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192年,曹植生于谯县,
202年,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
206年,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
207年,回师邺城,
207年,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
208年,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
208年,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210年,写下《登台赋》,
211年,获封平原侯,20岁,
214年,转封临菑侯,23岁,
214年,留守邺城,
217年,获增邑五千户,共计有一万户封邑,26岁,
218年,乘车疾驰,并擅自打开司马门,27岁,
219年,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28岁,
220年,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29岁,
221年,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30岁,
221年,改封鄄城侯,
222年,被封为鄄城王,31岁,
223年,曹植徙封雍丘王,32岁,
225年,曹丕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34岁,
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35岁,
229年,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38岁,
232年,曹植改封陈王,41岁,
232年,在忧郁中病逝。
曹植“七步成诗”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鄄者,实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