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虎”姚广孝:为报朱元璋杀友之仇,以一城破一国(时政记者读明史46)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46篇,也是朱棣系列的第一篇。上接这篇朱元璋晚年缜密布局,被“北京规律”戳得粉碎(时政记者读明史45)
前言
每个人的人生,开始的年龄都不同。
你能想象么?刘邦只比秦始皇小3岁,当秦始皇完成了灭六国、开岭南、征塞北、书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璀璨事业,甚至直到他在南巡途中死掉一年后,那个感慨“大丈夫当如是”的徐州无赖小吏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本章的主角是僧人姚广孝,和后世的篮球名人姚明一样都是苏州人,身材高大,三角目,胸有韬略,不怒而威,时人视之为“病虎”。
他从年龄上来说跟朱元璋是一批人,只比徐达小3岁。在别人叱咤风云时,他却在一直在干和尚,而且还是禅宗,天天追求顿悟。
他文采斐然,因此结交了许多苏州文人,人称“北郭十友”。可明朝建立后,这些人陆续被朱元璋诛杀,姚广孝因为是僧人而躲过一劫。
直到徐达死去13年后,姚广孝已经65岁了,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作为谋主,他帮助朱棣以北京、秦皇岛和保定三个市对抗全中国,而他的同生态位的对手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此时才40出头。

姚广孝画像一、
自古寒门出贵子,但贵子虽天资聪颖,却缺乏有积淀的家族智慧,不了解社会运行的规矩,往往偏浮躁,行事不知天高地厚。姚广孝就是寒门家的贵子。
(姚广孝是朱棣后来赐的名字,为方便读者阅读,猫智深便一直这么称呼他罢)
姚家世世代代都是平民,后从开封迁到苏州城郊,“家微寒,无风望显达者”。

姚明和姚广孝同是苏州人
到了他爷爷那代,更是穷的响叮当,就剩下个破屋,连田地都没有,靠在乡下当村医勉强维持,“无寸田尺土,生计甚疏”。
姚广孝从小天资聪颖,目睹了家里世代穷的响叮当的惨状,他觉得长辈们太不争气,自作聪明的想为家族开辟新路径。于是他“不乐于医”,“欲读书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显荣父母。不就则从佛,为方外之乐”。
我长大一定要当官!要不我就读书考科举,要不我就走当和尚的捷径,反正不能跟爷爷和爹一样当村医!
但这样一个落魄家庭,又处于混乱的元末,自然没能力保证姚广孝的学业,在他14岁时便被送进苏州阳澄湖镇妙智庵,成为一名沙弥,法号“道衍”。
少年姚广孝对这样的安排也能接受,认为更能达到其“有成则仕于王朝”的目标,因为在元朝,和尚是比儒生更有派头的职业。
元朝的统治者对宗教抱着极端实用主义的态度,不管你拜什么老君什么佛什么帝,只要能保佑我们蒙古汉子统治,都照单全收。于是,僧人也受到优待,形成了一个身披袈裟的特权阶层,有个僧人刘秉忠甚至位居三公。
孔老夫子却没有保佑皇帝这项功能,真没用。因此在大元这个把人分为十等的国都,“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儒生们自觉没有前途,纷纷跑去写元杂剧去了。
姚广孝在和尚庙安顿了下来,日日吃斋念佛,研究佛经,参悟佛理。可天有不测风云,姚广孝埋头苦学7年,刚刚掌握了点忽悠蒙古人的技巧,想学以致用,可大元朝在江南的统治竟然结束了。1356年,张士诚占了苏州,姚广孝的佛法白学了。
不仅如此,他所在的妙智庵被战火焚毁,只得进入苏州城内。此时他作了《乱后入城有感》,曰“故交况尽东西去,独立斜阳倍感悲”。身似浮萍的青年,倍感前路渺茫。
二、
姚广孝emo了,本来是冲着当大官才出家当和尚的,没想到张士诚并不像蒙古人那么好忽悠,断了和尚们的仕途。
再还俗回去,本来家里面就叮当穷,这么大年纪再回去学医更不现实,姚广孝只能继续在宗教界这么凑活下来。随后他去到苏州的千年古刹北禅寺,从“虚白亮公”学习天台宗。
可他实在没有心思再去学当不了官的佛教理论,没多久竟“弃之”。然后他一个和尚,竟然跑到苏州灵应观,拜了个道士席应真为师。
更奇怪的是,这个道士教给他的并不是什么“太上老君吉吉如意令”之类的画符,竟然是阴阳术数、兵略、占候诸学。《明史》称,姚广孝“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
看来聪明仔姚广孝“仕于王朝”的初心从来没变。
除了不学佛学外,姚广孝竟然又开始学习文学,凭借其聪慧的天资,没几年便文采斐然,在苏州城名声鹊起。

姚广孝传世书法
他也获得苏州的才子文人们认可,收获了许多挚友。他与高启、张羽、王桑等人于城北郭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团体“北郭诗社”,号“北郭十友”。
十友的领头人是被后世称之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的高启,他那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曾被毛泽东所激赏。
高启非常认可姚广孝,还为这个小兄弟作诗《送行师还相川》,以自己的文名为其背书,赞之曰“道心深悟俱浮幻,不奈诗名满世传”。
之后的10年中,姚广孝同他的道士老师和文人朋友们平静的在苏州城内,过着淡茶相伴、诗文相应的生活。
这10年也成为姚广孝一生中舒心的时期,日后他在诗文中回忆:
荐绅吴下真渊薮,独饮东郭多交友。我着田衣共颉颃,形服相忘年岁久。
苏州能在乱世中成为避世桃源,与治理者张士诚密不可分。张士诚虽然私盐贩出身,但为人宽厚,没有竭泽而渔汲取资源,还在苏州搞起了“仁政”,被朱元璋集团评为“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张士诚给了知识分子很高的尊重,北郭十友中的高启、徐贲、张羽等人都曾受聘为幕僚。
唯有身兼异术一片雄心的姚广孝,却始终被张士诚排除在外。
可能的理由是,张士诚不喜欢宗教人士。他的主要对手不是明教的刘福通,就是和尚出身的朱元璋,这让他也对宗教界有了看法。甚至他的府邸,都是强占寺庙承天寺改造而成。
失意之下,30岁的姚广孝离开苏州,来到江南五大禅院之首杭州径山寺,拜智及和尚为师学习禅宗。
三、
禅宗是佛学中适合聪明人的一派,很对姚广孝的性格。相对于佛教里的其它派,禅宗没有那么多传统的繁文琐节,追求的就是直截了当的开悟。
用两首诗能清晰的体现禅宗和传统佛教的不同。
唐朝时有高僧神秀,曾做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此偈要求修习传统佛教的僧众每日勤于用功,使得自己的心有如明镜台,不惹一丝尘埃。
见此偈后,禅宗的六祖慧能不以为然,做了首偈来驳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大师慧能认为,开悟哪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谈什么时时勤拂拭?
若心是明镜台,即意味着需要佛法相照,求道者需要去外界求学问道。慧能对“心是明镜台”更是嗤之以鼻,称“明镜亦无台”,佛性不来源于外,而是来源于每个人本身。
慧能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即佛性本有,不可外求。每个人修道者只能自性自度,不藉经教,唯靠自力,无所依傍,见性成佛。
其修炼方法也很有趣,去繁从简,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除去众生的妄想情识,直契道体,彻悟自己的本来面目。
比如“棒喝”,老和尚往往趁你发呆来一声狮子吼,打断你的滞念,然后猛然发问。或者给你一个看起来毫无逻辑可言的偈,例如“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让你参悟。
禅宗很对姚广孝的胃口,便在径山寺呆了下来。智及老和尚也看他聪慧且用功,与其颇为相得,倾心传授。
接下来的三年,姚广孝在名师辅导下苦心钻研,“得尝鼎脔,而知其味矣”,终得其法。

今日径山寺四、
1367年,朱元璋攻破苏州,张士诚败亡。
朱元璋这个暴脾气,杀自己兄弟都跟杀鸡一样,何况杀张士诚的臣子,很快屠刀就到了姚广孝的挚友们头上。
洪武七年,多年来关照提携姚广孝的老大哥高启被杀,即使他已经当了明朝的官,仍旧难逃厄运。罪名很荒谬,仅仅是他上司、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旧宫址之上修府衙,就被冠以谋反罪,高启受牵连被诛杀。
姚广孝好友徐贲,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明初十才子之一。洪武七年被荐入朝,后以“犒师不周”之罪被处死。
徐贲跟姚广孝关系非常好,经常一起出游。徐贲死后,姚广孝在一次出游途中想起好友,便赋诗《白蚬江阻风夜宿江口兼怀徐贲》,感慨道:
颠风江渡难,停稆依茭葑。涛烟翳暝光,滩月侵寒梦。渔归候火明,凫眠忌芦动。遇险更思君,陡觉离愁重。
张羽,“北郭十友”之一,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后在朱元璋的迫害下投江而死。
王行,善泼墨成山水,时人谓之王泼墨。可能是与姚广孝童年境遇类似,在“北郭十友”中两人交情极为深厚。王行并没有在张士诚那里供过职,可还是被朱元璋给弄死,死因是曾在蓝玉家当教书先生。
......
只道风流云散,故人多已成鬼。
昔日未曾入张士诚青目,此时才知福祸相依。道衍作为方外之人,逃过一劫。
日后很多人奇怪,姚广孝为何如此热衷于鼓励朱棣造反?
他既不贪荣华富贵,也不喜欢高官俸禄,甚至连功成后连权力都不在乎,只是担任太子老师而已,其他都被退掉。造反前的他和造反成功之后的他,没有任何改变。
也许,挚友们的死,就是原因吧。
五、
明朝建立后,时局变幻,姚广孝避居苏州西山海云院,过起了“无过客则终日危坐澄想”的生活。
洪武八年他曾有机会以“通儒僧”出仕,他虽前往南京,但“不愿仕,钦赐僧服还山”。从南京回来时,途径丹徒北固山,他赋诗以抒志向,诗道: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其中又是战血又是帝业今何在,哪里像天下太平。同行僧人宗泐听后,呵斥道:“这岂是佛家弟子说的话?”姚广孝笑而不语。
之后姚广孝开始游历天下,至于嵩山寺,遇相师袁珙看相说: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即鼓动元朝忽必烈发动叛乱除掉正牌大汗阿里不哥的推手,也是和尚出身。
姚广孝听到将其类比为刘秉忠,“大喜”。
各地游历的生涯让姚广孝看到,外表四海一同歌舞升平的大明,各地群众却生活艰难,负担沉重。在他眼里,朱元璋不过就是另一个秦始皇,而明朝不过是二世而亡的暴秦。
他作《秦始皇》一诗,写道
祖龙并六国,势大莫与争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群经化灰烬,法令从吾行剧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
既然你“势大莫与争”,那我且慢慢等待吧。
六、
之后姚广孝回到江浙,先后担任几座寺庙的主持。47岁的他已是倚杖而行,老态已现,只得感慨“死期将至,故痛自鞭策”。
这一年,只比姚广孝大3岁的马皇后去世。分封到各地的藩王赶回来奔丧,朱元璋替诸王选僧人随侍,此前在北固山下闻诗呵斥姚广孝的宗泐,却将姚广孝推荐给了朱元璋。
朱棣与姚广孝有了第一次的见面。
--------
部分未署名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说不尽的姚广孝》张毅《论姚广孝与“新明朝”的建立》何孝荣《姚广孝集》《从功臣到“祸首”:明清时期姚广孝形象的变迁》何孝荣《姚广孝“诗材”论》牛鹏《试论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叶语特别感谢知乎网友李子寒泉、逍遥散人、明哲剧说的相关回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