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维:脑力劳动的本质是体力劳动?


“一个徒事思辨的可怜虫有如一头牲口,在枯槁的荒原上,被一个恶灵牵着兜圈子,却不知周围尽是葱绿的草地。”——歌德《浮士德》

脑力工作最大的问题是动手不足,冥思苦想而不行动。假期看到一个帖子讲“大数据思维”,较有启发。
大数据不是“一个很大的数”,而是“海量数据”“全体数据”的意思。我们以为高深莫测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是取巧,反而是蛮力穷举,通过海量的全体历史数据,然后给机器逻辑算法,推测各种情况的最优应对方式。

思考得太多是因为想要找巧妙的方法,但是不行动,缺乏信息、数据,根本想不到好方法。所以,大数据思维是大巧若拙,要做什么事情,明确目标和步骤,先动起来,按部就班把步骤和可能性挨个走一遍,用最笨的穷举法,勤奋执行,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聪明的办法会涌现出来。比如写作,与其研究、冥想所谓技巧,不如大量阅读、每天写,量堆上去了,大脑自动会变得文思泉涌。

帖子的作者举例,他曾经迷惘不知道适合做什么,把主流招聘网站从头到尾所有的岗位通读了一遍,明白了哪些技能雇主需要,哪些吃香。他还曾经把淘 宝上面的店铺挨个翻,惊讶于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生意。
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很神奇的,现在还没弄清楚机理。但可以相信它,对于大数据来说,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数据量不够”。大脑也一样,如果结论出不来,说明信息不够,那就去行动,去增加信息,很多信息看似无关,掌握到足够多了,会有一个质变,比一开始小聪明更高效。

伟人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很多经典的解释,我摘了一段:

还有一段很踏实的话,也送给自己,送给朋友们,最笨的踏踏实实,胜过玩技巧心眼:

欧洲人发展出科学,不是因为比中国人聪明,恰恰是遵循逻辑,不变通,挨个步骤尝试,积累到足够多“无用”的数据,质变豁然开朗。比如研究空气有没有重量,跟灌溉有啥关系?是不是很无用?然而一旦搞明白气压,又解决了动力,弄出抽水机,是不是瞬间比所有简单经验的灌溉方式高效百倍?笨办法反而是科学的方法。
公司管理的一个例子是《德胜管理》,它强调僵化遵循步骤,“不走捷径”,不按照流程来,即便结果好也要被处罚,笨吧?但他们想明白了这样总体看反而效率最高。

前文说的帖子,把大数据思维总结为,好多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是体力劳动,我觉得这句话很震撼,思维是行动的总结升华,但行动是思维的材料来源,本末不能倒置。开年激励自己,加倍勤奋,提升行动力,动起来!(欢迎关注我)
近期阅读↓
假期是难得的“休战”  开工恢复“内卷”
一颗发芽的橘子,吃了⅔才发现!
“我们是死对头,不管什么都要比过对方”
道德内卷,古人2000多年前就看清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