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再多失败何妨,一生只需最后一胜(时政记者读明史42)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42篇,上接这篇王保保:失去一切,困顿欲死时“顿悟”明军弱点(时政记者读明史41)
前言:
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成长,都在动心忍性的逆境之中。
伟人亲口说自己得过三次大处分,连党籍都被开除,几年间“一个鬼也不上门。”
“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突如其来的巨大伤痛往往会毁掉一个人,但如果能挺住,必有所得。
北方年轻的军阀王保保,在统一北方的历史关头,却被朱元璋截胡。王保保在明军北伐中,连续三次被徐达击败,丧失父子两代人攒下的20万铁骑,丢掉了所有领地。
他几次险些丧命,甚至在兰州会战后,凭借浮木渡黄河才得以逃生。
这一年王保保才30岁,曾经的北方的最强军阀已经失去了所有底牌。
他被同样沦落草原的元昭宗收留,并被任命为元廷中军政排第一的中书右丞。(元政府的丞相军政一手抓,权利极大。所以朱元璋才废除相位。)
但朱元璋不会留给这个年轻人太多时间,很快王保保就不得不用残兵败将抵抗大明15w百战精兵。
一、
洪武四年的朱元璋,马上就要步入“千古一帝”的行列。
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北伐统一,不仅恢复了北宋故土,收复了汉人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甚至连西夏故土都占了。
如果再进一步封狼居胥,彻底灭掉北元王庭,他将跟汉武唐宗并列!
他也整日念叨自己的三大遗憾:
“今天下一家,尚有三事未了。其一,历代传国玉玺在胡,未获;其二,统兵王保保未擒;其三,前元太子不闻音问。”
北元在蒙古故地的力量如此薄弱,军民加一起不过10万,岂可挡新兴大明的雷霆一击。
(即使经过10几年的发展,北元政府捕鱼海之战被蓝玉几乎一锅端时,也不过有军士男女77000口,另外还有哈剌章部下15000户)
胜利并没有让朱元璋冲昏头脑,在他的谨慎调度下,大明这台战争机器启动起来,为接下来的大战做着精心准备。
壬辰,命工部制皮鞵给征北军士凡14万8千余人。
壬戌,命造骑兵文绮战衣5万领,步兵战衣30万领,先制成式,颁布郡县,均造之。
壬申,赐北征将士衣袄、靴帽,仍给月粮赡其家。
给北平、山西、陕西诸卫戍卒战袄16万有奇。
壬戌,命工部运文绮及绵战袄诣大同,以俟给赐大将军徐达征北军士。
......
海量战备物资涌往边境。
政治攻势也在进行,洪武四年,北元辽东守将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籍其兵马钱粮之数降明”,北元一向稳固的东北后方基地开始动摇,人心惶惶。

忽必烈大概没料到子孙竟然会被“顺”
朱元璋甚至给元昭宗爱猷识里达腊写劝降信,称您爹已经被我封为“元顺帝”了,“顺”是因为他顺从的让出北京城,你要成为你父亲一样顶天立地的“顺”男子哦!
你如果不和你爹一样“顺”,我就帮你“顺”!
很快,大明在战火中磨砺出的最精锐10万大军就将迈着不可阻挡的步伐,踏上草原,把
贺兰山踏缺。
二、
洪武三年,王保保失心落魄的来到草原上。
他的家底都已丢光,被俘的部下即使投降了明朝,也已成鬼。
(朱元璋曾下旨给徐达,特意交代,“阵败来降的王保保头目,都休留他一个,也杀了。”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真以为朱元璋题在安徽马鞍山庙里的诗是开玩笑?)
王保保从北逃军士和难民中勉强选出部队,但惊弓之鸟,新败之众,如何阻挡大明铁蹄?
这时最需要领导者站出来,给众人一个可以信服的答案。
但是这个答案如此之难。明朝赖以发家的淮西劲卒太强了,“虽燕、赵精骑不及也。”大明步兵装备长枪,尤擅以步制骑,专克北元。史料中多次记载,明步兵跟数量相当骑兵对冲竟能冲垮骑兵。
比如在徐州城下,傅友德带2000名长枪兵,竟对人数占优北元骑兵“奋起冲其前锋”,战而胜不奇怪,竟还生擒了元军主帅。
又比如在洪武十三年的迁民镇之战中,步兵为主的明军在主将战死情况下,竟然死战不退,而且还能自发分兵截了北元部队后路,前后夹击,大胜北元军,生擒平章(可理解为省长)完者不花。

明朝长枪兵
明初的士卒,各个都悍不畏死,穿着重甲,举着长枪,扛着盾牌,一往无前。
他们背后是强大的明朝,挟新成立王朝之锐意士气,有用之不竭的海量资源。
王保保本人3次被徐达率领以步兵为主的明军摧毁,被打出了心理阴影。
手下残存众将,闻明军无不胆寒。
而元昭宗身边荣华富贵中长大的“八旗子弟”,更是只知逃跑,无一用处。
王保保在和林忧心忡忡,他知道最后的决战迟早会来。
他忍受着精神上的极度痛苦,每个白天,要不在训练士卒,要不就是联络各个部族长老。
到了深夜,他强逼着自己一次次扒开心里的伤口,反复回忆着失败的细节,从中找出明军破绽。
每天他都在天人交战,这一年几乎就是炼狱。
他最终从深渊走出。

他的用兵风格和以往截然不同。
他曾经刚烈如火,大开大阖,豪气透阵,动辄与对手展开战线几十里的决战。
经过蛰伏之后,他尝试将草原战术跟汉家兵法的令行禁止结合,狡诈如狐,坚忍如狼,。
也许他能给出战胜大明精兵的答案。
三、
洪武四年七月,大明平定川渝,收获降卒物资无数,朱元璋威望如日中天。
十二月,朱元璋召集即将北伐的三位主将徐达、李文忠、冯胜进京,赐越南弓,令诸将“西北望射天狼”,平灭四夷。
诸将意气昂扬,丝毫不以王保保为意。
徐达曰:“请发兵坑王保保竖子耳!”
朱元璋问:“度兵几何?”
达曰:“十万足矣。”
朱元璋曰:“吾给尔十五万骑,必灭此子”
洪武五年二月,大明兴兵十五万,会猎位于漠北的北元都城---和林。
在明军眼里,最大的障碍是茫茫草原和瀚海,但朱元璋的情报工作很扎实,侦知元朝时从岭北行省通往中原有三条驿道,分别是纳怜道、帖里干道和木怜道。
明军同样兵分三路,进军路线分别沿此三条驿道,意图于和林汇合。

中路为徐达,东路为李文忠,西路为冯胜
徐达为中路,兵5万,出山西,副帅为朱元璋的好兄弟凤阳人汤和,还有继承了常遇春衣钵的蓝玉。
李文忠为东路,兵5万,出北京,副帅为朱元璋的心腹、“好奇略能以少击众”的凤阳人顾时,还有曾作为独立势力在元末战争最激烈的安徽寿县鏖战多年的曹良臣。
冯胜为西路,兵5万,出甘肃,副帅为“与朕(朱元璋)同里,兵兴以来,首从征伐”的陈德,还有武力之强尤在常遇春之上的傅友德。
从人员配置分析,三路都为朱元璋最信任的国公带领,副帅中必设一个凤阳心腹,另一个副帅则为实力彪悍的战将。
另外,从兵力分布上,可以看出对北元的蔑视。
三路各5万,不分主次。即使王保保你集中力量奔我一路来,我哪一路都能灭了你。
(明朝就爱干这种事,200多年后的萨尔浒之战也这么玩,搞了个兵分四路)
四、
明军出塞后,北元第一时间侦知消息。
看着对方星光璀璨的全明星阵容和庞大军阵,北元众将各个倒吸冷气:
而且以前明军打来,还有的跑,现在来三路,那是打算包圆啊。
30岁出头的王保保是元廷中官职最高者,成为作战总指挥。他明白这辈子实力最悬殊的一战要来了。
此前他虽然三次败于徐达,但每次对垒前双方实力差距并不大,甚至有时王保保还略胜。
但此次面对明军,王保保手下军民加一起也就10万,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要交给元昭宗用来保卫文武官员。
此战若胜,北元还可延续;如果失败,朱元璋就成为千古一帝,连元昭宗带王保保就准备去南京苦练胡旋舞,以在宴会上助兴吧。
沦落到草原上这一年多,王保保每天都在准备应对明朝的远征军。他太了解明军的厉害了,无数种战术预演每天都在他脑海中上演,整个人都快魔怔。
他重新学习了蒙古人的传统作战方式。他觉得自己还有机会,即使手头只有这点残兵。

赤峰克什克腾的景色(MC蔡帅供图)
明军分三路而来。
对于这三路,结合主将性格,王保保分别采取“诱”、“遛”和“骗”三字诀。
对于谨慎的徐达,王保保采取的是“诱”。
对于跟随常遇春很多年,学得其精髓的李文忠,王保保采取的是“遛”。
而对于冯胜,则用的“骗”。
你分三路,但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三路北伐以中路为主,此路一败,其他两路必然军心大乱。
因此,王保保首先选择自己的梦魇、实力最强的徐达作为打击对象。
五、
世人公认,明初最强的两大名将为徐达和常遇春。
徐达稳重,常遇春奔放;徐达“持重有谋,功高不伐”,常遇春“摧锋陷阵,所向必克”。
两人风格分别像卫青和霍去病,一个用兵谨慎整简,无懈可击;另一个锐不可当,率万人即可横行天下。
常遇春早死,其嫡系大部由小舅子蓝玉继承。
徐达、蓝玉同在中路军中。此军几乎代表了明朝200余年的最强战力。
如何能战胜如此强军?
王保保跟徐达交手多次,清楚知道其手下的核心班底淮西劲卒,凭自己手上这训练一年多的残兵,不可能打赢。
知道哪里没机会,才能集中力量到有机会的地方。
明朝的步兵我打不动,就只能打骑兵了。即诱惑骑兵猛追,跟步兵脱节,再一举歼灭。没有了骑兵的配合,在茫茫的大草原,步兵能追上谁?
说着简单,操作起来极难。
首先,明军的骑兵很强,甚至在太原会战中仅凭骑兵就打败了王保保;其次,中原军队步骑协同,骑兵轻易不会离步兵太远。

明朝骑兵
更何况,徐达一向用兵持重,怎可能浪战。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临行前还特意交代,此路要行军“迟重,致其来,击之必可破也”。即行军慢一点再慢一点,让元军来的更多一点,给其他路创造机会。
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但王保保知道,徐达一直以来有个心魇。
在大明第一次北伐时,很快打到了北京通州,为了防备预想而来的决战失利,徐达竟然先挖了三天壕沟,给了元顺宗时间逃之夭夭。
要不是徐达太谨慎,早把元庭一锅端了,哪里用后面再费这功夫。估计事后他也被常遇春、蓝玉等人埋怨不知道多少次。
知道了上述信息,假如让你来引诱徐达,你会如何?
打败仗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败?
一般人会是这样计划的,一路多败几次,一路输到和林,然后就是和林格勒保卫战啦啊哈哈哈哈。
真实历史上,王保保只打了两仗。
第一战是二月多,在漠南之野马川,即今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黄旗海北边。这里有个黄旗海,水草丰美,历来是牧民的放牧地和狩猎地。这里出战的只是“游骑”。
之间一个多月无战事。
到三月二十日,蓝玉已经进达漠北腹地土剌河畔,此处离和林只有二三百里。此战王保保亲自出马,又败。

今日草原(MC蔡帅供图)
此战大概是王保保输的有点惨,让蓝玉甚至徐达以为元廷彻底完了。
徐达不再掖着了,全军出击!
根据《蒙古黄金史纲》记载,当时天降大雪。
为了防止士兵行军冻伤,徐达甚至还多次在军中发起酒来,也不怕士卒因此醉倒。
蓝玉一马当先,率骑兵杀将前去,誓要擒获要跑路的北元皇帝。
猫智深根据之后北元与东路军李文忠的战斗推测,王保保此时已经放弃了圣地和林。
这让蓝玉更加焦躁,率骑兵彻底与步兵脱节。
在杭爱山麓,蓝玉终于遇到了在此守候的王保保。
明军的骑兵也不好对付,尤其此次前锋主将还是蓝玉。
六、
此战细节各种史书中完全没有记载,反倒是朱元璋于兵败两年之后给李文忠的一封诏书之中透露线索,他说:“王保保若见我马军,好歹退一退,佯走一走,等我军离了步军时,他却来战,再说王家这小的只是用‘拐子马’熟,更别说还有伏马。”
从朱元璋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王保保曾在和林之战中使用过的诱敌战术存在很强的戒心,提醒前线将领要保持警惕,以免重蹈覆辙。
诏书中特意提到的“拐子马”,原是金国类似铁浮屠的一种重骑兵部队,《宋史·岳飞传》称“皆重铠, 贯以韦索, 三人为联, 号‘拐子马’”,这里可理解为蒙古人的重骑兵。
根据上述信息和实际情况,猫智深推断王保保在此战中完全回归到蒙古人从成吉思汗时代一直擅长的传统战场方略。
他先用“曼古歹”战术,即网友们戏称的“放风筝”。他用轻骑兵猛扑向敌人,随后突然掉头逃跑,跑路时还不停回身射箭,挑逗对方像被激怒的猛兽一样猛追。
但这不足以歼灭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明骑兵,擒获元皇帝的泼天大功就在眼前,怎能放弃!
这时,王保保终于用上最后的撒手锏、蒙古人在决胜负时刻才会用的“凿穿战术”。即找准敌方阵型脱节处,用全军装备最精良的重骑兵直接击穿。
王保保对提前在预设伏击圈等待已久的北元骑兵最后精华,也即朱元璋所说的“拐子马”下达命令:
着甲胄!
上马!
全军出击!
这几年来蒙古人接连失败,装备尽丧。这些骑兵所穿铠甲很可能是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时代留下来的压箱底物件。

蒙古重骑
这些人是曾经浩大的元朝最后精华!
蒙古人曾经几乎要征服全世界,如今经历了如此多的失败,又蜷缩到草原一隅。即使他们占领中原百年,但多年仇恨,又有多少蒙古人能活着逃回草原。
自徐达踏上草原开始,他们恪守王保保的约束,一直在忍耐,眼看着一片片草场被焚烧,眼看着自家所在的部族被毁掉。
明骑兵终于来到和林,终于进入了包围圈!
拐子马出击了!
他们穿着祖先遗留下的甲胄,背后的旗帜迎着疾风烈烈作响。
他们的矛尖指向前方,地面随着战马奔驰而轰隆起来。
他们的目标,只有前方。
前方或者是胜利;
或者是长身天所在的彼岸,跟死于中原沟壑的亲友相聚。
......
黯黯草原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此役,明军“骤与之战,不利,死者万余人。”(《明实录》)
七、
幸而徐达是当世名将,所率又为精锐淮西劲卒。徐达紧急修筑营垒,“固垒而收之”,不至于全军覆灭。
但没有骑兵的中路军已经丧失了进攻能力,徐达甚至不敢等着跟其东、西路军汇合,仓皇南返。
王保保当然不可能就这么放走徐达,他像草原上的狼一样,一路追击,杀死体力不支的士兵。
徐达不敢原路返回,只得沿汪吉河(今翁金河)沿岸南行,带着残兵越过大戈壁,返回大同。
为了掩护主力撤退,在蒙古大戈壁北边,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在断头山设伏,平阳左卫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另一种说法是此战发生时间在三路军俱败后)
一个卫的指挥相当于现在的师长,章存道是明朝浙东派大佬章溢的儿子,他带着这个师的温州兵(平阳为温州的一个县)转战了半个中国。连师长都战死,这个师大概也全军覆没了罢。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还是有幸存的明军还是被徐达带回中原,但一代名将竟在岭北惨败,明人对此战忌讳如深,连战损都众说不一。王世贞的《弇州史料》称“死者万余人”,而《明史徐达传》中称,“达战不利,死者数万人”。
八、
王保保对于徐达用“诱”,对李文忠的东路军则用“遛”。
按照朱元璋的原定战略,徐达军的战略方针是吸引北元主力,让李文忠来个“黑虎掏心”。
其前半部分算是实现了,王保保被吸引去打徐达,李文忠也一路向和林杀将来。
形势一片大好。
李文忠进军极为顺利。在漠南,北元军队一再主动退让,夜弃营遁去,李文忠获其牛马辎重无算。

李文忠画像
一直杀到今日蒙古国克鲁伦河的位置,还是未遇到对手。李文忠等不及了,学起了霍去病,把辎重留下,自己率骑兵快速突进。
很快他就杀到最终目标和林边上的阿鲁浑河畔,在这里他终于遇到有实力的北元军,即由将领蛮子、哈剌章带领的部队。
此战颇为凶险,李文忠的马都被射死,只得持短兵步战。幸好他武艺高强,策马横槊,身先士卒,麾众更进。于是士卒鼓勇,皆殊死战,终于击退了北元军。
朱元璋的“黑虎掏心”战略算是完成,和林只有一步之遥。
可问题是,蒙古人长着腿,会跑啊。
元昭宗可不像崇祯,被“身在大明、心在大顺”的大臣和太监玩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元昭宗跑啦!
李文忠肺都气炸了,他还不知道徐达中路军已经战败,自顾自往草原深处追去。
元昭宗在前面“遛”。李文忠头铁的在后面追。两个人一个“遛”一个“追”,竟然横穿了今日的蒙古国区域,追到新疆北边的阿尔泰山麓了。
在这里,终于遇到了等待许久的王保保。

李文忠太猛,把蒙古高原都打穿了
诡异的是,《明实录》称双方见面后并没有打仗。理由是,李文忠有朱元璋家族的基因,人特别聪明,他命令军士杀牛做饭,然后还将所获的马畜纵于草场,目的是“示以闲暇”。
反正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个啥逻辑,也许有大聪明能给解释下。
然后《明实录》说李文忠放了三天牧,王保保就率军逃跑了。之后李文忠也跑了,路上明军口渴,李文忠向上天祷告,然后“泉水涌出”。
这情节快媲美《出埃及记》了,如果真这样,李文忠不创个宗教可惜了。
但此次出塞,东路军中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左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神策卫指挥使张耀俱战没。
《明实录》中根本不说他们哪里战死的,一些人推测是死于和林旁边那战。但猫智深更相信他们死在王保保军前。请读者自己判断吧。

另外,这战损是什么概念?
徐达的中路军那边只死了一个指挥使,这边死了三个同级别的。
而且还死了副帅。
徐达那个平阳卫只是地方野战军。而骁骑左卫、振武卫和神策卫都是禁卫军,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
振武卫死的那个常荣是常遇春的族弟,周显、张耀也是在朱元璋渡长江前后就跟随,跟他们同等资历的,之后在洪武朝大多会封侯。
曹良臣更可惜,其他两路军中跟他地位并列的是蓝玉和傅友德。这两位日后可不是侯爵了,而是封为凉国公和颍国公。
曹良臣长期作为独立势力活跃在元军和明教战斗最激烈的安徽寿县,这地方能生存下来可不一般。他很晚才投奔朱元璋,竟然能封侯,其战力可想而知。
自此,明朝的两路大军都让王保保摆平。
九、
三路大军中,只剩下冯胜的西路军。
王保保把所有兵力都调集去对付中路军和东路军,实在无暇再对付冯胜。
但也不能置之不理,猫智深推测王保保对冯胜使用了“骗”字诀。
根据参与了西征的中层武官俞本写的《纪事录笺证》,在西征途中,冯胜一直在“惧回鹘之兵”插手,抄了他的后路。
专家考证,所谓“回鹘”即东察合台汉国。该国由成吉思汗的儿子察哈台建立,面积曾达300多万平方公里,地盘在中亚、阿富汗以及我国新疆部分地区。

图正中为察合台汗国
该国虽然也为蒙古人建立,但冯胜不知道是,这个国家跟北元很不对付,根本不可能来掺和。
在当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元帝国王位时,察合台汉国和大多数蒙古人一样支持阿里不哥。
忽必烈最终因为汉军世候的异军突起而取得胜利,但察合台汉国不仅不拥护北元,反而恨不得亲自弄死北元,并时有战争。
而且冯胜西征时察哈台汉国已经分裂,毗邻明朝的东察合台汉国正被枭雄瘸子帖木儿打的满地找牙,哪里有功夫管北元那摊子事。
究竟是谁给冯胜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此时西北空虚,冯胜以傅友德为先锋,一路势如破竹。西路军先轻取甘肃武威,至永昌又胜元军,反正就是一路胜利,总共七战七捷。
但其俘获却寥寥,笔者所查到的官方记载只有27个北元官员,另外收降了八百三十户百姓。可缴获的物资还可以,有马驼牛羊十余万。
很快西路军就全取河套地区,进军到蒙古西部的亦集乃(今内蒙古额济纳旗)
但西路军在未受损失的情况下却就自此撤退了。史学家有两种看法,其一是冯胜得知徐达战败,惧而退回。另一即“惧回鹘之兵”。
不仅如此,冯胜还放弃了所占领的所有城池,撤回到原点。敦煌、武威、张掖等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自古都是汉人的土地,就这么被放弃了。
猫智深认为其背后根本原因即“惧回鹘兵”,而散布这些消息的执行者最大的可能就是王保保。
自此,朱元璋以统一天下之势,汇聚天下精兵名将而进行的三路北伐全部失败。
王保保以屡败之残兵,成功拯救了北元。
十、
洪武五年的北征损失一直被明朝忌讳如深,没有个具体说法,有的说“万余”,有的则是含糊的“数万”。
但朝鲜《高丽史》收录了朱元璋跟他们使者的谈话,提到此次“两三处折了四五万军马”。
这还是对外国的宣传数量,实际恐怕损失更多。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新峰《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中写道,明军在漠北之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许多亲军卫难以为继,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删并:
洪武五年……以兴化卫并为钟山卫,天长卫并定远卫,振武卫并兴武卫,和阳卫并神策卫,通州、吴兴二卫并龙骧卫,寻复设和阳、神策二卫……并骁骑前卫于左卫,中卫于右卫。洪武八年……罢钟山卫,并其兵于兴武、神策、广武、骁骑左四卫。罢雄武卫,并其兵于骁骑右及定远、神策三卫。罢龙骧卫,并入定远卫。诸卫所余军,调北平诸处守御。寻复改定远卫为龙骧卫。
这战硬生生将明朝从一个野心勃勃的新兴国家打到转而去修长城,比如今天的金山岭长城与慕田峪长城都是当时被徐达所修。
之后长达15年,朱元璋不敢再提“肃清沙漠”,而是将“守边”定为军事核心任务,转入保塞守边的防御格局中。
王保保只此一胜,便成一代名将。
王保保因为养父而获得军队和地位,仅有20岁的他不懂掌握,失去了一切。如今,他终于凭借自身从深渊中站了起来。
他成为北元支柱。
元昭宗高兴的合不拢嘴,称自己用王保保为相,是最英明的决定,“今以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蒙古名)为相,几于中兴”。
所有蒙古人都认为北元中兴在即,至少也将有大发展。甚至半岛上的高丽国直接改换门庭,重新成为北元的藩属国。
朱元璋则一次次对王保保许以好处,劝其归附,但都被拒绝。三年后,朱元璋派出王保保父亲的同僚、曾称霸陕甘的军阀李思奇出塞招降。王保保见到故人,心情激荡,共话平生。久之,李思奇辞行南向。王保保派遣骑兵护送。

即将抵达明朝边境时,骑兵言:“主帅有命,请公留一物为别。”
李思奇回复:“并未携带礼物”。
骑士言:“愿得公一臂”。
李思齐只得自断一臂,并在回到南京后很快死去。
同年,王保保也死去,不到40岁。
无数个长夜的殚精竭虑早耗尽了他的心力,一路颠簸流离数次死里逃生早已经毁了他的身体。
元昭宗也在3年后去世。
之后塞北无名将,10年后,王保保手下败将蓝玉长驱而来。
附:
王保保死后,北元内部政局变幻,不断洗牌。诸多将领见复兴无望,纷纷出走。
据甘肃日报社主办的《每日甘肃网》刊发的文章,王保保的儿子带了随从和亲眷,逃到兰州,筑起“红古城”。从此便在此处定居,繁衍下来。
红古城日后发展成为兰州红古区。
据《红古区志》载: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朝廷念王保保忠义,追授王保保第六代孙王西保为指挥佥事,红古城土司,世代承袭,王氏遂成为红古大族。
兰州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景色极其壮美。如果您某日来到这里旅游,看到一个圆脸浓眉的壮硕汉子,也许这就是王保保当年的模样。

更多内容,且待下回。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感谢旅行家MC蔡帅提供的草原图片
部分参考资料:
《纪事录笺证》李新峰《朱元璋大传》陈梧桐《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李林楠《功败垂成:洪武五年岭北之役考论》章豪《明代蒙古史论集》和田清《洪武五年明军西征史事稽考》毛雨辰《明与北元岭北之战军事地理考论》卢绪友《北元初期史实略述》达力扎布《洪武五年明蒙战争西路战役研究》马顺平百度网友“关山浣水”在《明史吧》的帖子B站网友“信息素的信息”的相关视频知乎网友“友善用户川丹丹”关于李文忠军的相关发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