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约黄昏后,卖花深巷中 | 英国艺术家Augustus Edwin Mulready的风俗画欣赏



《Flower Girls - a Summer's Night(夏夜里的卖花女孩)》,1885年
(点开音乐,在美妙的韵律中一起欣赏艺术佳作吧)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月光皎洁的街头,情侣们手挽着手,偎依在一起,月色与人,俱美。忽地,身后传来一声脆生生的少女声音:“先生,给这位可爱美丽的女士买一束花吧。”。是一对姐妹。她们挎着花篮,花篮里是白天采摘的雏菊。妹妹正举着一束雏菊,带着天真烂漫的笑容。姐妹俩的眼睛在夜色下明亮而晶莹,眼神里有着热烈的期盼。她们期待着先生买下这束花送给女士。
然而,这貌似温馨的画面却有一点点悲凉。姐妹俩过于明亮的眼睛里有着急于成交的迫切。她们真的很需要钱。她们可能用这卖花得来的些许钱财,去换取给自己和家人的食物,或者其它的家用。你看,她们的衣服有些破旧,姐姐身穿的白色纱裙都裂开了。尽管如此,但是拾掇得很干净!眼神中有着一丝的自尊和倔强。好一对俏丽,又令人心生怜爱的卖花姐妹。在着最好的年纪,最美的时光,她们本该像别的女孩子一样享受的愉悦的生活。但是生计的压力使得她们在这深夜走在街头,售卖着田野里采来的野花。
这幅画作是英国艺术家Augustus Edwin Mulready(奥古斯都·埃德温·穆里迪,1844-1904)于1885年创作的画作。他是一位风俗画家,以包含同情的笔触,描绘了英国工业革命之下,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工作,以求谋生的孩子们。
在我看来,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画作,无一不是佳作!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得以窥探工业革命下的伦敦的社会面貌,尤其是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状态。

Augustus Edwin Mulready并不是一味地通过画作来“卖惨”。取而代之的,他在画作中抒发出一种甜美的感伤。他似乎不是在控诉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不公,也不是刻意揭发工业革命带来的压榨,而是一种冷静客观而又富有同情的笔触,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在经济繁荣发展前行之中,依然有处于底层的人们,需要社会以有效的方式去帮助他们。用我们的古人来说,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所以,在他的作品画框的背后,通常都写着这幅画的背景故事。比如有一幅画作,其简介就是“卖花少女和无家可归的少年互相帮助”。






偶尔,Augustus Edwin Mulready也会把画笔对向富有阶层的孩子们。下面这幅作品中,爷爷带着孩子们在认识庭院石碑上的字,画面富有温馨的感觉。


《an Old Soldier's Story(一位老兵的故事)》
当然,他的画作里,更多的还是从事各种工作的孩童们。除了卖花姑娘,还有送报的儿童,有做清扫工作的,以及在街头卖艺的少年……



Augustus Edwin Mulready来自于一个艺术家家庭。他的祖父William Mulready(威廉·穆里迪1786-1863)从爱尔兰来到伦敦,并成为一名非常成功和受欢迎的流派画家和书籍插图画家。尽管家族的艺术成就辉煌,但他不怎么被人所知。
这应该是他的题材和主题有关。如果是为上流阶层,如王室,贵族等,画肖像画,他一定不会如此默默无闻。



《无家可归》
Augustus Edwin Mulready经常会在画作的背景部分加入了街头海报,海报的文本为所描绘的场景创造了额外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活动家所提出的问题相契合。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也影响着艺术家的绘画创造。比如《艰难时期》、《雾都孤儿》等。所以,他也被称为“多愁善感的社会现实主义者” 。















分享环球艺术作品
一起感受视觉盛宴
敬请关注蘅滋雅集
喜欢请点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