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佳作 || 滕丽蒙《一个苗子与一个汉子》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滕丽蒙,就读于人文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1班。
一个苗子和一个汉子
偶然间,从黑黢黢的旧抽屉柜子里翻出一本泛黄的记事本。父亲说这是祖父以前的日记本,我便想起那个常常望向天空的祖父,按耐不住好奇心的教唆,用手指轻轻地翻开……
那时的祖父还是个血气方刚的苗族阿哥,而另一个人则是一位来自外地的汉族人。
据说,那个汉族人是个干部,专门来偏远地区了解人民的生活和采集民间风俗的,来时简单的一包一人。干净利落的短发显得汉族人特别精神,而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让人非常容易就辨别出他并非是当地的苗族人。当时我们苗寨的男女老少都对这个外来人充满了好奇,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寨子依山而建四周都被高山所吞噬,十分闭塞所以与外界的联系也少了些。
每个人显然都对这个外来人充满了敌意,总担心他是来祸害寨子的。村长无奈只能把他安置在村委会那个堆放杂物的储物间,语言不通的汉族人采访不了任何人,因为压根就没人理会他。直到某天看到从山上打猎回来和自己是同龄人的祖父,汉族人两眼放光,讨好般地说:“你这是从哪打猎回来呀?”祖父打量了一会儿,便用蹩脚的普通话说道:“从老虎山打了几只野兔子回来,你跑到我们寨子里来干嘛?”汉族人说:“我是从外省来的,一个离这里很远很远的地方,来这里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许就是这样的一次邂逅,汉族人隔三差五的就来找祖父说话。祖父在日记中这样写着:当时真怕和他说话,可是又忍不住和他交流,自己仅会的普通话究竟什么时候会被榨干呢?从这之后,祖父和汉族人也慢慢熟络起来,祖父开始带他采访村里的人,时不时还会带他一起上山打猎。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人也慢慢对这个汉族人放下了戒备心,使他有机会采访村里人并记录风俗。
汉族人这才了解到,淳朴的苗寨极少与外界联系,寨子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辈子只会说苗语,只有一些年轻人的普通话才说得流利些。在这之前我从不知道,祖父写字是向这个汉族人学的,或许学问只需要一块敲门砖。寨子里的孩子,男孩从小就跟着父亲上山打猎,女孩则是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苗绣做衣,草长莺飞,过了一年又一年。汉族人便在村委会一间简陋的房子里搭起了书桌,开始教寨子里的“孩子”识文断字,“孩子”不光是孩子,还有一些青年人,汉族人饥饿式地灌输,大家饥饿式地吸收。不光教寨子里的人识字,更是傍晚在寨子口讲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从魏晋南北朝到抗日战争,从屈原为国捐躯到杜甫忧国忧民,从古代技术到现代中国科技是如何迅速发展……
祖父常常给我们说起这个汉族爷爷,说他是对自己一生影响极大的人,说他从来不喝酒却被灌得酩酊大醉。要知道苗族人最爱的便是喝酒,他们一起跳苗族的八面鼓,在四月八时和阿哥阿姐们对唱苗歌,还在苗族小年时和全寨子的人一起吃长龙宴。汉族人见识到了苗绣的技艺,苗族祖先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祖父和汉族人曾经互相调侃对方为“汉子”和“苗子”,日记中写道: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和这个毫不相干的人有这样的不解之缘,听这个汉子所言,耳目一新,心中充满了对外界的憧憬!我想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来说,这个汉族人都给寨子里的人带来了一个新篇章,都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后来,我们在互联网上发现了自己民族的介绍,原来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像汉族爷爷一样的人,为了各个民族文化而四处奔波的人,只为了更好地保留和宣传民族特色文化。
原来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这么多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占比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占比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少数民族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祖国伟大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还曾提到: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不一样的:苗族的服装和饰物特别漂亮;云南的傣族孔雀舞姿态优雅;云南彝族的火把节特别壮观;新疆的葡萄干味道香甜……翠绿的草原因为有了无数繁花的衬托,才不会单调;广袤无垠的天空更是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孤单;美丽的鲜花也是因为有了绿叶的衬托,才会显得更加纯洁、高贵。
祖父的最后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至今都思念他,那个汉族人!
我知道他们的故事结束了,但新的故事早已掀开序幕!

图文:滕丽蒙
编辑:陈   钗
审核:何小蝶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