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直言敢谏,堪比魏征,为何却被李世民赐死?


‍‍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在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伤心,甚至哭着说道:“如今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其实,在魏征死后,朝中又出现了一位非常著名的谏臣,他也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然而此人的结局却很凄惨,他本身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却被李世民赐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唐朝宰相
此人名叫刘洎,字思道,是湖北江陵人,早年间曾在萧铣麾下担任黄门侍郎,奉命率军攻略岭南。就在此时,萧铣被唐朝灭掉,刘洎于是献城归唐,被封为南康州都督府长史。在武德年间,刘洎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直到贞观七年(633年),他才被封为给事中、清苑县男,从而来到朝中做官。
刘洎的“偶像”是魏征,所以在朝中任职时,他也能够直言不讳地向皇帝提出各种建议,因此深受李世民的器重,官职不断得到提升。贞观十八年(644年),刘洎出任侍中,成为宰相之一。刘洎性格冲动不拘小节,虽然得到了李世民的称赞,但其实还是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因为他得罪了很多朝中官员。

二、太宗猜忌
李世民虽然有过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表现,但他的猜忌之心也是很重的。长孙无忌、李靖、尉迟敬德、岑文本,这些深受李世民的器重的文臣、武将,也受到过李世民的猜忌。比如曾经多次救过李世民的尉迟敬德,他在贞观年间长期闭门不出,“不与外人交通”。到了晚年,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李世民的猜忌心更强了。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率军亲征高句丽,刘洎被任命为检校民部尚书、太子左庶子,在定州辅佐太子李治监国。临行前,刘洎说道:“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李世民当时就很不高兴,当即说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

三、遭人陷害
贞观十九年十二月,李世民从辽东撤兵,途中患病,病情一度非常严重,刘洎与马周前去探望。回来后,褚遂良询问李世民的身体情况时,刘洎哭着道:“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惧。”没想到褚遂良却向唐太宗诬告:“刘洎曾说:‘朝廷大事不足忧虑,只要依循伊尹、霍光的故事,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有二心的大臣,便可以了。’”
这明显是栽赃陷害,之后李世民再次询问此事,“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然而马周的证词与刘洎不一样,这时候,褚遂良又“执证不已”。最后,心怀猜忌之心的李世民将刘洎赐死。刘洎在自尽之前,请求纸笔,希望给皇帝再写一些东西,但是“宪司不与”。刘洎死后不久,李世民“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参考资料:1.《旧唐书》;2.《资治通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