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对我这么好,一定是喜欢我」


星标 Take It Eeeeeasy
                                           不错过每一期推送

图 | 网络
晚上好,我是小编长白。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性缘脑”。
先来看看下面几个场景:
场景一:
运动会上,你和队伍里的男生相谈甚欢,
散场后,他风风火火跑去小卖部给你带了瓶水。
他没想到,两人之间轻松的氛围,因为这瓶水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不好推辞,接过了水,内心开始复盘刚才的情节:
他为什么给我买水?不会是对我有好感吧?
我拿了是不是意味着也对他有意思?
脑海里的思维不断发散,一种莫名的“羞耻感”涌上心头,你下意识给你们的关系划定界限:
“不,我才不喜欢他,以后还是别走太近的好。”
于是,下次见面时,你主动避开对方的目光,绕开他的班级走,生怕他对你表示好感。
场景二:
新学期,班主任来了一次座位大洗牌。
一个只知道名字、没说过话的女生成为了你的新同桌。
第一次见面,她笑着跟你打招呼;上课时,她顺手帮你捡起掉落的铅笔。
尽管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你仍不由自主地感到别扭:
她怎么对我这么好?难道是有别的想法吗?不过其实我对她也挺有好感的。
在这样的想法下,你试着更多地了解对方,结果同桌却表示:“我对你没有别的意思呀”。
那一瞬间,你只觉得尴尬又恼火——
“没有意思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图 | 网络
#1
以上两个场景,有没有让你感受到一丝微妙的熟悉感?
其实,在这些特定场景下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被称为“性缘脑”(Sexual Brain)。
“性缘脑”一词出自《比恋爱脑更可怕的是性缘脑:它思维极大地限制了我与外界联结的可能性》这一文章,在心理学方面指一种将“性”视作关键因素的思维模式。
通俗点讲,就是在和异性相处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彼此的关系困在“两性”的思维模式中,
下意识进行判定,一旦发现对方不符合恋爱条件,就会下结论:
这个人我不会喜欢,我要摒弃掉所有可能延伸出来的关系。
性缘脑大致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无法正面对待和异性的关系,只要遇见一个异性,就会下意识审视对方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伴侣;
第二,在相处过程中,会不断猜测对方对自己持有的想法;
第三,受困于“两性”模式中,掐灭了良师益友、同行搭档等关系产生的可能,阻断不同关系的发展。
过分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身上,忽略自己的社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社交心理障碍。

图 | 知乎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性缘脑本质上是一种缺爱的表现。
由于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对“爱”和“两性”的定义模糊,
只好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异性的交往来感受爱、检验爱。
我们需要意识到,“性缘脑”其实是父权制(Patriarchy,指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权力)下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残留至今的父权体系下,个体意识无形中被削弱,男女性的性别意识被强化,从而导致了性缘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导地位。
#2
尽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观念不断进步,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而非性别的桎梏。
但反观21世纪的互联网潮流,我们不难捕捉到影视剧、小说漫画中所宣扬的畸形性缘关系。
青春期的女孩们,在“霸道总裁爱上我、灰姑娘嫁入豪门”的狗血偶像剧中学习恋爱关系,不明所以的“强吻”情节成了她们早期的性启蒙;
青春期的男孩们,沉浸在“武林奇才、三妻四妾、美女成群”的男频小说里,想不产生“是个女的都喜欢我”的错觉应该都挺难。

图 | 小红书
“男频女频”纵然满足了青春期少男少女对于两性关系的探知欲望,但同时也像一发开出的子弹,
看似没有打中任何人,却在数年后正中自己的眉心。
除了环境氛围的影响,还有不得不提的中式性教育。
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里,“性”话题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似乎就会产生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   
父母试图将性话题尘封起来,“男女有别”、“和异性交往不可以太亲密”,
“性缘关系”于是被高高举到头顶,如同一座不容亵渎的神坛。
于我们而言,两性关系依然是一块未被开发的耕地,
为了踏上这块禁地,我们拙劣地从四面八方学习。
#3
频繁强调两性关系带来的后果就是性缘脑的深层原因——性客体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与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
前者指女性的身体、身体部位或性功能脱离了本身,沦为纯粹的工具;
后者指用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会产生“人被视为可供使用的身体”这一错误概念,
具体表现为女性在不自觉间站在男性的角度,对自己加以批判:
“我看起来怎么样”、“我这样会被谁喜欢”。
长此以往,形成了“性缘脑”这一思维模式。

图 | 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几千年来父权制度下形成的“男尊女卑”社会模式,难以在短期内被颠覆,
但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和人性的觉醒,已经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女性在作为个体方面与男性并无差别。
这是人类争取平等自由的结果,更是时代进步的证明。
正如康德所说,“人非工具”,
人象征自由的灵魂、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没有沦为取悦谁、为谁服务的工具而倍感自豪。
#4
或许你会说,我也不想这样的,我也想和异性交朋友!
其实,想要发展除了恋爱以外的多元关系,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
01
首先,试着搁置性别意识,面对异形主动“祛魅”(Disenchatment)。
人要先是人,然后才成为男性和女性。
在交往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人和人、心和心的交流方面,而非一上来就困在“性别”的怪圈里。
脱离性别带来的天生魅力,也许你更容易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图 | 小红书
02
其次,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主动扩大社交范围。
也许i人想大呼:臣妾做不到哇!
但是,别急!
并不是要你一秒切换属性,而是学会在生活里挖掘自己的爱好,从小细节切入,
喜欢画画,那就试着背上画板去到公园,用感官体会四季;
喜欢二次元,那就试着cos自己喜欢的角色,去线下展交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社交圈子不断扩大,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便更容易抛弃刻板印象带来的光环,真正看到除了性别以外、个体本身的优缺点。
03
最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正确看待“性”。
情感让生活更丰富,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
如果过分依赖情感,见到异性就开始在内心“择偶”,不喜欢就pass,
岂不是掉进了“没有爱情就活不了”的井底?

图 | 网络
除此之外,两性也只是多元化关系中的一种,
它本身和朋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没什么区别,
不必视作洪水猛兽,过分警惕。
写在最后
Eason唱过这么一句歌词:
“应该怎么爱,可惜书里从没记载。
终于摸出来,但岁月却不回来。”
爱是让人穷极一生追寻答案却无解的命题,
趁年华美好,岁月可期,试着跳出“性缘脑”的束缚,
勇敢追寻、体验真正的爱,迈向更加盛大灿烂的世界吧!
文|长白
编辑 | 檀姜
排版 | 檀姜
· Take It Eeeeeasy · 
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
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
点击“设为星标”

↓↓↓
加星标,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推送
你可能错过的:
点击看看:到底多少斤才算瘦啊,你也有身材焦虑吗?
点击看看:TIE投稿 | 原生家庭不好,我们的人生就完蛋了吗
点击看看:盘点那些小众却不被人理解的爱好
点击看看:TIE回信 | 做完这个心理测试,才发现我竟是高敏感人群
点击看看:P人发言:太J的人生,不精彩
点击看看:英语快速逆袭法,只要掌握这几个TIPS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