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政治设计:如何让一个国家掌握在一个家庭手中(时政记者读明史43)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42篇,上接这篇王保保:再多失败何妨,一生只需最后一胜(时政记者读明史42)
前言:
给朱元璋出个选择题:A、一家子世代执政。B、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您猜猜他会如何选?
这道题是单选题,因为一家子人世代执政是与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相违背的。
而且下台的帝王一般会被仇人搞得全家死光光。
朱元璋选什么就不言而明。
所以,“家天下”成为朱元璋等帝王们设计政治框架时要考虑的第一目标。
接此前章节,在完成了国内统一后,朱元璋将精力放在内政上。著名明史学家、朱元璋研究权威陈梧桐在《朱元璋大传》中对朱元璋的内政是如此评价:
“朱元璋的一切政策,都是以巩固封建统治特别是朱家王朝的专制统治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明王朝的顶层设计是如此精美和富有智慧,达到两千年来专制制度发展的顶点。终大明200年而无武官藩镇之忧,无文官权倾天下之忧,无外戚挟天子之忧,无宦官废立皇帝之忧。
朱家一家子牢牢掌握了这个国家。
一、跟着朱元璋学PUA
建立封建专制王朝,首要之事为构建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
在上层建筑的构建中,文化的重要性远胜法律。律法只能禁止你不做某事,而文化却能潜移默化的推动你做某事。

推动人行动的背后原因
朱元璋的牛叉之处就在于,他是一个文化构建的高手,他将符合封建者利益的传统文化糟粕进一步改造,构建了符合他“家天下”的新一代儒家文化。
他本人就高高站在这个文化的制高点上,凡是不符合他利益的行为,都被他pua。
先谈谈传统儒家。诸位可知,汉武帝当年罢黜百家,为何独选儒术?因为儒家的骨子里有极其符合封建专制者利益的统治术。
所谓百家,其实都是关于如何组建国家的答案,以供先秦诸国选择,再在实践中彼此竞争。
儒家的核心是将家庭中的规则放大到整个社会,君主就是父亲,臣民就是儿子,君王统治臣民用的是父对子的仁爱,臣民对君主需要子的父的忠孝。
用了这套话术,君主天然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
君主就是你爹,就算做错了,你爹也是你爹。再说,你爹不会错。
所以大家知道为啥当代企业也爱用这套了吧。老板们发现这玩意比什么西洋番鬼彼得德鲁克和东洋番鬼稻盛和夫管用多了,即不用像西洋番鬼给加班费,也不用像东洋番鬼搞企业终身制,你给你爹加班还用加钱?于是纷纷在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

在朱元璋的学校里,诽谤老师会被枭首
朱元璋登基后,觉得儒学这套真好用,并在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崇儒尊孔运动。
其实在儒家中,也有些许反对专制的内容。比如孟子喊“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随着儒学的发展,其中的理学一派一直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背后即地主们在争夺“评价权”,不然凭什么你为天地立心啊?
当拥有评价权的士大夫们根据“为生民立命”的权利,评价某一君主为昏君,则“诛一夫”是有合法性的。
针对此类漏洞,朱元璋上台后即开始“改造儒教”。比如对于亚圣孟子,朱元璋曾想将其赶出文庙,但反对声音太大。不得已,他只得下令对《孟子》删节,删去了1/3不符合他专制的内容,编成了《孟子节文》一书,给全国学校定位样板。
他开设大量学校,全国推广他改造过的程朱理学,让学子们学习。
他还通过科举做官为诱饵,让广大学子统一思想,成为其专制的工具。
虽然中国很早就开始用科举,但至少在国家内忧外患时举行科举有选士的功能,不过于禁锢思想。
比如在唐朝,写诗也能成为科举考试内容,大家都背过的名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就是在科举中写出来的。
而朱元璋则要求学生只能学习他改造后的那套东西,不让有“邪说”进入脑袋,“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朱子理学)”。
朱元璋还在各地学校里都立有一块碑,写明“国家明经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而考试出题也一概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以程朱注疏为准。
从此,百无一用是书生。
二、朱元璋的机构改革
通过在文化战线上的铺垫,朱元璋将自己抬到非常高的地位,为之后的机构改革和大清洗运动做足了准备。
在明朝以前,皇帝的“君权”一直都受到“相权”制约,宰相带领文官群体,限制皇帝不能为所欲为。
比如在唐朝,皇帝就算想让小舅子当个小官也需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等部门同意,不然就算勉强任用,也不过是个被看不起的“斜封官”,在官场上寸步难行。
而在宋朝,“封驳制度”让皇帝的圣旨必须经过大臣们设置的几道门槛,否则被视为无效。大臣们巴不得驳回皇帝的拍脑袋馊主意,显示自己“当代魏征”的名声。
这些限制措施,有些是皇帝迫不得已,有些却是主动而为的政治智慧。因为哪个皇帝都知道“龙生龙凤生凤”就是个屁话,万一自己生下个不孝子,还能对其有个制约。
但到了朱元璋这里,可能从小吃官府的苦太多了,觉得当官的都是XXX,这帮XXX竟敢团结到宰相周围制约自己?!
于是在得天下后第13年,借着胡惟庸案的东风,朱元璋掀起轰轰烈烈的机构改革,首当其冲的即是废掉在中国历史上运转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连带着其附属机构中书省,全部被踢进历史的垃圾堆。

“胡惟庸案”运动搞了十年,坐诛者三万余人
之后,朱元璋将原来宰相下面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部长各提一级,从正三品变成正二品,变成六个宰相,每个都直接向自己汇报,大家皆大欢喜。
你能想象么?一个政府没了总理和国务院,没有人再居中协调,每个部都各干个的,直接向最高元首汇报么?
全天下成了一摊糊涂账。
朱元璋就是这么玩的,美名其曰各部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彼此制约),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记住“彼此颉颃”这四个字,明朝从地方到中央,从政府到军队,遵循的都是此原则。大家你防我我防你,各地都在掐架,皇帝则在旁边乐呵。至于行政效率?谁在乎。
至此,文官中不可能再产生能跟皇帝相抗衡的大佬了。但直接后果很严重,朱元璋要忙死了。
以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这8天为例,老朱共收奏章1160件,其内容有3291件事。
老朱平均每天要看200多个报告,处理400多件事。
就算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那他每小时都要看10个报告,处理40件事。
终于他吃不消了,但又不放心大臣参与最终决策,竟然从外面民间找了四个据说有德行的老头来辅佐,美名其曰“四辅官”。但乡下老头哪里懂这个,不久或退休或被朱元璋杀掉。
朱元璋只得找了几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任命其为大学士,随侍自己左右,算是助手,勉强撑起内阁的框架。
朱元璋就这样,以小时候在凤阳种地的劲头,在一帮刚毕业小牛犊帮助下,吭哧吭哧看奏折治国,至于决策正确与否,谁在乎呢?
他能这么干,他的后代们可没这体力,于是就把目光移向太监,魏忠贤、王振这些人注定会在未来走上历史舞台。
三、治军:让军队“自我保障”去
在军队构建上,朱元璋也用了两个原则:首先这个不用说,也是“彼此颉颃”;第二个,发挥小农意识,尽量只让军队干活,不给军队拨粮,即“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在“彼此颉颃”方面,他设计了兵部和大都督府两个部门管理军队,让两者互相牵制。
都督府日常管军队建设,兵部则负责颁发军令和选拔军官,这样就将军队的管理和调度分离开,实现了兵将分离。
更关键的是两个部门都没有指挥军队的权利,当有了战事后,只能由他朱元璋决定战与不战,以及任命军事统帅。
即使这样老朱也不放心,他觉得大都督府权利太大,之后又将其一分为五,拆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都督府,分管国家的军队。你能想象么把国防部拆成五个,各自分管一摊么?
具体到部队建设,朱元璋搞出了“军户制度”,即将军屯这项适用于乱世的方法制度化。
跟当今越南搞的军队“自我保障”一样,朱元璋也想让部队自己解决所需,即他所谓的“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具体办法即在全国各地设置了200多个卫所,每个有5000多到1万人,拨一块地,让他们自己种地,自收自支。打仗时就从中抽人出征。
只要当了朱元璋的兵,你就算入了“军户”,平时在卫所种地,收的粮食给你领导交至少一半,战时还要出征。不仅你这辈子只能干这个,你家子子孙孙自此都是如此。
卫所的职位都是世袭的,苏联笑话“将军的儿子当不了元帅,因为元帅也有儿子”在这里可不是笑话,军官的儿子生来就是军官。
这个群体才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即大明朝的“八旗子弟”。你去查明中期的戚继光俞大猷这些人,祖上都是跟朱元璋打天下的凤阳老乡,人家世世代代都是军官。

福建军官俞大猷祖上是安徽

山东军官戚继光祖上是安徽的
至于你一个普通军户,只是因为你爹20年前给陈友谅当过兵而被强迫拉来做壮丁的,别多想了,老老实实种地给军官交租吧。
不得不说,朱元璋出发点是好的,军户制度适应于建国初期,其优点在于所需给养少、能快速实现对征服区域占领,利于对边远地区进行有效管理。
但在卫所这种人为隔绝的小天地里,一切都是军官说的算,当天下太平后,士兵们对长官的价值就只剩下种地,很快就实现“农奴化”。
卫所军人不仅要将50%以上的粮食上缴(该比例远超民户的田租),之后更是沦为达官显贵的“农奴”,田地被侵吞,本人更是被奴役,“军士妻子,衣食不给,皆剜蕨根度日。”
此政策几十年后连大太监刘瑾都看不下去了要改革,但利益阶层蛋糕岂是那么好动,直接引起九边兵变。
这样的军人怎么可能有战斗力?在朱元璋时期卫所的军人就大量逃亡,明朝中后期更是名存实亡。
在大明号称鼎盛的嘉靖年间,几十个倭寇就能在大明钱粮重地南京附近横行无阻。
到了崇祯,北京号称有兵十几万,结果李自成来了,大明只能花钱雇乞丐上城墙充数,闯王兵不血刃进北京。
四、治民:一切以防范再出另一个朱元璋为目的
很多人以为朱元璋出身贫民,知道民间疾苦,所以在他治下做个平民会很舒服。
猫智深只能说,你想多了。
正因为朱元璋做过贫民,他更在意如何防范再出一个朱元璋。
在元朝,朱元璋遭了灾还能去逃荒要饭,在明朝,路引制度让另一个朱元璋只能“做安安饿殍”。(但明末那种情况,啥制度都没办法了)
我举个例子更形象化的说明朱元璋构建的社会。
有一种动物叫做裸鼹鼠,它们在自然界以大约300只组成的类似社会单位生存,每只鼹鼠都各司其职,维持着类社会的正常运转。

幸福的鼹鼠
其中,每个族群都有且只有一只鼠后,职责是繁殖下一代。鼠后的周边长期有3只雄鼠,只负责跟鼠后交配,其它裸鼹鼠则没有繁殖的权利。
族群中还有负责挖洞和找寻食物的工鼠,负责打仗的兵鼠,负责警卫的警卫鼠,负责清扫其它鼹鼠排泄物的清洁鼠等。
更有趣的职业是垫子鼠和敢死队鼠,两者在日常的主要任务就是吃的胖胖的,其中垫子鼠在其他鼹鼠休息时就用肥胖的身体做床,让其他鼹鼠舒服一点。而敢死队鼠则会在蛇来了后冲上去送死,给其他鼹鼠争取逃跑时间。
在裸鼹鼠的社会中,个体一出生就被确定了各自的身份和职业,一生不变。工鼠一辈子就是挖洞,垫子鼠就安心当垫子,敢死队鼠就安心送死,各自为了集体踏实工作。
这大概就是朱元璋心中的理想社会。
他将子民大体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种,民户除了每年要服役的普通民户,还有儒户、医户、阴阳户等;匠户里有厨役、裁缝、马船等,每个人的未来一出生就被注定,不许改变。
而且不像裸鼹鼠一样只是一代鼠,大明子民被定了户后,子子孙孙都是这个户。
如今很多人感慨阶级固化,在大明就是阶级水泥板化。
想实现阶级跃迁?可以啊,你去考科举啊,不过每次全国名额就几百个,你高考在全国排第几?而且高考年年都有,而科举要三年一次。
你说大不了学朱元璋当年出家躺平算了。可如果朱元璋转生到他自己建立的明朝,却没资格干和尚。
百姓们在朱元璋建立的大明过得太苦了,各个抢着要出家。朱元璋建国后不久某年有57000人出家,第二年竟然增到近10万。
都出家了谁交税?朱元璋对此采取限制措施,要考试才能当和尚,还对和尚进行总数控制:每县20人,每州30人,每府40人。
朱元璋如果穿越到他的明朝,又没啥社会关系,想当和尚?想多了。
(大明后期很多政策流于空文,但朱元璋在位的时候还是严控的)
如果发生饥荒,穿越后的朱元璋更不可能逃荒。大明搞出来个路引制度,老百姓都被限制在百里之内,除非有极难申请的路引,乱跑的话将被定性为偷渡(私渡关津罪)。
朱元璋还搞出了个里甲制,每个人都受到身边人的监视。明朝以10户为一甲,百户为一里,别说违法犯罪了,就算你邻居有个没工作的闲人,你们整个里都会被强制发配边界。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这样的大明:
出门上街碰到县令,你要跪,不然就要挨板子;在家里待着会有如狼似虎的衙役找你来收人头税,顺便牵走你家的鸡;你每年还要被征集修高速、铁路,别说工资了,说不定口粮都要自备;
出远门访友那是不可能了。职业选择也再不用费心了,你爹是啥户你就干啥。
你一言一行还被邻居监视,甚至在家吹个牛逼都有两厂一卫的公公幡子找上门,被盯上了基本就死刑。
幸福的生活啊。
朱元璋做的一切,追求的都是稳定,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即防止下一个朱元璋出来。
但民族之间竞争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其根本在于创新和对私人产权保护,每个人像鼹鼠一样活着,谈何发展呢?
五、学习刘邦好榜样
汉朝的刘邦跟朱元璋一样是布衣起家,而且老家相隔仅百里,就成了老朱一直以来的偶像。
朱元璋看刘邦搞出了个分封制,让刘家子弟各个都有王国,觉得这招真高!

平民皇帝刘邦是朱元璋的老乡和偶像
朱元璋打心底认为外人都信不过,不是要夺权就是在混日子蒙他们朱家工资,要杀!只有朱家人最可靠,他朱元璋也要搞分封制,朱家江山世世代代永不倒。
而这,也是朱元璋日后搞运动来清洗十几万人的底气。
在利用淮西老兄弟夺得天下后,他逐渐将这些人杀死,把军权移交到自己儿子们手里。(但地方治理老朱不用儿子们)
朱元璋前后封了20多个儿子在各地为王,尤其在北方长城一线,他分封了宁王、燕王、晋王、代王、秦王等诸王,他们各个掌握重兵,比如宁王手里就有8万精锐。
“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明史》
大明王朝也形成了进攻靠有才华的将领,防守靠儿子的军事格局。(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儿子几斤几两)
除了在军事上发挥作用外,儿子们也成为朱元璋发动大清洗的助手。比如为了收拾曾在防守兰州时立下大功的会宁侯张温,朱元璋便写吩咐儿子晋王打配合:
“将会宁侯并他的儿子都凌迟了;家人成丁的,也废了;妇女与晋府配军。”
甚至藩王们还主动鼓动朱元璋去清洗,以浑水摸鱼。比如太子朱标死后,弟弟朱棣来到北京,“颇言诸公侯纵恣不法,将有尾大不掉之忧,上由是益疑忌功臣。不数月,而(蓝)玉祸作。”
在朱棣的推动下,朱元璋兴蓝玉案,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1398年,朱元璋去世。第二年,燕王起兵。
(很多读者对朱元璋如何搞掉功臣感兴趣,下一章更黑暗了,猫智深计划解析他如何通过搞出绵延十年的胡惟庸案等一系列运动来清洗)
附:
许多人读史忌讳议论古人,认为古人所做的都是在时代背景下的最好的选择。
就拿各朝兵制举例,朱元璋用卫所制确实不到一百年就崩了,但唐朝的府兵制也是很快就玩完,宋朝的募兵制更是冗兵百万而全无用处。
可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
未必。
举个有趣的例子结束本章,大明中期一年的商税收入是15w两白银,按粮价换算,其购买力大概是现在的1000多万元。(出处为《大明会典》)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根本不知道商业的重要性,大明的收入大头永远是农业税。
因此猫智深认为,对于统治者,最重要的永远并不是儒家所谓的善良品格,而是眼界,是知天地之大而不唯我独尊的广阔视野。
国人处处喜欢师法古人,觉得“古方”好,古人有大智慧。但为什么他们折腾了几千年也冲不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200年历史周期定律呢?
为什么他们建立的国家只能在最初期人口很少时实现文人嘴里的“盛世”,之后无论人民给他们多少时间,他们只能越发展越糟糕?
我们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我们理应看的更远。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纪事录笺证》李新峰《朱元璋大传》陈梧桐《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李林楠《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志远《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仁宇《朱棣与蓝玉党案》 谈家胜《论大都督府之初创设-- 兼论朱元璋以诸子节制北部军事思想之萌芽》 陈时龙知乎网友“Tony”关于裸鼹鼠的相关发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