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有那个微信文字讨好型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大家好呀,我是向晚。
昨天发布的时候忘记取消文中插入广告了,影响观感,就只能今天再发一次啦。
今天的这篇文章来自过稿作者诉璟,一起来看看吧。
01
前几天是我投稿某篇文章的截审日期,眼见邮箱里迟迟没有回复,我便决定去找审稿编辑询问一下。
打开微信的聊天界面,我在键盘上飞速打下一句话:
“您好,我来问一下我的稿子。”
正当我打完这几个字,准备点击“发送”时,一股奇怪的不适感突然在我脑海中闪过。
于是思考了很久之后,我还是一字一字地删掉,换成了一个“哈喽”的表情包。
发送表情之后,我重新打下一行字:“您好吖,可以问一下我的稿子嘛?”
想了想,又添加了一个看起来楚楚可怜的“期盼”的表情。准备完这些,我才放心地把这段话发送出去。
“可以,最近有点忙,差不多下午就有消息了。”
看到回复,我连忙说了好几句“谢谢”“麻烦了”,随后又发了一个鞠躬感谢的表情包。
本以为事情圆满地解决了,但过了几天之后,我依然没有收到稿子的消息。回想起自己之前小心翼翼询问情况的样子,我知道,短时间内是无法再向编辑开口的了。
按理说身为作者,询问审稿的进度是很合理的行为。可于我而言,这却是一件极其纠结费神的难事。
无关其他,只因我在网上和别人联系聊天时,总是不自觉地带有一种卑微“讨好”的态度。

02
其实说起来,我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小心地讨好别人。
很早之前,我都是一直通过正常的文字交流形式和别人进行沟通,从来没有任何的担心和顾虑,只是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准备在某文学网站上写小说,在正式发布作品之前,她先把部分的成稿发给了我,请我帮忙提点建议。
时隔多年,我已记不清她的文章水平究竟如何,但我很清晰地记得,在读完她的小说之后,我在思考的空隙里,随手给她发了一个“哦……”。
本是无心之举,可没想到她像是被刺激到一样,开始发语音质问我:“你就这个反应?也太敷衍了吧!”
见她反应激烈,我不禁愣了一下,然后连忙向她解释,我还在仔细阅读她的文章,只是先抽空回复一下而已。
可即便我如此解释,她也还是无法接受,甚至反复和我强调,一个简短的“哦”字,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她的心上一样。
有这么严重吗?我想了又想,还是不能理解她的想法。不过念及小说是她创作的心血,我还是向她道了歉,然后认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当然,这件事不过是我们友情中的一段插曲,没过多久,我和朋友就默契地将它抛诸脑后,继续我们友好的相处。
然而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影响,远不是一句道歉就可以揭过去的。
从这之后,每当使用文字的形式和别人聊天时,我都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语气,哪怕是一句简单的回复,也要附加上一个表情包,生怕会因此引起别人的误解,对我产生不满。
所以过度小心的后果就是,我专注对方的情绪超过了要解决的事件的本身,失去了自由表达的同时,还平白为自己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我无数次地这么问自己,却始终得不到真正的答案。

03
这样焦虑又迷茫的状态持续了很久,直到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名词,叫“微信文字讨好症”。
大意就是指在用社交软件跟人文字聊天时,习惯性加各种语气词和表情,以此来表示自己在积极回复。
看到这个词的一瞬间,我就下意识想到了自己。
明明我是维权的那一方,却总是一副过错方的卑微姿态;
明明可以不假思索地直接发出询问,却要再三斟酌用词的语气;
甚至有时只需要一句话一个词就可以完成想表达的意思,而我却总忍不住加上一些语气助词和表情,以此来证明自己真诚的态度。
事实证明,我这么做的确避免了很多误会,也收获了很好的人际关系。
可是没有人知道,从前的我,有任何问题都是直接地表达出来的,完全不似现在这般,为了顾及对方的情绪,费尽心思添加各种符号和表情包,让自己时刻活在担心和纠结之中。
后来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对我说:“感觉你说话总是很小心,其实你没必要这样的,有什么话直接说出来就行了啊。”
是啊,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却始终都没能明白。

04
既然话可以直接说清楚,那么所谓的“文字讨好症”,难道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糟粕吗?其实不完全是。
因为这不是能以对错来衡量的绝对性事件,实际上,它取决于个人本身对沟通方式的把握度,以及对自身原则的坚守。
和讨好型人格有所不同,文字讨好症更偏向于情绪意向的表达,所以基于此,自由和礼节之间的界限才更需要明确和清晰。
现实也好,网络也好,必要的社交礼仪都是不可缺少的,而自由正确的文字表达,更是维护人格尊严的体现。
就像曾经的我,拼命地用各种文字和表情讨好别人,看似是在照顾别人的感受。
但事实上,过度的讨好,只会给自己增加无用的烦恼,同时也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扭曲沟通的本质。
降低自己的身段,用讨好的姿态去求取别人的理解,这种做法并不能维持真正的和谐,只会像套在身上的枷锁一样,使人永远处于人际关系中的底端,然后不断地产生内耗,最终彻底失去自我。
所以说啊,“沟通”这件事,很多时候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抛却无谓的形式和套路,就事论事,直接表达,问题会更容易、更高效地解决。
不必担心太多,洒脱一点,生活会更广阔一些。

END
作者:诉璟
编辑:向晚
排版:向晚
图源网络,侵权致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