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绘科普】传染病是怎么“溜”进人体的?



开栏的话
氧气如何送达人体各处的?血管是怎么一点点堵住的?为何呼吸系统总受病菌侵犯……
有时,医学保健知识是枯燥无味、晦涩难懂、抽象难记的。
生命时报开设“漫绘科普”栏目,以形象的绘画,让这些知识“活”起来,让你能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传染病从哪条道来的?

在人类与疾病千百年来的拉锯战中,传染病一直臭名昭著。尤其是在古时候,人类尚未搞清传染病为何“来无影”,因而对神秘的它闻风丧胆。
鼠疫、天花、霍乱、麻风、疟疾、流感、艾滋病、埃博拉、新冠肺炎……传染病带来了灾难与死亡,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推动了历史文明进程。
在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中,诞生了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让我们在这场无烟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带你看清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审核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 徐京杭
本文编辑丨徐文婷
绘图丨马宏亮
人类对传染病的恐惧源于未知,也终结于认知。摸清传染的“套路”,就方便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夏天的某个傍晚,一家人聚在庭院中,准备吃晚饭。乍看之下,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但在看不见的地方,危险重重。
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寄生虫等,但无论哪种,要想入侵人体,不外乎通过以下几种传播途径(同一种传染病可以有多种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站在桌子旁的爸爸得了流感,他刚刚打了一个喷嚏,周围悬浮着的气溶胶里包裹着不少流感病毒,全家人尤其是一老一小,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

空气里的飞沫或气溶胶中,隐匿着不少病原体,被易感者吸入后,会从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处寻找“突破口”入侵,进而引起有传染性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空气的传播速度快、面积广、影响大、控制难,因而这也是最危险的传染渠道之一。
麻疹、白喉、结核病、流感、禽流感和流行性腮腺炎等,都是通过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爷爷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缺少使用公筷的健康意识,手中筷子碰过的几道菜里,沾了不少幽门螺杆菌,随时可能感染家人。

这种传播途径属于我们常讲的“病从口入”。病人的呕吐物、粪便等排泄物中包含很多病原体,若污染食物、水源或餐具等,易感者进食时获得感染。
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等都会通过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奶奶割菜时不小心被生锈的刀划破了手,她对此不以为意,然而破伤风杆菌正顺着伤口往里钻。

当易感者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触时,可能会患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等;伤口被污染,有可能患破伤风。
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有可能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不洁性接触则会传播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淋病奈瑟菌等。
虫媒传播
妈妈坐下后才发觉脖子很痒,不停地挠啊挠。这时,脖子上鼓起了一个很大的蚊子包,疟原虫正趁机侵入体内。

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按蚊、人虱、鼠蚤、白蛉、硬蜱和恙螨等,会在叮咬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引起疟疾、斑疹伤寒、黑热病、菜姆病和恙虫病等。
受节肢动物生活习性影响,虫媒传播往往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
血液/体液传播
孙子最近得了痢疾,然而他上完厕所没及时洗手,小手上布满了痢疾杆菌,沾到了鸡腿上,即将被爷爷“接收”。

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会通过应用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
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都会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
- 完 -
除了上述“水平传播”途径外,还有一种“垂直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即婴儿出生前从母亲获得的感染,如梅毒、弓形虫病等。
知道这些传播途径后,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传染病的各种“通道”切断,才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期编辑:王晓晴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点击下方图片
购买《生命时报》电子报↓↓

喜欢,就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