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失去一切,困顿欲死时“顿悟”明军弱点(时政记者读明史41)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41篇,上接这篇用完即被杀,常遇春派系悲惨命运的底层逻辑(时政记者读明史40)
前言:
朱元璋一生中曾称赞过3个人为“奇男子”。
其中两个是自己人。
一是“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的常遇春;
二是将巢湖水寇打造为大明水上力量核心,在鄱阳湖拯救朱元璋的廖永忠;
第三个却是朱元璋中后期的最大对手,《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哥哥--王保保。
更惊奇的是,王保保虽然连续三次败给徐达,失去北方大片领土,可朱元璋仍旧认为他“奇”过常遇春。
事实证明朱元璋果然“识才”,这个屡战屡败的年轻人,终于在失去所有底牌后,实现了痛苦的蜕变。
他败退回到了大草原上,在孤单中找到克制明军的战斗方式。
之后,他用残兵败战胜了如日中天的大明,用酣畅淋漓的胜利将徐达拉下神坛,使其开始转而修筑明长城。
经历这么多失败和最后辉煌的成功后,王保保才30岁出头。
一、
王保保,蒙名为扩廓帖木儿,是元末长江以北最接近统一天下的人。
作为朱元璋中期最大的敌人,按照明史的一贯秉性,对王保保讳莫如深。史料甚至故意将他错说是汉人,朱元璋的《谕中原檄》还称王保保“忘中国祖宗之姓”。
《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写到这里,到了王保保的高光时刻,猫智深结合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蒙古史料,以及以往没被人注意明朝资料,还原这个败不言弃的年轻人。
我国1990年对王保保父亲赛因赤答忽墓的发掘,揭开了他身世的面纱。
王保保家族出自蒙古伯也台部,作为征服者来到河南信阳,定居下来并逐渐汉化,甚至起了汉姓“王”。
但这个家族混得并不咋地,材料中称王保保父亲赛因赤答忽是“喜读书,习吏事”,并没有记载其有官职,所谓习吏事,大概在当地做小吏。
而且在人均早婚的古代,赛因赤答忽竟然30岁才有了长子王保保。王保保小时候身体不好,被送给舅舅察罕帖木儿当了养子。
元朝是一个见过世面的王朝,基督、佛教、伊斯兰等各种文化在此交融,统治者并未觉得儒家文化好有何先进性,因此几乎没怎么进行本土化,甚至连科举都没进行过几次。
(除了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其他10几个皇帝总计只搞过6次科举)
然后就天下大乱,“八旗子弟”赛因赤答忽跟随着姐夫察罕帖木儿搞团练,以蒙古人为骨干,组织私人武装对抗明教。
一个王朝进行到百年,统治阶级必已腐朽,需要新阶层来匡扶,在明朝是文官阶级代替勋贵,在清朝是湘军淮军代替八旗。
元朝也不例外,正规军被宗教分子冲的七零八落,高贵的忽必烈子孙们不堪一击,反倒是察罕帖木儿、李思奇、张良弼等地主私人武装(就跟今天的瓦格纳一样)成为元朝主力。
此过程中,赛因赤答忽成为察罕的头马,攻破明教教主的首都汴梁后被元皇帝封为太尉(熟悉中国文化的朋友都知道此官之重)。
王保保从10几岁就骑马砍人,在一次次战斗中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汉化的蒙古好青年。
当时整个北方的元朝武装都聚集在察罕帖木儿的旗下,当时人视之为曹操。其巅峰那两年,南方的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之间竟然实现了惊人的和平,谁都不敢惹事。
可在平定北方的最后一座叛城潍坊青州时,察罕帖木儿出人意料的翻车,被人刺死。
这一年王保保刚“弱冠”,还不到20岁。
王保保就这样继承了养父权位,成为派系领袖。随后在亲生父亲的帮助下,王保保灭了北方最后的红巾军,平定中原,达到一生最巅峰。

王保保势力极盛时二、
但一个20岁的年轻人,怎么有能力和威望驾驭如此势力?
很快联军中的孛罗帖木儿、李思奇等武装就各玩各的,甚至为了抢地盘与王保保互相攻伐,没人再在乎南方。
不久连王保保的亲爹病死了,他要独自面对纷乱局面。
此时元朝政坛上,元顺帝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斗的你死我活,完全没有政治经验的王保保被忽悠的参与进来。
太子觉得皇帝疏于政事,每天跟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女玩“十六天魔舞”,国家丢了一半,干脆让位吧。
可政治上哪有父子?皇帝怎么可能让位,何况元顺帝又不是只有一个儿子。
元顺帝引老牌贵族孛罗帖木儿进京“勤王”,太子逃到王保保的地盘太原,又拉着王保保玩“清君侧”。
王保保被一顿忽悠,成为太子的支持者,击败孛罗帖木儿,送太子回了京。
太子随后想要跟李世民一样,将他爹圈养起来,自己登基,这遭到王保保阻止。
没有史料记载王保保怎么想的,也许是汉化后被儒家那套忠君理论忽悠瘸了,也许是不想继续内战,也许是想走中间路线。
但玩政治怎么可能不站队?而且这可是乱世!
太子不可能就此止步,转而以王保保为死敌。虽然手上没兵,但太子半辈子都浸润在元朝的宫廷斗争中,知道怎么用政治玩人。
太子给王保保最得力的两个手下貊高、关保升官,成功挑动他们自立。
北方自此彻底乱成一锅粥,王保保、貊高、关保、李思奇、张良弼,还有孛罗帖木儿的原手下们纷纷登台,彼此间杀的难解难分。

北方诸势力组成反王保保同盟(扩廓帖木儿是王保保的蒙名)
局势就像在养蛊,最终幸存的将是最毒最狠的那个。
南方也一样,诸雄看北方没威胁了,也像蛊中毒物一样彼此吞噬。
经过惨烈的厮杀,继承了养父雄厚实力的王保保杀掉了貊高、关保,压制了其他军阀,马上就要成功在望。
但南方的蛊王却先一步产生,最狠的朱元璋来了。四分五裂的元朝,怎能抵挡明朝的淮南劲卒?
旬月间,明军就入了北京,皇帝和太子出居庸关逃到了草原。
王保保也连失山东、河南,并在太原城下与徐达的决战中被击败,没了大本营山西和陪自己父子两代征战的8万铁骑。
王保保从巅峰跌落,失去了一切,带着残部流落到宁夏中卫一带的草原。
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他还不到30岁。这个年轻人会不会废掉?
三、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诗句即为王维描写的宁夏风光。

宁夏风光
美则美矣,问题是当地没啥人。
元朝和平时的宁夏府(覆盖了银川平原)不过就三四万户居民,可王保保手下仅战兵就10万人,如何养得起?
更何况这里风俗跟中原大异,“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王保保手下大多是中原人,如何能适应?
这么持续下去,这些人要不投奔明朝,要不饿死。
因此,王保保不要命也要南下。
可朱元璋集团对此情况却没有估计。这是个极封闭的集团,他们的核心是安徽农民,放下锄头不过十年,要求他们有大东亚视野实属强人所难。
他们的眼光不会超越宋朝人,自以为把蒙古人赶出中原,甚至占了原属于西夏的甘肃,就已经大功告成了。
1370年后半段,刚刚打完《时政记者读明史》上章所述的西北会战,朱元璋就让徐达带着主力撤回,准备给老兄弟们开庆功宴封爵位了。
不久后,“急功贪财之徒,又不识大义”的冯胜竟然也从西北自发班师回南京。
十二月,听闻此消息后已经快吃不上饭的王保保军倾巢而来,兵围西北重镇兰州。

我国的传统骑兵四、
兰州是西北军事重镇,为西汉霍去病所建设,以出征匈奴的军事据点。
该城地势险要,毗邻黄河,又三面临山,易守难攻,因此古称金城,取“固若金汤”之意。兰州守将是随朱元璋一起度长江的老兄弟张温。

今日兰州,黄河穿城而过
被围困后,张温并不慌,一来觉得王保保是手下败将,没什么大不了的;二来是朱元璋也在甘肃留着后手,周边的巩昌驻扎的大明的王牌军队--鹰扬卫。
鹰扬卫这只部队可不一般,是朱元璋最精锐的禁卫军内八卫之一。该卫资历极深,老班底在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前就有了,后来打了很多血战,鄱阳湖、苏州、山东、汴梁、洛陜、潼关,都是这支部队战斗过的地方。
鹰扬卫指挥使于光也颇有儒将风范,会弹琴,会医学,外表如翩然贵公子。
到打仗时,于光就变了个人,“鹰扬虎视,所向不敢当,逢者莫不改容。”
收到求援后于光就往兰州赶。他行至兰州马兰滩,遇王保保,全军覆没,于光被生擒。
(有些读者建议猫智深将战争写详细点,可这种明军吃瘪的仗,史料上记载很简略,猫智深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这种精锐的禁卫部队,地位就类似于如今的38军,十几年来战功赫赫,就这么一战被打没了,连主帅都被抓。
王保保为了打击兰州守军士气,将于光捆绑至兰州城下,让城内人知晓救兵被灭的消息。
于光对城内喊,“我被抓了不要紧,徐达大将军肯定回来了。”随后他被砍掉头颅和双手,以让城中胆寒。
此时于光嘴里的徐达大将军还在南京。
五、
朱元璋在南京正志得意满,以为一统中原后即可安享天下。
兰州噩耗传到,朱元璋大惊,庆功宴也都顾不上搞,急忙又让徐达领军再回西北。
今天从南京到兰州开车走高速也要1700公里,古代要走几个月。徐达回来南京还没几天,只得再凑齐兵马,返回西北。
幸好兰州是座坚城,朱元璋势力在跟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对垒中也掌握了火炮守城技术,王保保指挥部队日夜攻城都拿不下。
这可愁坏了王保保,军中都快断粮了,草原是不能回,只得留少量兵力将兰州围住,继续深入。
不是每个城都那么难攻,一个月后,王保保攻克重镇甘肃定西,并以之为据点,四处掳掠粮草。此区域内明军只有胡大海养子胡德济带的浙江兵苦苦抵抗。
徐达军终于在兰州被围困3个多月后姗姗来迟。
三月二十九日,王保保退屯定西沈儿峪,徐达进军薄之,隔深沟而筑垒。双方天天对阵厮杀,甚至一日数战。连战数日,难分胜负。

沈儿峪所在的定西地貌
为打破僵局,王保保派精兵一千余名,‚从小路绕至徐达阵后,突袭徐达后营。
此处驻防的是胡德济,此前他带着浙江兵与王保保厮杀已经三个月,被调到后营修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瞬时崩溃。
徐达闻讯后,亲自率护卫及时赶到,杀退了来犯之敌。事后,徐达将这只浙江部队从指挥到千户、百户全部斩杀。胡德济本人被押回南京。
虽有小胜,但王保保已经在西北晃荡了半年了,粮饷匮乏,兵士疲惫。徐达更是派出部队日夜惊扰。
连日下来,元军士气低落。徐达派了几十个士卒夜晚去劫营,竟成功了!
剧情就和太原之战一样样的,上次也是被夜袭,这次又这样。王保保又一次家底败光。
王保保带着几个随从侥幸脱逃,到了黄河岸边,看着波涛滚滚,王保保心一横,抱着根木头就跳下去。
上天给这个倒霉蛋儿留了一条命,王保保没被淹死,逃回了宁夏。

甘肃境内黄河,王保保度黄河而逃(转自每日甘肃网)
明军此战俘获士卒84000多人,马15000多匹,活捉元朝两个王爷,以及跟随王保保父子多年的宿将阎思孝、韩扎儿、虎林赤等人。
这8万多人是明朝一直以来头号劲敌,其中2000多名军官很快被杀掉,小兵被留下性命,准备攻四川消耗掉。
但事后几年明朝并按计划没攻击四川。西北道路崎岖,明军也缺粮,朱元璋又向来不吝杀降军,日后这些降兵肯定不只军官被杀。
王保保如丧家野犬般回到宁夏。
这是他第三次对阵徐达,在太原他丢失了8万精锐,在庆阳会战他丧失所有盟友,这一次他连家底都丢光。
就算是当代的运动员,连续三次败给同一个对手也会有心理阴影,甚至会直接退役。
何况是被打到几乎丢失一切的王保保,而这一年他才30岁,却被从一统北方的巅峰拉到谷底,成为了朱元璋的“运输大队长”。
可能很快,他的头颅就会因丰厚赏金摆在朱元璋的写字台上。

同样失魂落魄的还有元顺帝的太子,此时的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
元顺帝逃到草原上后,天天被朱元璋派军追杀,很快就死掉。爱猷识理答腊终于得到皇位,但却没有了江山。
爱猷识理答腊除了少数兵马外,只剩下政权的合法性,因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而受到牧民认可。
他和支持者们的开销都需要牧民供给,而且支持者们都是中原人,为了维持团队凝聚力和存在的合法性,元昭宗只能打起“恢复中原”招牌。
为此,元昭宗取年号为“宣光”,以杜甫《北征》诗中“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之意,希望成为周宣王、汉光武帝那样中兴国家的君主。
顺便一说,元昭宗的儒家文化底蕴很高,一首他写的《新月》流传至今,被认为有储君气象:
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

“恭笃”二字据考证为元昭宗所写
1370年,在王保保兰州大败同时,朱元璋让侄子李文忠出塞抓元皇帝。
元昭宗手下过惯好日子的“八旗子弟”太不能打,连预警都做不到,他率十余骑落荒而逃,甚至老婆孩子都被李文忠擒获。
从内蒙古逃到外蒙古的元昭宗痛定思痛,深感周边没有人会打仗,于是想到了王保保。
两个身在歧途的人虽有旧怨,在几乎失去所有后又重新走到一起,王保保被任命为元朝最高官职中书右丞相,来到和林为元昭宗组建新军。

哈拉和林风光
(和林在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离乌兰巴托300多公里的燕然山脚下,“燕然未勒归无计”所指的地方)
但朱元璋明显不会留给这个年轻人太多时间。
七、
兰州会战大捷后,朱元璋大喜,在年底大赏群臣。
他封了六公二十八侯,让他们站在明朝权利和财富顶峰。
六公是:李善长、徐达、常茂(病死的常遇春之子)、李文忠(朱元璋侄子)、冯胜、邓愈
二十八侯我就不一一罗列了。
封公侯这里也大有门道。
最早跟随朱元璋的24个手下(淮西24将),占了这六公二十八侯中的15位。这意味着,在最初跟随朱元璋,只要中途不死,都能封侯。(不一定是这次封侯)
六位公爵当中,全部是朱元璋在攻下金陵之前的濠州红巾军旧部。
在侯爵中,朱元璋也保证自己的嫡系能占压倒性地位,28侯中前14位都在渡江前加入红巾军,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
其他派系则被打压,比如立下汗马功劳理应封公的巢湖派首领廖永忠,不仅未能封公爵,甚至才排到侯爵中的16位。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廖永忠私自帮自己杀掉小明王韩林儿,好一个借刀杀人+过河拆桥。
六公二十八侯中,除了李善长一人,其他都是武将,妥妥的只重视军功。(刘伯温和汪广洋两个文官在随后封爵,不是这批的)
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出自安徽的凤阳周边几个县。这又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两个县的人才就足够治理中国呢?非常有趣,回头猫智深再解读吧。
更有趣的事,这些公侯的爵位能传2代的,只有徐达一人。即使亲近如李文忠,也在儿子李景隆那代被朱棣搞废掉。
更更有趣的事,朱元璋父子为什么要这么干,以及如何不引起叛乱而干掉所有权贵的?之后猫智深再详解其中的阳谋。
八、
之后的两年,明军的步伐不可阻挡,连盘踞四川多年的明夏政权都被连根拔起。
听着传来的一个个消息,王保保在哈尔和林忧心忡忡,他知道最后的决战迟早会来。
他整日在东北地区和外蒙古的蒙古部落间奔波四处奔波,打着元昭宗黄金家族的招牌,联络各个部族长老。
他还招揽从中原逃过来的各族人,将其编以行伍,练以军法,尽力打造出一支能战之师。
但王保保不认为自己能战胜明军。他被打败过许多次,更知道大明的恐怖。
王保保的精神极度痛苦。在每个深夜,王保保都会想起自己的惨败,想起被俘虏后杀死的部下。
他想起被俘获妹妹,如今被强迫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
他有生之年能再见到妹妹么?
明军是如此强大,有火器等先进武器,明军重点守护的城池,蒙古人以十倍兵力也根本打不下来。
甚至连蒙古人引以为傲的精锐骑兵都不是对手。
王保保不愿放弃,虽然朱元璋曾至少7次写信给他。熟知汉文化的王保保知道,只要他投降,无论被给的爵位多高,只会和唐朝被俘获的突厥王一样,沦为在节日给皇帝跳胡旋舞的玩物。

土耳其舞蹈旋转舞
王保保苦苦思索克敌制胜的办法。
他跟众将商量,但每个人都摇摇头,这帮从中原败退的汉化蒙古权贵早丧失了信心。
怎么办?总不能明军一来就再一次逃跑,把牲畜和女人留给他们吧?
“你难道忘记你是蒙古人了么?”得知王保保的烦恼,一个老年牧民问他。
王保保勃然大怒,他知道许多蒙古人都在私下质疑,他这个败军之将被汉化成了傻子,只会引来灾祸。
“何出此言?”一次次失败让王保保学会了克制自己。
“你为什么总喜欢像汉人一样喜欢硬碰硬,为什么不用我们蒙古人千百年来一直用的作战方式呢?”老人问道。
王保保愣住了,在原地呆了好久,丝毫没理会随从的询问。
此时风吹草低,牛羊低鸣,天似穹庐。

更多内容,且待下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纪事录笺证》李新峰《朱元璋大传》陈梧桐《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李林楠《于君墓志铭》宋濂《明代蒙古史论集》和田清《扩廓帖木儿的族源、本名与汉姓》党宝海《元末察罕帖木儿“义兵”研究》田腾飞《从《北巡私记》和《鸿猷录》看“元室北迁”的历史书写》王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