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汉语史稿》读书笔记

礼貌式(类似敬语)
1. 自称不用余,我,用自己的名。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2. 以他所使令的人来代他。
执事


秦汉以后有了:
尊称:左右《汉书》,大人(本义父亲)《世说新语》,丈人。
谦称:下走《汉书》,贱子《汉书》,贫道。(贫道原来是泛用谦称。。。谁都可以自称贫道。。。)


您在宋元文献里不表示尊称,是你们的合音。“教您夫妻尽百年欢偶”《董西厢》
怹也是他们的合音。别的语言也有复数化为单数敬称的。
第六节 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发展


殷墟卜辞中未见其之用作人称代词。其、之先用作指示代词,后发展为人称代词。
之,近指,this
其,特指,the


第二人称若、爾同样可以用作指示代词。
若,近指,this
爾,远指, that 到南北朝开始作定语


上古汉语更常见的是 此,斯,是。此和斯最初可能只是方言不同。论语不用此字,孟子则以此字为常。
S系
谁(主宾,人),孰(非宾,人,非人)
H系

曷,胡,奚(非人,多非宾)
O系
恶(乌),安,焉(处所)



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


什么(唐代)
遮么,可能和什么有语音关系。


怎么:唐代为“争”,宋代用“怎”


和争差不多时代的,还有禅家的作么生。
狭路相逢时作么生?


争和怎,是tsəŋ和tsəŋ的区别。怎么是怎的分音,那么是恁的分音。怎生来自作么生。
第七接 动词的发展
词头:爰,曰(双声),言。 同源。
词尾:思,止(叠韵,同属齿音)


得:
汉代开始得字放在动词后面。但是依然保持了获得的意思。
唐代,得获得了达到行为母的意义,并有了“料得”这样的道装结构,这样得字开始虚化。
1. 遞系句动词词尾
只是见得不完全《朱子语类》
2. 紧缩句动词词尾
感得九龙吐水。
3. 能愿式动词词尾
如何发得出来《朱子语类》
后来文艺作品中,都可以写成的字。这只是写法的不同。


现代汉语:了和着
王力:他们不是词尾,而是形尾了,因为已经不是构词法的问题,而是构形法的问题。


先秦没有完成意义的了。是缭绕的意思。
汉代开始有。广雅:了,訖也。晋代颇多。
官事未易了也。《晋书》
唐代开始虚化,尤其在唐代俗文学中。
但还不算形尾,因为动词有宾语时,它放在宾语后面,而不是动词后面。
朝来洞口围棋了。
但得上马了。
南唐开始,宋代普遍。
如今都教坏了学生。。。。除了颜、曾之外。《朱子语类》
元代以后新规则战胜了旧规则。


着,本作著
本是动词:附着。
南北朝以后开始虚化。即放在谓语后面构成使成式。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唐代开始可以带宾语。
更接飞虫打著人《杜甫·绝句漫兴》
这类着字演变成现代汉语念重音tsau(zhao),但不是形尾。
元代开始成为真正的形尾。
见一顶轿儿,两个人抬着。《京本通俗小说》
(京本通俗小说,原书不知何人所编,有人认为是宋元作品,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伪作古书。卷数、篇数均不详。现存十卷九篇话本小说,是缪荃孙在1915年刊印的。书中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刻画,尤其是心理描写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风俗人情。)
表示静态的着字也从同时代沿用下来。


直到元代,着,了不分。
杨志因等候我了,犯着这罪《宣和遗事》
明代以后两者分工。


过字唐代萌芽,宋代多起来
涉猎看过,所以不及古人也《朱子语类》


起来,下去,元代产生。


五四以后,新兴的动词词尾:化。
工业化,机械化。是由日本译文传到中国的。


个人总结:宋代以来的俗文学的兴起,是中古汉语形成的最大原因。
第八节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


疑似词头:其,有
词尾:如,若,爾
然字从诗经到五四时代。是突然,忽然的来源。
上古:然,这样。亶其然乎。连词然而,副词虽然,都来源于此。
英语中ly和ment本来也都是独立的词。这是语言普遍的。
从战国时代起,然字前面可以用叠音。芒芒然,栩栩然。
最初为拟声,绘景法,不用然。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的字最早是底。最早见于禅家语录。
王力认为大家都认为底是从之演化而来的。之的上古音是tɕĭə,演变为白话文ti。
唐宋时代有了另一形容词词尾地。底用于形容词和定语,地用于联绵词。由于联绵词经常作状语,所以地字成了副词词尾。只是如此悠悠地过《朱子语类》所以祖师特地西来《景德传灯录》(特地沿用至今)
书面语中,底改写作的,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话本是元人改写的。的,出现在元朝以后。
五四以后:名词领格和代词领格译出后加底字,形容词和定语译出后加的字,副词和状语译出后加地字。
弗、勿所修饰的外动词一般不能做宾语 m 母 (上古音物部)
不、勿后面的外动词经常带宾语 p 母 (之部,鱼部,上古通)
《公羊传·桓公十年》何休注:弗者,不之深也。
弗食不知其旨也。


我个人认为相当于in开头的否定前缀。为何不能接宾语,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一时想不起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