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家开国公侯仅剩1家,朱元璋杀功臣的方法论和底层逻辑(时政记者读明史44)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44篇,上接这篇顶级政治设计:如何让一个国家掌握在一个家庭手中(时政记者读明史43)
前言
洪武三年,朱元璋在被淮西老乡们捧上皇帝的宝座后,大封群臣。
李善长、徐达等6人被封为公爵,汤和等28人为侯爵。
这34个公侯中,最终没被朱元璋和儿子朱棣搞倒,还能把爵位传下去的,仅徐达一家。
(如此惨淡,连朱家自己都看不过去了,100多年后找了李文忠、常遇春、邓愈、汤和、刘伯温5家幸存的后代,追封了爵位)
老朱杀掉一两个功臣,那么是功臣有问题。但所有人都玩完,那问题出在谁身上?
整个洪武时代,朱元璋清洗掉10万以上自己人,都是明朝的公务员及家属。
朱元璋杀掉这些功臣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他究竟是如何在维持国家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此浩大的清洗工程?
为什么多数人在被杀前一刻都以为跟老朱是一伙的,别人都是该杀?
一、
老朱是个只相信自己的人,在他留给子孙的《皇明祖训》里,反复提醒要“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於心”。
他小时候过得太惨了,这大概是其多疑性格产生的原因。
朱元璋原名重八,在他爹和大伯的8个孩子里排第最小。他10几岁时,安徽遭疫,元政府平时只管收钱,哪里有什么救助措施,老朱的7个哥哥连带他爹妈全部死掉。
老朱为了活命去庙里当和尚,可没两天就被赶出去要饭。
历代皇帝就没有这么苦的。
大疫大灾之年,朱元璋在饿殍遍地的河南和安徽晃荡3年。他活了下来,但不一样的经历让他的观念迥异于平凡人。
他教育子孙们时刻警戒,“凡警备常用器械衣甲,不离左右;更选良马数匹,调教能行速走者,常于宫门喂养。及四城门令内使带鞍辔各置一匹”。
这种性格也时时影响他的30年施政。
朝堂上,他废除了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让隶属于宰相的各部直接向他汇报,并彼此制衡;在民间,他设置里甲制度,用连坐迫使民间彼此互相监视。
最令朱元璋头痛的是处理跟他一路走来的功臣们,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军队,是国家的基石,维护着大明王朝。

可这些人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各个是乱世枭杰,在军队里枝蔓相连,一呼百应。
他们清楚朱元璋为发迹而使用的脏手段,比如害死岳父郭子兴的全部儿子,又比如将明教教主韩林儿丢江里喂鱼。
他们更见识过朱元璋历次兵败后的丑态,不会像愚民愚妇一样奉之若神明。
而且他们绝大多数出自安徽凤阳周边的一两个县,子女婚姻相结,同声相连。
功臣们认为自己可以与老朱家共天下。百姓甚至官吏在功臣们眼里都不算个人,想杀就杀。比如朱元璋曾斥责永城侯薛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之罪,但也只能是贬到海南了事。
朱元璋该如何在维持国家稳定的前提下,把功臣们清洗掉?
二、
洪武五年,明朝徐达、李文忠、冯胜分三路讨伐北元,大败而归,丧师数万。
朱元璋明白了北元不可猝灭,之后的几年里将精力投入国内建设,时代的主旋律变成了发展。在洪武十三年前被杀的公侯只有水军领袖、巢湖派老大廖永忠。
围绕着发展实力,8年间朱元璋主要在做三件事:
1、调集“将及九万”的工匠、几十万军士和民夫,花了6年时间建设老家凤阳。
2、往人口稀疏的北方移民,发展各地经济。
3、在地方进行体制改革。
在凤阳皇宫即将完成时,朱元璋放弃了迁都的计划。大概是不想淮西帮进一步做大。
经济方面,朱元璋搞得有声有色,洪武前十三年增垦了180万顷土地,实现了官民田翻番。
在地方改革方面,他改变了行政权、监督权和军权集于地方首长一人的状况,将三权分给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人,互不隶属,且相互制衡。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为实现集权于皇帝一人的为目的,在中央发起了延续十年之久的“胡惟庸案”。
三、杀文官
胡惟庸也是淮西人,为人干练,颇有吏才。

能吏胡惟庸
他从安徽宁国县的书记官做起,在县、府和省三级政府任职多年,期间他不打折扣的为老朱的军事行动敛财,被送绰号“胡扒皮”,成为与苏州市长“陈烙铁”陈宁并列的酷吏。
在灭张士诚的同年(1367年),胡惟庸被淮西派大佬、开国六公之首李善长看中,提拔到太常寺任职少卿。有资料称胡惟庸为此送了李善长200两黄金,按今天金价是200多万元。
背后有大佬帮衬,胡惟庸多了很多露脸机会,他自身又有才干,很快被朱元璋看中,“以惟庸为才,宠任之”。
洪武四年,大佬李善长自觉高处不胜寒,多年共事后深知朱元璋是什么人,玩起功成身退那套,回凤阳老家隐居去了。
胡惟庸很快代替了李善长的位置,成为中书省最高官,“独专省事”。
胡惟庸能力太强了,仅洪武六年、七年两年间,明朝的耕地数量即增加了127万顷,是之前五年新开垦数量的10倍!
之后长达七年,胡惟庸都是大明最高位的文官,主持国内建设,政声显著。
没有胡惟庸的努力,明朝不可能这么快恢复元气,也不能在之后组织起针对蒙古人的新一轮军事行动。
日后明朝人也不得不承认胡惟庸“雄爽有大略”。
但在朱元璋的规划中,不能容忍一个团结在宰相身边的文官群体。
四、
“星宿老仙,法力无边,仙福永享,寿与天齐。”
在小说《天龙八部》中,星宿派掌门人整日被追捧,天天萦绕在耳旁的都是此类口号,潜移默化中自我认知必然会不切实际。
封建社会的大部分皇帝,其受到的吹捧相较星宿老仙也有过之而不及。比如败家子朱允炆的官方称号即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星宿派可有杰出人才能想出这么吊炸天的称号?

在文人的吹捧中,朱元璋也飘飘然,认为自己是“超天才”!搞军事斗争是一把好手,搞建设也肯定行!
在朱元璋的政治理念中,认为皇帝不能大权独揽是历朝衰败的根源。
他在《皇明祖训》中写道: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他要集权!他要不受制约的权利!他要将封建帝王的专制推向顶峰!
明朝在地方上完成改革后,中书省左丞胡惟庸的命运已经注定。
洪武十年,朱元璋令李善长复出,与外甥李文忠一起架在胡惟庸上面。
之后他又将胡惟庸的佐理官员全部调走。
洪武十一年,老朱下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切断了中书省与中央六部以及地方诸司的联系。
洪武十二年,老朱将李文忠从陕西调回南京,加强对京城的控制。
同年,朱元璋又给一批军事贵族封侯,包括蓝玉、王弼、仇成、谢成、张龙、吴复、金朝兴、曹兴、叶升、曹振、张温、周武等。
朱元璋也陆续将淮西勋臣从中书省、都督府和监察院调出。
老朱准备动手了。
很巧的是,胡惟庸出事的直接原因也是儿子飙车,出了车祸不治身亡。胡惟庸一怒之下让警卫杀了车夫。
明太祖听闻,决定追究到底。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不被许可。
明朝有史料说胡惟庸准备反叛,诈称自己家院子里掘出了喷泉,邀请朱元璋来参观,暗中埋伏了刀斧手。此事竟被宫里的小太监获知,拦住了朱元璋。
你信么?
真实情况是,胡惟庸已经是被孤立成孤家寡人了。
此前为了当上宰相,他玩命的执行朱元璋各项政策,不然也不会被称为“胡扒皮”,谁会跟他一起起事?
更何况,在对胡惟庸动手前,朱元璋尤其极力笼络军事贵族,让清洗运动百无一失。
胡惟庸只不过是案板上的鱼肉。
所有人都知道胡惟庸完蛋了,洪武十二年底,胡的下属、御史中丞涂节上奏称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并指出胡的副手汪广洋知悉此事。
汪广洋是名儒余阙的学生,知道大限已至,还算有气节,抵死不肯诬陷胡惟庸,最终被朱元璋诛杀。
(当代史学大家杨讷考证过刘伯温之死,认为不可能是胡惟庸弄死的)
胡惟庸能做到文官之首,怎么可能没点黑历史。明朝史料里都说胡“跋扈”,不跋扈又怎能镇得住手下?
最终朱元璋给胡惟庸安的罪名是擅权植党、搞团团伙伙、利用手中权力干预司法等。
其中并没有谋反罪。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朱元璋下令处死胡惟庸。
他被带到南京玄津桥附近斩首,其尸体被“肢解于市,纵犬食之”,家人也不能幸免,“妻子分军士,子弟悉斩之”。
“胡惟庸案”在最初打击对象是文官系统,随后借此案朱元璋杀光了三大中央机构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大都督府(相当于国防部)和御史台(纪检系统)的几乎所有高层,仅右御史一人因病返乡逃过一劫。
每个被杀的大佬背后都有一串跟着混的官员,数千人也随后被诛杀。
借此案东风,朱元璋在中央搞起机构改革:
在政府方面,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将丞相下属的六部负责人各提拔一级,直接向自己汇报。
在军队方面,他将大都督府拆分为五,各管一部分军队。
在纪检系统,他将御史台改组为都察院,将人员编制扩充了一倍。督察院下设13道,对应明朝的13个行省,意味着监察御史们能够监控、弹劾各地区的各级官员,这是之前所没有的。
有读者会问,朱元璋你搞改革,原有官员能用就用,不能用撤了便罢,何必要全杀了呢?
答案大概是,稻田里的麦子熟了,割了才好种下一茬。
把这些人全杀了,不仅能消除其消极影响,还能带来极大经济收益。
历史大家吴晗在《胡惟庸党案考 》写道:
明初连年用兵,承元疲敝之后,益以兵荒天灾,国库奇绌。一面又因天下未定,不能不继续用兵。明太祖及其部属大抵都出身卑贱,自来就不满于一般专事尅削的地主钜商,因此除不断用徙富民的政策以夺其田产以益军实外,又不断地寻出事来择肥而噬,屡兴大狱的目的只是措财筹款。
被杀的大佬后面是几千个文官,哪个文官后面又没几个富商。朱元璋随后借此案清洗杀戮地方豪族,责令富豪出钱出粮,还迫使这些人大量迁徙到安徽凤阳。
文官被杀了太多,朱元璋紧急令天下各府、州、县推荐人才到中央,都不用科举便可授官,此轮新纳人才860余人。之后又陆续从地方推举数千人来南京。
有了收获的钱粮,第二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和义子沐英出征云南。
五、
云南之战打了三年。
期间,朱元璋用他改造过的新儒学培养了大量文人。

国子监被建好了,每年培养大量学生。
朱元璋还恢复了科举制度,并颁布《科举成式》,一个层次清晰、名目繁多、等级分明的人才选拔体系被建立起来。
越来越多迷信朱元璋的新文人成长起来,准备进入政坛。
洪武十七年,北元在云南的梁王被明朝所灭,大军班师回京。傅友德凭此功进封为公,大量军事贵族得到赏赐。
北元的土地只剩下东北和蒙古。
朱元璋想在自己这一代解决北元问题,因此他还需要大量的钱。
汉武帝为了征匈奴,不惜让人口少一半(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老朱的雄材伟略岂能比刘猪儿(刘彘)差?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掀起了“郭桓案”。
郭桓,山东泰安人,并非明朝核心淮西人。他于洪武五年入仕,在山西司法系统干了12年。
洪武十七年,郭桓因才干出众而调到中央,成为管天下钱粮的户部副部长(部长空缺)。
仅仅一年后,朱元璋认为郭桓与北平的官员合作倒卖官粮,将其下狱。
三木之下,求何不得?经过审讯,六部官员多受牵连,正副主官被杀了8个,底下的人也是“阖部皆死”,六部几乎被一扫而空。
这只是开端,很快朱元璋公布了郭桓的罪行,主要有三条。
一、倒卖700万石官粮,大概现在的13000多吨,够100万人吃一年。
二、贪污了浙西四个市的税收,并接受贿赂。
三、贪污了印刷的钞票。
最终定下郭桓贪污的钱粮折合米2400万石,相当于大明一年税粮的八成。
这是什么概念?去年我国税务部门全年组织税费收入31.7万亿元,八成即是25万亿,这是几个贪污犯能吃下的?
何况郭桓才到中央任职一年,其他涉案的六部主官也多为任职较短的“新人”。
惩治中央六部只是开胃菜,随后朱元璋在地方上玩起了“瓜蔓抄”,一人犯罪而诛灭亲族,甚至朋邻乡里,如瓜蔓辗转牵连。
《明史·刑法二》记载,郭桓案“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朱元璋定下2400万石的标准,这明摆着就是下指标,地方无数富户因此而破产。
想象一下,一个官员被抓进来,锦衣卫说他贪了一万两白银,他拿不出来,在遍体鳞伤后被“指点”这些钱是不是借给某地商户,你才这个官员会怎么说?
于是,“核赃钞寄借遍天下,天下民中家而上大抵皆破”。
通过“郭桓案”,朱元璋一箭三雕:
1、对中央官员实现大换血。
2、在地方上,一大批关系盘根错杂的官员得到更换。
3、筹集到大量钱粮,为发动对北元的新战争做足准备。
之后一大批新文人进入政坛,“郭桓案”第二年朱元璋便让上千名国子监学生毕业,授予这些人市长县长(知府知县)的职位。他们跟淮西派元老没有瓜葛,将成为朱元璋坚定的支持者。
六、杀武将
洪武二十年,积累了海量资源的明朝对北元发动总攻。
大明调集了冯胜、傅友德和蓝玉三名公爵,出征东北。面对如此重兵,北元守将纳哈出径直投降了。
第二年,蓝玉取得捕鱼海大捷,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扔下文武百官仓皇逃窜,不久死于属下之手。
大明终于不担心蒙古人能再返中原了。
朱元璋开始考虑身后事,尤其是如何对付这群如狼似虎的猛将。
唐太宗李世民22岁就平定天下,而朱元璋此时已经61岁了。
晚年的朱元璋身体并不好,担心自己随时会死掉。他每年都召集分封到各地的儿子们回来一两次,称“我年老,虑病有不测,弗能见尔辈,岂不知尔辈往来匍匐之劳?”
看着自己的太子朱标,朱元璋更愁。他一直认为朱标就是个软蛋,甚至有史料称朱标是被朱元璋呵斥后吓死的。
朱元璋决定除掉最早跟随自己、基础深厚的武人。
此时,徐达、常遇春等早已病死,李文忠也在劝朱元璋少用太监后死的不明不白。
朱元璋决定拿淮西派元老、自己的儿女亲家李善长开刀。

这一年李善长77岁,很多读者质疑杀李善长的必要性。但朱元璋深知政治的残酷性,最著名的例子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已经70了,更关键的是,司马懿2年后就死了。
从司马懿起,年龄就不再是臣子的保命借口。
即使对于以优待功臣而著称的李世民,他亲征高句丽前,已经73岁的李靖说自己老病不能从军,李世民亲至其家中,抚其背曰:“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
吓得李靖屁滚尿流,抱病从军,走到半路实在不行才作罢。
这只是李世民多疑么?未必。李靖此后又活了5年,只比李世民早死8天。
谁就能保证李靖不做司马懿?
李世民亲戚隋炀帝的例子可不远,杨广出征高丽,留守的杨玄感兵变,吹响了隋朝灭亡的号角。
再脑洞大点,李靖为什么只比李世民早死8天呢?光绪只比慈禧早死1天的原因现在大家都知道了。
七、
李善长等一批功臣手里都有着丹书铁券,号称可以免除了谋反大逆之外的死罪。
但谋不谋逆还不是朱元璋说的算么?朱元璋称李善长参与了当年的胡惟庸团伙。
最早的“胡惟庸案”并没有谋逆,但这些年来此案早经过老朱几次升级。在大明官方口径中,胡惟庸跟日本人和蒙古人都搅到一起,要窜谋朱家江山。
朱元璋从李善长周边亲戚入手,一番拷打之下,自然牵扯到李善长,给他坐实了罪名。
老朱知道不能服众,还额外找了个借口,让占星的神汉文人预测皇上有灾,需要大臣出来顶灾。
于是,朱元璋处死了李善长一家七十余人,只留下许配给公主的李家长子李琪一条命。
除了李善长家,此次朱元璋还借“胡惟庸案”搞掉了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陆聚等勋贵22家。
这次屠杀,针对的是老勋贵,22家中的20家都是洪武三年封的第一批勋贵,而之后封公侯的20家新勋贵基本完好无损。
老牌勋贵多数跟朱元璋关系深厚,为其立功无数。
吉安侯陆仲亨,凤阳人。十几岁时陆仲亨的父母兄弟为乱兵所杀,惊恐的躲在草丛中,手里握着一把麦粒。
这时只是小队长的朱元璋看到了他,喊道:“跟我走不?”陆仲亨答:“跟”。从草中出来,仍旧紧紧握着他那一把麦子。
平凉侯费聚,安徽蚌埠人。朱元璋刚加入红巾军,两人就成为好朋友。朱元璋成了小队长后,属下有“九步二骑”,费聚便是那唯二的骑兵之一。
荥阳侯郑遇春,凤阳人,朱元璋攻占第一座城市滁州时便成为先锋。
.......
即使已经死掉的老牌勋贵,其家族也不能幸免,比如顾时、陈德、王志等人虽已死,但子孙或被屠灭,或受牵连。
而活下来的则是朱元璋围绕太子朱标打造的新一代军事贵族,以蓝玉、常升(常遇春之子)、曹震、冯胜、叶升等人为代表。而没被除掉的第一代军事贵族,如冯胜、耿炳文等,跟朱标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比如常遇春之女为太子妃,而蓝玉为常遇春妻弟;常升是朱标的表弟;曹震之妻是朱标的乳母;叶升和蓝玉是姻亲;冯胜和常升之兄常茂是翁婿;耿炳文则跟朱标是姻亲。
八、
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围绕着太子朱标布局了新一代军事贵族。可仅仅2年后,朱标竟然死球了!

朱元璋懵逼了。
他只得重新选择新接班人。
朱元璋有三个选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