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靠谱,细心永远不嫌多!


综合辅助性的岗位,工作有类型多样、点多面广的特点,经常包含文案、会议、接待、商旅、物资等方面。我通过近2个月的实践,对这项工作有两点体会:1.有条不紊的整体统筹;2.无微不至的细节确定。以下试从细节这一点,分享我的体会:

▲公司的石材拼图,完美出自细节
一、从确定的前提出发,才能有正确的行动;前提错误,方向必然偏差,最终导致行动失败。
例如应用型的文案工作,和主观的文艺创作不同,有确定的场景和用途。如果写之前对需求理解不透彻,再多的努力也可能做无用功。其他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会议、接待、商旅……环节紧密衔接,一个信息错误,必然对策错误,并连累其他环节。
 
二、每一件“不确定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上述“错误前提”。
例如,A领导1号要到厦门出席会议,需订机票。确定地点不能止于城市,厦门的会议地点最近机场不在厦门,而是泉州机场。同样,上海浦东和虹桥机场;广州南站和广州站。“不确定”具体位置,订错站,在大城市的通勤情况下,可能让领导多折腾半小时到1小时,甚至耽误重要行程。
“我以为……”这句话是多么熟悉啊!经常用在出现错误的时候,解释理由。这说明,以主观臆断、“不确定的事情”为前提,就有可能理解和真实之间存在偏差,导致方向错误,结果失败。
 
三、接到一项任务,多数时候信息都是不全的。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弄清楚相关信息(时间、地点、人员、物品、流程等等),消除“不确定”。
例如某次接待工作,看似简单,仅时间、地点、人员就包含那么多信息:1.时间相关:客人飞机/高铁/汽车时间、航班号(便于掌握延误等信息);司机接送时间、领导迎接时间、行程A、B、C的时间、路上耗时、吃饭时间等;2.地点相关:到站、离站、行程A、B、C地点、吃饭地点、住宿地点、星级、菜单、酒水、座次等;3.人员:客人姓名、职务、人数、司机、联系方式、接待相关人员……

▲石头打磨,精益求精
 
四、确定事情的途径,可以调查了解,问当事人,获得确定的依据;需要做判断的,可以问有经验的人,问上司,结合客观实际判断。重要事情可以多种信息互相验证,达到确定无疑的地步。   
例如:领导安排寄一个重要的快递,给Z先生,微信给了Z先生的姓名、电话和地址。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物品却非常重要,不容出差错。姓名、电话和地址本来确定性已经极高,但谨慎的话还是可以电话联系Z先生再确定一下,两个信息互相验证,确定无疑。顺便告知寄送信息,劳驾其注意查收。
    
五、事情“不确定”,可能由于没有深入了解,信息不具体、不完整;也可能因为粗心,疏漏了重要细节,或者欠考虑某一方面;还有因为“怕麻烦别人”,没有多问有经验的人,没有多问上司,主观臆断。
“不懂为什么不问?”这经常是犯错误之后,无论上司还是自己都想不通的地方,但说什么都晚了;所以,为了确保行动方向不出偏差,不清楚的地方不能含糊过去,一定要多问、多确认。
但询问时,也要注意节约沟通成本。可按时间、地点、人员、事项、物品等大类,明了需确定的信息,统一询问了解,并及时记录。零散询问,通知信息不全,都是非常糟糕的,不但耽误领导或他人时间,还可能造成相关人员工作失误。 




六、事情存在不确定因素,就采取行动,是非常主观的,存在“行险侥幸”的心理。如果无法避免,必须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判断,也要尽可能依据客观信息,尽量避免依据主观信息。
例如,某活动需要使用公司重要物资,已问过同事以往同类情形使用的种类和数量,并问过领导确定使用2016版的物资。在物资出库时,核对了物资的纸箱标志有2016无误,感觉没问题了,结果2016有不同版本,因为没拆开包装确定,导致拿错物资,给公司造成了损失。做判断的时候,尽量靠确定的眼见为实,不能靠感觉。
 
七、无论多么确定的事情,也有疏漏的可能;而且能控制的也仅是己方因素,外在因素变动是可能的。因此,行动需要留有预案。
工程学上,出于系统安全和可靠性的考虑,关键部件和功能,必须留有“冗余”,即人为地重复配置,以作为紧急情况的备援。不容有失的重点工作,可能有变动的关键节点,也要备有预案。

(我在新东家环球石材工作满2个月了,这次对我算一个大的转型,这是我的一篇工作体会总结,与大家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