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有时,医学保健知识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抽象难记的。
生命时报开设“漫绘科普”栏目,以形象的绘画,让这些知识“活”起来,让你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身体“渴”了会怎样?
人体约70%由水组成,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消化吸收、输送营养……每一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它。
但很多人对喝水这件“小事”似乎从未在意过, 口不干就认为体内水分充足,不主动饮水。
身体“渴”了到底会发生什么?《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带你看清慢性缺水的后果。
审核专家
航空总医院老年医学、全科医学科副主任 曹莹
本文编辑丨徐文婷
绘图丨马宏亮
血液部门请求支援
水在人体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不均等,其中血液的含水量最多。当饮水不足时,血液首当其冲变得浓稠,电解质浓度不断增加。
于是,血液部门通过神经向大脑发出警报,进而产生口干舌燥的感觉。
大脑下达指示
大脑收到相关请求后,立即向全身下令开启“干旱模式”,重新分配体内储备的水分,以保证重要器官的正常运转。
体内各系统接收命令
收到指令的口腔立即释放“口渴”信号:渐渐发干、舌头轻微肿胀,甚至发出阵阵异味。
泌尿系统也做出反应,肾小管加强对水的重复吸收,开始浓缩原尿,流向膀胱的尿液越来越黄。
消化系统指示大肠对粪便中的水分进行吸收,胃和小肠缺少水分,开启“摸鱼”工作模式,身体出现食欲下降等症状。
与此同时,皮肤将囤积的水分移交给各重要器官组织,变得干燥暗淡。
身体亮起红灯
在身体各系统的坚守下,若脱水情况仍得不到缓解,重要器官也将面临缺水的境地,不仅上述症状会加重,还可能出现休克、昏迷;当失水量达到体重的15%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若身体长期“慢性缺水”,还会增加心血管病、慢性肾病、痛风甚至癌症的患病风险。
- 完 -
建议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因为此时机体已明显缺水。对于一个体重75千克的人来说,口渴时,身体相当于已经损失了1.5千克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普通成年人每天应饮水1500~1700毫升(7~8杯),其中女性1500毫升,男性1700毫升;产后6个月内的哺乳期妈妈应每天额外增加饮水1000毫升;儿童饮水量约为1200毫升。
喝水的最佳方式是少量多次、小口慢饮,每次200毫升左右,不建议一次喝500毫升以上。天气炎热、剧烈运动、户外活动多时,应酌情增加饮水量。▲
本期编辑:赵子莹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