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更新
【考据氵】假如解体一条龙可以得到哪些素材
龙角
三国时的张揖,在《广雅》中将龙分为四个种类,长鳞片的是蛟龙,长翅膀的叫应龙,长角的叫虬龙,而没长角的叫螭龙,这种分法很强行,也很不符合实际,属于作者自己临时想出来的私设,在此之前创作一条龙的图案,要不要给它画鳞片、翅膀和龙角,全凭创作者的心情。
现代作品经常将龙角(或者翅膀)的存在与否视为真龙区别于蛟蜃虬螭等“伪龙”、“亚龙”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古人对“到底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龙”这种问题其实并不怎么在乎。
龙长角这种观念最早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在现在可以见到的出土的早期文物与图案中,它的头上就已经有着一对龙角了。
早期的龙角造型不一,后来逐渐被确定成就是鹿角的模样,宋朝时以善于画龙著称的画家董羽,在《画龙辑议》中将龙的九个特征总结为“九似”,说龙角近似于鹿角。
龙与鹿的这种联系最晚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人们认为,龙就像麋鹿一样会在夏季脱落双角,曹植在《大暑赋》中写道「蛇折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而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前燕录》则记载,前燕太祖慕容皝在位第十二年的孟夏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现身于龙山,在交首嬉翔之后将龙角脱落便双双离去。
九似除了角似鹿之外,还有头似牛、耳似象,在董羽的眼中,龙长了对大象一样的蒲扇耳,之后到了南宋,龙的耳朵却近似于牛,而牛又被认为虽然长了耳朵却无窍(没有耳洞),只能用鼻子代替耳朵,于是就像龙角受鹿角影响而会脱落一样,有人就认为龙耳跟牛耳一样是无窍的,要依靠龙角来听音。
古代的博物学家在将幻象生物当做现实存在的物种时,经常会给它们分出雄雌的区别,例如麒麟的雄性为麒,雌性为麟,凤凰的雄性为凤,雌性为凰,董羽受到这种观念影响,也就给龙分出了雄与雌的区别,并且列举种种差异,龙角的方面,雄性的角为凹凸明显的分叉状(角浪凹峭),雌性的角则更为低矮而平滑(角靡浪平),应该是受到了偶蹄目动物们(牛、羊、鹿)雄性角大而雌性角小或无角的影响。
从东汉开始,在巫术思维指导下的古代医学将地下发掘出的古生物化石视为龙的骸骨,将其作为药材使用,到了公元五世纪后半叶,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代表的医书将龙角作为一个独立于龙骨的词条,认为它能够医治惊痫、发烧、便秘与腹泻等症状,味甘而性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龙的骨、齿、角之所以能够入药,是因为龙是东方之神(指五方神兽中的青龙),所以能够治愈肝脏(五行属木)引发的疾病。
此外,角被认为是龙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北宋的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写道,在后梁王朝的末年,辰州的平民向氏在放火烧荒时烧死了一条龙,它全身都被烧成了灰烬,只剩下一对莹白如玉的龙角毫无损伤,向氏当做宝物将其珍藏了起来。
三国时的张揖,在《广雅》中将龙分为四个种类,长鳞片的是蛟龙,长翅膀的叫应龙,长角的叫虬龙,而没长角的叫螭龙,这种分法很强行,也很不符合实际,属于作者自己临时想出来的私设,在此之前创作一条龙的图案,要不要给它画鳞片、翅膀和龙角,全凭创作者的心情。
现代作品经常将龙角(或者翅膀)的存在与否视为真龙区别于蛟蜃虬螭等“伪龙”、“亚龙”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古人对“到底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龙”这种问题其实并不怎么在乎。
龙长角这种观念最早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在现在可以见到的出土的早期文物与图案中,它的头上就已经有着一对龙角了。
早期的龙角造型不一,后来逐渐被确定成就是鹿角的模样,宋朝时以善于画龙著称的画家董羽,在《画龙辑议》中将龙的九个特征总结为“九似”,说龙角近似于鹿角。
龙与鹿的这种联系最晚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人们认为,龙就像麋鹿一样会在夏季脱落双角,曹植在《大暑赋》中写道「蛇折鳞于灵窟,龙解角于皓苍」,而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前燕录》则记载,前燕太祖慕容皝在位第十二年的孟夏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现身于龙山,在交首嬉翔之后将龙角脱落便双双离去。
九似除了角似鹿之外,还有头似牛、耳似象,在董羽的眼中,龙长了对大象一样的蒲扇耳,之后到了南宋,龙的耳朵却近似于牛,而牛又被认为虽然长了耳朵却无窍(没有耳洞),只能用鼻子代替耳朵,于是就像龙角受鹿角影响而会脱落一样,有人就认为龙耳跟牛耳一样是无窍的,要依靠龙角来听音。
古代的博物学家在将幻象生物当做现实存在的物种时,经常会给它们分出雄雌的区别,例如麒麟的雄性为麒,雌性为麟,凤凰的雄性为凤,雌性为凰,董羽受到这种观念影响,也就给龙分出了雄与雌的区别,并且列举种种差异,龙角的方面,雄性的角为凹凸明显的分叉状(角浪凹峭),雌性的角则更为低矮而平滑(角靡浪平),应该是受到了偶蹄目动物们(牛、羊、鹿)雄性角大而雌性角小或无角的影响。
从东汉开始,在巫术思维指导下的古代医学将地下发掘出的古生物化石视为龙的骸骨,将其作为药材使用,到了公元五世纪后半叶,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代表的医书将龙角作为一个独立于龙骨的词条,认为它能够医治惊痫、发烧、便秘与腹泻等症状,味甘而性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道,龙的骨、齿、角之所以能够入药,是因为龙是东方之神(指五方神兽中的青龙),所以能够治愈肝脏(五行属木)引发的疾病。
此外,角被认为是龙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北宋的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写道,在后梁王朝的末年,辰州的平民向氏在放火烧荒时烧死了一条龙,它全身都被烧成了灰烬,只剩下一对莹白如玉的龙角毫无损伤,向氏当做宝物将其珍藏了起来。
龙须
也可以写作龙髯,龙的胡子。
关于龙须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记载,是《史记·封禅书》中方士公孙卿对汉武帝讲述的「龙去鼎湖」之仙话,上古时代的黄帝通过铸鼎而得以飞升成仙,上天派下一头神龙来接引他,后宫与群臣一共七十多个人跟着一起坐到龙的身上,没有位置的那些小臣就只能抓住龙的须髯,结果龙飞起来后他们跟黄帝的神弓与被拽掉的龙髯一起坠落到了地上,失去成仙的机会而哭嚎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高诱注释《淮南子》时引用的这个故事还加上了一句,他们甚至试图用神弓把黄帝射下来,只不过失败了……
有一种被冠以龙须之名的草本植物——龙须草,又名龙脩、西王母簪、续断,现代的正式学名为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它能够用来编织出轻薄凉爽的凉席,这种龙须席从晋朝开始就是宫廷贡品,到了隋唐的时候还通过被大量使用来体现奢侈的作风,南朝谢灵运的《游名山志》中,将龙须草的起源联系到了龙去鼎湖,认为是从被臣子拽落的龙髯变化而来。
现在常吃的龙须面,据说其得名也确实与龙有关,《燕京岁时记》记载,在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吃的饼都要叫龙鳞饼,而面条都要叫龙须面,闺中妇女要停下针线活免得戳伤龙的眼睛。
从实物的图像来讲,先秦至汉朝的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并未给龙加上须髯,只有著名的四神瓦当中的青龙瓦当在下颚尖端有着类似于山羊胡的结构,到了唐宋及之后,才普遍开始给龙加上围绕脑袋一圈、宛如雄狮般蓬松旺盛的毛发。
对龙须描写最详细也最具有奇幻色彩的文献,当属唐朝苏鹗的《杜阳杂编》,其模仿《拾遗记》、《十洲记》等怪诞博物之书,收录各种海外珍奇宝物,卷上第八段叙述宰相元载的事迹,提到他从洞庭道士张知和那里得到了一柄龙须拂,也就是用龙之须髯制成的拂尘,以水晶为尘柄,装饰有红玉的环钮,前段的龙须长约三尺,颜色如同烂熟的桑椹般大红大紫——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并非完全的死物,依旧保留有活性,能够作为龙的一部分展现出龙的种种神异:在刮风下雨的晦暗天气或者用水将其打湿,就会发出光芒并奋然立起,宛如是一条活龙因为发怒而毛发尽竖的样子;它有着近似于现代文学中“龙威”的力量,将它放到厅堂,夜晚时蚊虫便不敢入内,用它发出声响,就会让鸡犬牛马等牲畜惊恐逃逸,如果把它垂放到水池深潭的上方,能够召唤来鱼蛇龟贝等水族;作为龙所拥有的水之权能,用它沾上水向空中撒去,就形成了一条三至五尺长而不会断流的微型瀑布;假如在它的边上烹烧燕子的肉,就会散发出云雾般的烟气——体现出了一个广泛流传的认知,龙族嗜吃燕肉,倘若身上沾有燕肉的味道,坐船时甚至会引来龙的袭击。
这柄神奇的龙须拂最终引起了唐代宗的注意,谈话中屡屡提及,元载不得不将它上交。后来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将这段故事移植给了荒淫无度的金海陵王完颜亮,与其他宝物一起赐给了宠爱的妃子刘贵妃,清末钟毓龙的《上古神话演义》则是将龙须拂连同其他关于龙的奇闻异事都写给了舜帝,被这位以孝顺著称的圣王送给了父母。
也可以写作龙髯,龙的胡子。
关于龙须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记载,是《史记·封禅书》中方士公孙卿对汉武帝讲述的「龙去鼎湖」之仙话,上古时代的黄帝通过铸鼎而得以飞升成仙,上天派下一头神龙来接引他,后宫与群臣一共七十多个人跟着一起坐到龙的身上,没有位置的那些小臣就只能抓住龙的须髯,结果龙飞起来后他们跟黄帝的神弓与被拽掉的龙髯一起坠落到了地上,失去成仙的机会而哭嚎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高诱注释《淮南子》时引用的这个故事还加上了一句,他们甚至试图用神弓把黄帝射下来,只不过失败了……
有一种被冠以龙须之名的草本植物——龙须草,又名龙脩、西王母簪、续断,现代的正式学名为灯芯草(Juncus effusus L.),它能够用来编织出轻薄凉爽的凉席,这种龙须席从晋朝开始就是宫廷贡品,到了隋唐的时候还通过被大量使用来体现奢侈的作风,南朝谢灵运的《游名山志》中,将龙须草的起源联系到了龙去鼎湖,认为是从被臣子拽落的龙髯变化而来。
现在常吃的龙须面,据说其得名也确实与龙有关,《燕京岁时记》记载,在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吃的饼都要叫龙鳞饼,而面条都要叫龙须面,闺中妇女要停下针线活免得戳伤龙的眼睛。
从实物的图像来讲,先秦至汉朝的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并未给龙加上须髯,只有著名的四神瓦当中的青龙瓦当在下颚尖端有着类似于山羊胡的结构,到了唐宋及之后,才普遍开始给龙加上围绕脑袋一圈、宛如雄狮般蓬松旺盛的毛发。
对龙须描写最详细也最具有奇幻色彩的文献,当属唐朝苏鹗的《杜阳杂编》,其模仿《拾遗记》、《十洲记》等怪诞博物之书,收录各种海外珍奇宝物,卷上第八段叙述宰相元载的事迹,提到他从洞庭道士张知和那里得到了一柄龙须拂,也就是用龙之须髯制成的拂尘,以水晶为尘柄,装饰有红玉的环钮,前段的龙须长约三尺,颜色如同烂熟的桑椹般大红大紫——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并非完全的死物,依旧保留有活性,能够作为龙的一部分展现出龙的种种神异:在刮风下雨的晦暗天气或者用水将其打湿,就会发出光芒并奋然立起,宛如是一条活龙因为发怒而毛发尽竖的样子;它有着近似于现代文学中“龙威”的力量,将它放到厅堂,夜晚时蚊虫便不敢入内,用它发出声响,就会让鸡犬牛马等牲畜惊恐逃逸,如果把它垂放到水池深潭的上方,能够召唤来鱼蛇龟贝等水族;作为龙所拥有的水之权能,用它沾上水向空中撒去,就形成了一条三至五尺长而不会断流的微型瀑布;假如在它的边上烹烧燕子的肉,就会散发出云雾般的烟气——体现出了一个广泛流传的认知,龙族嗜吃燕肉,倘若身上沾有燕肉的味道,坐船时甚至会引来龙的袭击。
这柄神奇的龙须拂最终引起了唐代宗的注意,谈话中屡屡提及,元载不得不将它上交。后来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将这段故事移植给了荒淫无度的金海陵王完颜亮,与其他宝物一起赐给了宠爱的妃子刘贵妃,清末钟毓龙的《上古神话演义》则是将龙须拂连同其他关于龙的奇闻异事都写给了舜帝,被这位以孝顺著称的圣王送给了父母。
龙牙
在最早将龙骨入药的东汉医书《神农本草经》中,龙的牙齿就已经作为单独列于其后边的一个词条了,和龙角一样会随着龙骨的发掘而产出,能够医治癫痫与哮喘等疾病,也有着杀精的功效。
在最早将龙骨入药的东汉医书《神农本草经》中,龙的牙齿就已经作为单独列于其后边的一个词条了,和龙角一样会随着龙骨的发掘而产出,能够医治癫痫与哮喘等疾病,也有着杀精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