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 Take It Eeeeeasy
不错过每一期推送
图丨微博@水令菌
晚上好,我是小编长风。
“成绩差的学生没交作业就是偷懒,
而成绩好的学生没交作业是有正当理由”
“男生打饭就该给多点,女生就应该给少点”
“重点班就应该是文明班级,普通班就很难是”
……
这些校园「双标」行为,你遇到吗?
明明是做了同样的行为两个人,却往往会受到不同的对待方式。
但作为“被双标的人”,我们只能愤然地在背后骂道:太双标了吧!
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图丨Boocha
关于被双标的经历,我们或许都有无数可吐槽的,
但你扪心自问,真的没有双标过别人吗?
人类,为什么总是爱双标?
↓↓↓
/
壹
/
人,为什么双标?
01光环效应
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面对同样是“不交作业”的行为,老师可能会对两个群体的反应截然不同,甚至夸张点说,有些老师会在内心层面上为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辩护:
“TA一定是因为特殊原因才没写的。”
这其实是一种光环效应(Halo Effect)的表现——
我们会将某个人突出的点,视作为TA个人的整体表现。
举个栗子——
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好看的外形,会不自然地高估这个明星的人品、学识,虽然很有可能翻车——
图丨某吴姓男子
在学校中也是一样——
批改作业时,老师通常会认为写字好看的同学写作业更加认真,而字迹潦草的同学就不那么认真,因为受光环效应影响,老师将“好看的字”弥散至对学生本身的态度,从而做出这样的评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面对“没交作业”的行为,老师会对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宽容。
图丨甄嬛传
02刻板印象
如果说光环效应是因为对个体的以偏概全,
那么刻板印象就是对群体的以偏概全——
“女生的饭量就是比男生小”
“普通班的学生就是不爱学习”
“……”
为了减少认知资源消耗,我们都喜欢对不同的人打上不同标签,形成一种固定化的图式(Schema)——
男生——粗心
女生——饭量小
成绩不够好的同学——学习不认真
……
在同一情况下,在面对两个不同群体时,我们往往会用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解释TA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决定“我应该怎样对待TA们”。
而这些不经意的刻板印象,就导致了我们的“双标”想法or行为。
03标准本身就难以统一
人类学家许烺光在其名著《宗族·种姓·俱乐部》中早就指出——
中国人恪守“情境中心”,相信很多事都要“看情况”而定,这就势必倾向“标准难以绝对统一”。
在学校里,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时候老师在面对成绩中等的同学时,会相较于成绩较差的同学更加严格,因为面对不同的群体,如果一味地采用相同的标准,可能也会适得其反。
从这一角度说,常常被人们诟病的“双标”,也是孔圣人口中的“因材施教”。
图丨神探夏洛克
/
贰
/
你,或许也在双标?
——“双标”行为,远比你想象中多。
仔细想想,讨厌“双标”时我们究竟在讨厌什么?
——讨厌自己是因“双标”而利益受损的那个。
而有没有想过:
其实你也被“双标”优待过,
其实你也可能“双标”别人。
01对你偏爱,就是对你“双标”
我们都会在面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对象时,给予更宽容的标准,甚至是直接明摆着的偏爱——
“我磕的CP不可能塌房”
“我喜欢的电影就是最好看的”
“我家的小猫咪搞破坏也是可爱的”
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偏爱,也是一种“双标”。
图丨PAPI酱
放在友情中,派大星会对海绵宝宝“双标”——
@海绵宝宝
派大星:他真是可怕了,一看到他我就恶心!
那双大牛眼睛、方身体、两颗大门牙,还有那个愚蠢的领带!真是太可怕了!海绵宝宝:呃……派大星:但是这些在你身上就很好看~因为你是海绵宝宝,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你无论是怎么样的,是不是我喜欢的模样,你都很好看。
图丨海绵宝宝
同样的“双标”现场,会在三毛和荷西的爱情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毛
荷西问三毛:你想嫁给怎么样的人。
三毛回答:看得顺眼,千万富翁也嫁。看得不顺眼,亿万富翁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你就是想嫁一个有钱的。
三毛:也有例外的时候。
荷西:那如果是嫁给我呢?
三毛:如果是你的话,我只要吃饭的钱就足够了。
荷西问道:那你吃得多吗?
三毛: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一点。
就像陈铭在《奇葩说》里所说的——
“爱因有差别而厚重”
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喜欢,往往就体现在那份“与众不同”之上,在此时,“双标”反而显得十分特殊,大多数的我们,都会持有这样一份“双标”,在这种情况下,“双标”也成了褒义词,它使得我们的感情变得更有分量。
图丨海绵宝宝
02“我可以,但是你不行”

回想一下,你对待自己和对待朋友的标准,真的相同吗?
例如,你和朋友约好了时间见面,如果自己迟到了,你会有很多理由:出门时被妈妈多唠叨了几句,公交车迟迟不来……
但朋友迟到的话,你可能会倾向于先找TA自身的问题,认为TA没有时间观念。
这正是心理学上的基本归因谬论——人们在评估他人不良行为时,总是倾向于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而非外在情境因素。(Baron & Misovich, 1993; Heider, 1944, 1958; Jones & Nisbett,
1972)
而我们理解自身不良行为的时候,所谓的“外部借口”就会变得格外明显。
简而言之:宽于律己,严以待人。
心理学家也已指出,基本归因谬误普遍地存在于大多数人身上。
所以,当你认为自己没有“双标”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在“双标”了。
/
叁
/
双标这件事,我该怎么看?
回顾导致“双标”的原因,「光环效应」「刻板印象」其实是本能地采取一种更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而「因材施教」本身也有着较高的合理性。
因此,当发现自己因“双标”而利益受损时,可以不用一味否定这一现象,转而思考“双标”背后的真正动因,如果认为对方应用给自己的标准不够合理,可以进一步沟通。
而回到对自己的要求上,马克思曾说:
“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既无私又自私的。”
对自己给予更多“优待”,其实无可厚非——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会以自我为中心,只是并非事事都只考虑自己。
所以,完全摒弃“双标”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人类的情感由爱恨交织而成,我们所偏好的、憎恶的,构成了我们的情感世界,“双标”也随之而生。
写在最后
“双标”难以避免,但并非应该合理化一切“双标”。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至少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有可能“双标”的场景下,尽可能地了解清楚真实情况,避免在「光环效应」「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亏待他人。
不违背道德,不问心有愧,那便已足够。
图丨海蒂与爷爷
· Take It Eeeeeasy ·
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
你来吐吐苦水 我来加糖去冰
↓↓↓
点击“设为星标”
↓↓↓
加星标,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推送。
你可能错过的:
点击看看:测测你的成熟程度:请成为厉害的大人和可爱的小孩
点击看看:其实,你也在被很多人反反复复羡慕着
点击看看:我 为 什 么 会 这 么 喜 欢 TA 啊 !
点击看看:「对不起,我只想学习」:拒绝TA的N个话术
点击看看:“孔乙己文学”火了,我放下了正在刷题的笔
点击看看:TIE投稿丨“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
点击看看:春天总会来的,各种意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