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夏天常年炎热无比 没有空调的时代 老武汉人怎么度过夏天的


武汉曾经作为“四大火炉”,炎炎夏日的炽热是家常便饭,从空气里的热浪传递到人身体的每个细胞,毛孔无限被放大,让人感受到汗出如浆,从骄阳似火到满头大汗,武汉这座城市让你享受免费的桑拿,但是这样的体验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因此,武汉的夏天,空调+WiFi成为现代武汉人避暑的宿命,WiFi让现在年轻人脱离现实社会,而空调,让年轻人脱离四季变化的感知。
那么,曾几何时,当我们没有空调的时候,没有WiFi的时候,老武汉人都是怎么熬过酷夏的呢?
如果站在今天的立场,遥望过去,我们少了很多面对酷暑的精神意识,更少了诸多文化传承,而这些文化传承,被科技化的发明分解得支离破碎,不知道是时代的进步,让人们更加安逸,还是科技进步的副作用,让人们少了抵抗灾难的坚韧品质,以及面对磨难时的心境大大降低,任何事物的诞生和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
在没有空调和WiFi的时代,我们看看我们曾经的长辈和老一辈,他们是怎么度过炎热的夏天。
白天:

当时,没有空调,没有冰箱,电扇很少的时候,一把蒲扇,通过扇风用来降温,蒲扇也可以驱赶蚊虫。
那时候的蒲扇做得很简单,一般家里的爷爷奶奶坐着和邻居聊天的时候,就会拿出来,扇扇风。
家里如果有大吊扇,一般会开一下午,那时候的风扇,绝大部分都是红山花牌电风扇,在当时都是奢侈品。

那时的电风扇,不像现在这么好看,做的也很简单,小孩子喜欢对着电风扇唱歌,歌声还会通过风扇传来回音,每次都害怕把头发吹进去,总是很小心。

那时候,喜欢把西瓜放在井里冰镇,这就是天然的冰箱,午觉醒来来一块,非常酸爽。

天热的时候,来一瓶武汉二厂汽水,当时武汉二厂汽水分为柠檬汽水、橘子汽水、香蕉汽水、荔枝汽水,玻璃瓶里花花绿绿的液体,是童年时代最难忘的记忆,那才是真正专属于武汉夏天的味道。
上世纪80年代,是饮料二厂最红火的时代,如果有家人在二厂上班,那实在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而2000年左右,二厂生产完最后一瓶汽水,退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武汉二厂汽水再度面世,但与曾经的汽水相比,口感和味道再也回不去了,曾经武汉的二厂汽水厂,在汉口解放大道1503号,如今成为武汉市会计考办。

那时候,武汉的街头每天都有骑着自行车,自行车的后座上绑着一个保温箱,售卖冰棒雪糕凉粉的,烟火气十足。

那时候,沿街叫卖的小推车随处可见,不仅有冰棒雪糕,还有酸梅汤,一杯酸梅汤不过5分钱,不过对于武汉人而言。“老万成”才是酸梅汤的代名词。
这家店面从1910年创立,这家百年老店仍然在坚守,在中山大道前进二路路口,在吉庆街,没有走进超市,固守一隅,延续着武汉人对于“酸梅汤”最初的记忆。
在没有汽水的日子里,绿豆汤是专属于夏天的味道。黄昏十分,从硚口到一元路,从京广线到长江汉水岸边,老汉口遍摆竹床阵,各家砂锅吊子里的绿豆汤,正凉着恰到好处。
晚上:

江边游泳,是老武汉孩子的启蒙教育,那个年代,几乎每个武汉伢都在长江或者汉江边游过泳,从2、3岁就开始接触长江,在轮胎充当的游泳圈里戏水,游泳最初是武汉人的一种解暑方式,发展到征服长江作为勇敢者的象征。

有人说“跳东湖”是一种城市文化,目前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最早得益于老八一游泳池和凌波门一带的水泥栈道,汉口和汉阳人,更喜欢从晴川桥一跃而下,这种体验感,跳得比东湖高,玩的比东湖刺激。
武汉的竹床阵,也是武汉人重要消暑的方式

每当迎来夕阳之际,便是大摆竹床阵的时候,女人们提上大铁皮铁桶,往地上浇冷水,等暑气消散后,男人们便扛着竹床登场,武汉男人没有什么优雅的讲究,袒露身体,穿个裤衩,穿着拖鞋。
竹床摆好后,就是吃晚饭的时间,之后就是娱乐时间,男人们打牌,女人们聊天,小孩子满世界乱跑。

凌晨三四点,空气凉了下来,把竹床扛回家里去,日复一日,便是一个夏天。
武汉人在告别竹床后,又有大排档的文化。
过早户部巷,宵夜吉庆街。宵夜是武汉人的习惯,吃宵夜的地方,一定是大排档。

宵夜属于一日三餐外,睡前的加餐,不太符合健康饮食的习惯,但是武汉人就好这口,冰镇啤酒,特别是东西湖啤酒厂生产的行吟阁啤酒,在武汉各大排档,成为啤酒的代名词。
冰镇啤酒、凉拌毛豆、一盆红盆小龙虾,但是至尊享受。

老武汉的夏天,物质相对匮乏,百业待兴的年代,让人又爱又恨,但带来了更多简单的快乐,或许这种快乐更纯粹,更接近快乐的本质。

而如今老武汉的夏天记忆,已经被钢筋混凝土的大都市所遗憾,我们忘记了哪些纯粹的快乐,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年代,忘记了夏天带来的欢愉和年代感,而今天的空调,已经让夏天变得不再有夏天的味道,曾经的味道似乎再也回不来了,不知道对于我们是幸事,还是不幸。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