却沦为了吃外卖的餐桌,真正坐在这里读书的次数寥寥无几。
所以看到了吗,人们总是把事情的过程弄得无比有仪式感,借这种仪式感假装自己很努力。
我们总能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到借口,并把这归为:生活需要仪式感。
仪式感让事情渐渐变得繁琐,慢慢蚕食着我们的效率。
前不久在某音刷到一个读书博主,她正在过一种极简主义的生活。
她家中的装潢是这样的,只有一张床,一堆书和一张桌面上干净无比的书桌。
书并没有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而是一摞一摞堆放在了地上,她如果想看书,就席地而坐,拿上一本,静静品读。
我不停地刷着这位博主的视频,忽然明白:
与那些虚假的仪式感相比,这样的生活才是更加有意义的。
而现在大多数人却已经忽略了这种极简主义,在追求仪式感的路上再也没有回过头。
PART.
04
《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但真正的仪式感不是靠物质堆砌而来,而是藏在你的实际行动里。
你渴望去改变,但是却因为改变很难,不愿意付出努力,于是便假借仪式感之名假,来掩盖内心的焦虑和恐慌。
但是人生不是剧本,结果不会陪你演戏。在你所堆砌的伪仪式感背后,终究只会是一无所得。
仪式并不是成就感的来源,抛掉那些不切实际的的仪式感,还是让生活回归简单吧。
END
作者:烟沙
编辑:向晚
首发:沐向晚
图片:图源网络,侵权致歉
- 猜你想看 -
我看不起用拼夕夕买东西的人
当我穿越了人海,却发现你已不在
没错,我是985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