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市反噬中央,只有他成功了(时政记者读明史第48)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48篇,也是朱棣系列的第3篇,本系列以新闻视角解析明史,用深度报道还原明朝。
上接此篇靖难!匹夫姚广孝向皇帝朱元璋复仇(时政记者读明史47)
前言
自古以来,藩王造反成功者,唯朱棣一人。
而且朱棣不是搞首都叛乱这种一锤子买卖,他选择了最高难度的武装割据,以北京一个地区跟全天下兵力拉锯了4年,云南军区的沐家、西北军区的宋家,山西军区的晋王系等,全都跟他交锋过。
他究竟做对了什么?提前进行了哪些关键布局?
一、
一位上海的智者曾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从历史进程上来看,朱棣的出现是必然。
明朝前期的政治中心在南京,与北方相距过远。为应对来自蒙古高原和辽东密林中的军事威胁,北方必然要出现一个新的组织核心。
明朝当然可以采用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排除此核心的产生,但代价就和北宋当年付出的一样,军队战斗力低下,不堪一击。若如此,将动摇打着“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民族主义大旗的明朝执政合法性,代价太大。
因此,没有朱棣,也会有张棣、李棣。而这个核心出自藩王,只是因为朱元璋诛杀功勋的策略,导致了藩王们取代了蓝玉、冯胜等功勋们的生态位。
当然朱棣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个人奋斗。毕竟如果朱棣躺平,《明史》中盛赞的“足智多谋”的宁王朱权,军功显赫的辽王朱植,甚至实力雄厚的晋王系,都可能成为这个新的核心。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比太子朱标小5岁,比日后的主要对手朱允炆大17岁。小时候的他跟父亲朱元璋接触并不多,“尝不得于君亲,然不知何以为计”,父子间亲情淡漠。
《明史》中称朱棣是马皇后的亲子,但多数学者都认为这只是朱棣为了寻求篡位合法性的谎言。明史大家商传认为朱棣亲母为蒙古人碽妃,跟朱标并不是同母。朱棣的同母兄弟只有周王朱橚。
这大概也是朱元璋把朱棣封到北京对付蒙古人的原因,一个有蒙古人血液的亲王能获得蒙古人认同。老朱就爱干这事,他还让次子秦王朱樉娶了蒙古女人、王保保的妹妹“赵敏”。
跟朱元璋其他儿子一样,朱棣也受教于大儒宋濂,但看他日后亲笔给教坊司写的纸条,没什么文采,好像在文学上没学到什么东西。
教坊司给朱棣上奏:齐泰(朱允炆的主要助手)姊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馀条汉子看守着,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龟子,又有三岁女子,奏请圣旨。朱棣的回复的原文是:由他,不的到长大便是个淫贱材儿!
成年后的朱棣也长成一个五大三粗、满脸胡子的黑胖子,官方用语是“相貌奇伟,髭髯美丽”。

朱棣的特征:黑脸、魁梧、大胡子
朱棣16岁时,被安排娶了明朝第一将徐达的长女。这成为朱棣日后成功的重要基础,徐达系是大明军方中的重要“山头”,枝蔓遍及各军区。
另外,此前朱元璋已经让太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占据了明军中以常遇春、蓝玉为代表的另一“山头”。
在南方长到21岁后,洪武十三年,朱棣带领5700多名护卫前往封地北京。
此时的北京主政者是他岳父徐达。徐达自洪武五年北伐蒙古被王保保打得落花流水后(见前章),多年不敢出塞,对北元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
徐达每年从正月到10月都在北京镇守,10月才返回南京过冬,直到洪武十八年去世为止。徐达和朱棣有了大量的接触时间。
朱棣到北京后,视徐达为父,跟其学习用兵之法,以至于多年后教训将士后,动辄说徐达大将军当年如何。
及今上(朱棣)开国北平,命达练兵镇守。达于今上为后父,恩遇甚厚。每朝见,愈恭谨谦下,应对举止,不敢毫发失礼。今上每敕谕将士,必以达为训。—《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徐达死后,北方的军队指挥权先后转移到冯胜以及到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手中,朱棣仍旧并没有什么权力,过得很低调。

朱棣和妻子徐氏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取得捕鱼海大捷,彻底消灭了北元的威胁。之后他很快调离并被处死,一起被杀的还有2万人,北京的军权终于逐渐转移给朱棣。
随着朱棣掌握了权利,明朝的异见分子姚广孝也贴了上来,鼓动朱棣谋大事。
姚广孝是个苏州和尚,精通兵法、占卜等杂学,且文采斐然,曾给朱棣作诗《壮士吟》以明心迹:
宝剑直千金,曾将托生死。不知燕赵间,何人是知己。----姚广孝《壮士吟》
姚广孝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被朱元璋杀掉,内心充满仇恨,找各种机会劝说朱棣提前准备。
《明史》明确记载,姚广孝找来自己的老朋友、相士袁珙给朱棣看相卦,说他“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待到胡须长得过了肚脐眼,便可成为皇帝。从此朱棣便不再刮胡子,连吃饭都不方便,要用金钩把长胡子挂在耳朵上。(出自张翰写的《松窗梦语》)
姚广孝还从大街上拉来了算卦的金忠(这个人最后当了大明的国防部长),一堆江湖人士天天忽悠朱棣是当皇帝的命,燕王府里好不热闹。
二、
洪武二十三年,已经30岁的朱棣终于迎来首次出征。朱元璋令他和晋王朱棡兵分两路出塞,讨伐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等。
朱棣的三哥晋王是本次行动总指挥。朱元璋料到北元必然远避塞外,此次只是给两个儿子练手,特意写信给晋王交代作战方略,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既远了,不必去赶。”
山西原调出征进马步官兵,若不曾起程,休起。如今乃儿不花处走见将人来说,去的远了。既远了,不必去赶。--------------朱元璋对此次出征的指令
北元军果然一听说明军来真格的,拔腿便跑。可野心勃勃的朱棣才不管朱元璋“稳扎稳打”的交代,出了北京后便一路在草原上疾驰上千里,杀到今天蒙古国的苏赫巴托省附近,终于找到了北元丞相咬住的大营,并将其包围。
咬住等人大惊失色,没想到自己之前只是去打个劫,竟然被明军追到姥姥家,只得投降。
就这样,朱棣将一次朱元璋安排的练手之旅变成大捷,让父亲喜出望外。
之后几年,朱棣几乎年年有战,屡次出塞征讨蒙古人,立下不少军功,在士卒中树立起威信。

当代人还原明朝衣冠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将边防大事彻底交给朱棣和晋王,让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燕王节制,地方要调一兵一卒都必须经过他们同意。甚至让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如此重臣也要听从二王。
命宋国公冯胜、頴国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处备边。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今上节制,凡军中应有机务一奏朝廷,一启王知,永著于令。——《明太祖实录》
晋王和燕王彻底取代了原本属于徐达、蓝玉等功勋的生态位,晋王可以节制山西十四卫和王府三护卫约十万将士,燕王朱棣则节制北平都司加上王府三护卫十几万的兵马。
期间也不断有大臣提醒朱元璋留意藩王的危害,比如浙江人叶伯巨就拿汉朝的七国之乱举例。但朱元璋却认为提建议者像香港记者一样,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理解不了自己的高瞻远瞩。
在朱元璋看来,藩王对所在地区只有军权没有治权,只领俸禄而不能收税,说白了不过就是世袭的军管而已。
而且首都南京离北方军事中心太远,边区必然要留重臣总管军事,不用朱家人,难道用你们外姓?我看你是要反啊。于是叶伯巨被打入大牢,最终瘐死狱中。
对于权力,朱元璋为什么会对自家人的忠诚有如此幻想?他难道不知道“自古无情帝王家”?
这也怪不得他,每个人认知都有局限的。朱家这个大家族在朱元璋这个辈分总共8个孩子,从朱重一、朱重二排到重八。一场疫情,死的就剩下最小的朱重八,只得出家做和尚,后又被赶出庙,出去讨饭。
后来为了军权,朱元璋害死了自己岳父郭子兴的儿子们,又几乎杀光跟他一路走来的兄弟,指望如此经历者对外人有信心,又是图样图森破。而正因为他很小就没有了家人,于是把对于人性的一切美好幻想都投射到朱家人身上。
但事实证明,小丑原来是朱元璋自己。
30岁时朱棣刚刚被给予权力,就被“首赞密谋,发机决策”的复仇者姚广孝所怂恿,提前为朱元璋死后布局。
三、
在姚广孝的帮助下,朱棣主要采取四项措施进行布局,这些也成为日后各朝如吴三桂等反叛者的样板,此四条措施是:
1、拉拢外部势力;
2、收买朝廷官员;
3、推荐属下升职;
4、介入朝堂政治斗争;

朱棣的谋主姚广孝
首先是拉拢外部势力朝鲜人和蒙古人。
在朝鲜世子李芳远路过北平时,朱棣给了超高规格接见,邀至家中,屏除了卫士,“馈酒食极丰洁”。两人不久路上碰见,李芳远按照外交规矩到路边避让,朱棣看到后特意停车步行走过去,聊了许久。
一些读者对此细节可能不以为然,但“外交无小事”,外事活动都有固定流程,打破常规的行为往往意味着有特殊企图。
朝鲜使臣就此看出了朱棣不甘久居哥哥之下,回国后对朝鲜国王上表称:“王(朱棣)有大志,其怠不在外番乎。”

韩剧《太宗李芳远》,这位回去后搞了朝鲜版“靖难”
朝鲜在靖难时是否提供给朱棣帮助,猫智深并未查到相关资料,但可以确定蒙古人给了朱棣很大帮助。
朱棣在靖难前不断跟蒙古各部族发展关系,也陆续有蒙古贵族率众来降。比如朱棣手下头号大将张玉,这位在北元都做到枢密知院了,也投了朱棣。
兀良哈三卫在靖难时更是提供了直接帮助,在朱棣偷袭大宁时前来助拳,获得了宁王故地的报酬。
朱棣在靖难时候还招募了大量蒙古人,这些在马背上长大的草原猛男们成为了靖难军先锋,“藉为先驱”,“自是冲锋陷阵多三卫兵, 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朝鲜人也对此有记载,称蒙古人帮助朱棣侵扰辽东,牵制了建文帝在东北的兵力:
燕兵势强,乘胜远战,帝兵虽多,势弱,战则必败。又有鞑靼兵乘间侵掠燕辽之间,中国骚然。
根据当代学者牛宁宁对朱棣军中档案的研究,约1/10军官是“山后人”,即从蒙古地区迁来者。

“官军”即朱棣的部队
第二,在朱棣的布局中,收买朝廷官员也是重要一环。
朱棣对北平地区官员的收买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长期性、系统性的大规模行动。比如对主管北平司法系统的按察使陈瑛,在其刚上任就备下厚礼将其收买。不仅对陈瑛个人,整个司法系统大规模在朱棣糖衣炮弹下沦丧,按察副使张琏和右布政曹昱等都“受燕王府金钱,有异谋”。
就算陈瑛被调走,新来的人照样被收买,整个北平的政府、司法和军队三套领导班子上上下下都是朱棣的人。省政府一把手(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郭资是朱棣最见亲厚的官员;军队方面,指挥使张信在关键时刻密告建文在北京要抓朱棣的计划,被朱棣叫了一辈子“恩张”;司法方面,按察司佥事吕震等大把中高层也早就是朱棣的人。
上面举例的是官员,甚至连布政司里管仓库的小吏李友直这种级别的,在关键时刻都会把建文帝的密诏偷出来给朱棣。
另外,凡是从中央来的官员也会被朱棣送上厚礼,比如日后削藩主将之一的齐泰,在早年来北平出差,朱棣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齐泰虽当场收下,但回南京后就上交了。
当然,官员们收朱棣的钱是一回事,跟朱棣一起把脑袋绑到裤腰带上起事又是一回事了。这帮人死心塌地跟着朱棣干,一个重要原因是建文帝搞“小舰队”,所重用之人都是浙东和江西的,其他地方出身的官员丧失政治前途。之前章节猫智深已为读者分析过“南北榜事件”,科举所录取51个考生全是南方人,不给北方考生出路。到了建文二年,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竟然都是江西吉安人,完全不在乎吃相了。难道除了浙江、江西,其他地方的人就不会读书了么?你说江南人研究孔孟之道透彻,可研究春秋时代孔子那套东西研究了2000年,能研究出富强民主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么?
为什么官员这么容易被朱棣收买?因为明朝的官员是“制度性违法”,朱元璋以自己当农民时的标准,定下的官俸太低了,只要你当官必然要违法。
明朝一个县长的年薪是90石粮食,就是1万多斤,折合现在大米市价也就是3万块。而且这个县长不仅要用这3万块养自己一大家子,底下的幕僚、师爷、衙役都要自己养。
在明朝不搞额外收入,这个县长怎么维持行政班子?县里面如果因为缺人手出了事,朱元璋可是真扒皮的。
所以在明朝只要做官,必然有把柄,而很多官员的把柄被朱棣掌握
在明朝军队里也差不多,朱元璋吹牛逼“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让军队原则上自收自支。
然后军队也只能“制度性违法”了,《明史》里记载,蓝玉、朱文正、朱元璋女婿欧阳伦都贩过私盐,冯胜的部队更是以掠夺金银牲畜而出名。
朱棣多年出塞,每次海量军需物资缴获,他必然也跟手下军官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第三点,朱棣还积极推荐自己的属下升官,并让他们在各地任职,相互之间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北平是边防重地,朱元璋在此周边放了20多个卫(每个卫5000多人,可以理解为一个师),而朱棣的核心团队是燕王府三卫,即燕山左、中、右三护卫。
朱棣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大量提拔燕王府三卫军官,让其遍布这20多个卫。甚至连宁王手下得力干将陈亨也出自燕山左卫,此人为朱棣日后招纳宁王的“带甲八万”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点,朱棣在智囊团的指引下,积极参与南京政治,将政局变动引导到有利自己的方向。
在太子朱标死掉的关键时刻,朱棣跑到北京,将积累多年的蓝玉等公侯黑料一股脑给了朱元璋,哭诉老爹等你也死了,我们朱家的江山要完啊!(颇言诸公侯纵悠不法,将有尾大不掉扰)
朱元璋大怒,几个月后发动了蓝玉案,杀了2万人,其中包括冯胜、傅友德、蓝玉、王弼等名将。
四、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71岁的朱元璋发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道敕书,收件人是朱棣。
朱元璋大概猜到死后会发生什么,在敕书中对朱棣大打感情牌,称朱家天下的安危就寄托在你身上,你要做好我们朱家的周公,好好辅佐朱允炆,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托付。

忧心忡忡的朱元璋
当月朱元璋就死掉了,21岁朱允炆的即位,年富力强的新皇帝期望有一番作为。
朱允炆的执政基础是朱元璋为其培养的文官,他们主要是浙东和江西人,经过朱元璋改造过的新儒学熏陶,大多在洪武十八年后经过科举入仕。
和朱棣日后宣传的不同,这些人并不是政坛愣头青。恰恰相反,他们在朱元璋的悉心培养下,许多人都有从地方施政再到中央参与核心决策的经验,执政经验丰富且富有政治智慧。
比如削藩的主推手之一方孝孺,曾长期担任蜀王世子的老师,对藩王们的力量以及所惧所求门儿清。
建文的吏部尚书张紞,之前在民情军情最复杂的云南担任省长,“治行为天下第一”。
管财政的户部尚书王纯,先后在福建和浙江省搞行政, “在浙十年,以廉慎闻”。
工部尚书郑赐,搞纪律监察出身,先是干监察御史,后又去了湖广布政司参议,民家评价是尽忠职守,为官颇有仁恤之心。
尤其要注意的是,沐英势力范围的云南省左右布政使出任了新一届班子的吏、礼二部尚书,欲借重他们在边区初创制度、变易风俗的经验,大力推动维新之政的实施。
而且终建文之朝,沐家在军事上鼎力支持朝廷,在后面章节中猫智深将给您展示会三段击的云南火枪兵如何大战燕云铁骑。
“建文”这个年号也意味深长,与朱元璋的“洪武”相对应,意为结束朱元璋开国重武的政风,建立明代的文治。

在文官团体的帮助下,朱允炆迅速实行了一系列改变朱元璋肃杀政策,让国家正常化的措施,成功的收获了民心。
朱元璋在位期间搞运动式执法,连兴大狱,株连而死者达到10w以上。朱允炆即位后行宽政,纠正了许多冤案和错案,赦还了被流放的官员,并且录用了颇多被杀害的功臣子弟,补充到建文朝的官僚队伍中来,使得民间感受到正常的政治气氛。
经济上,建文帝减轻赋税,尤其是朱元璋收重税的江浙一带,他下令将不合理的税收“悉与减免,照各处起科”。
为了与民休息,建文帝还裁减了许多税收机构。其中包括巡检司 73 个、河泊所 49 个、递运所15个、水马驿 48 个、税课局 109 个、税课司 41 个,大量税课局、河泊所等机构的撤并,无疑会减轻人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将改革推向深入,建文帝还派遣暴昭、夏原吉等二十四名大臣巡视天下,了解民间疾苦,以便将当地弊政及时革除。
以上一系列措施让建文帝收获了民心,以至于后来朱棣起兵前犹犹豫豫,问姚广孝道,“民心向彼(朱允炆),奈何?
姚广孝回答的直截了当:“民心算个屁!我算卦得知,天道在我们这边。”(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五、
有一帮文官辅佐,建文帝熟知历史上藩王的危害。在即位后仅仅三个月,建文即开始削藩。
首要的目标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之后又相继是齐王,代王、岷王、湘王。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建文削藩,所有布局的最终指向都是朱棣。
其中,齐王在洪武时期受到燕王节制,多次共同出征草原,是朱棣的得力助手,。
代王是朱棣的连襟,也娶了徐达的女儿。
岷王是朱元璋监视“云南王”沐英的一个棋子,朱允炆在沐家新一代话事人沐晟的要求下废掉了他,以换取沐家的支持。
猫智深总结此5位藩王被废的具体过程发现,朱允炆和其幕僚对削藩制定了极为周密的计划,有固定的模式。大体第一步是先从王府内部有人告密,称藩王要谋反。然后里应外合,拿下王府。最后软禁藩王,开始审问。比如抓捕周王时,告发者是周王还不到20岁的二儿子。
另外,藩王被抓后,一番拷问之后,还会供出据说有同谋的其他藩王。
看来朱允炆学到了朱元璋搞大案的经验。
建文向最终目标燕王朱棣一步步靠近。朱元璋死后翌年三月,建文帝派前锦衣卫负责人宋忠到北京周边的开平戍边,抽调了全部燕王府精装护卫。朱棣手下就剩下几百人。
徐凯、耿瓛等也分别被派到临清和山海关,对北平城形成了合围之势。其中徐凯是四川都司出身,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是方孝孺的知己蜀王朱椿嫡系部下。耿瓛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之子,他的夫人是朱允炆的姐姐江都公主。
在北平内部,朱允炆也尝试削弱朱棣的影响,调原河南军区首长谢贵到北平担任省军区长官,中央的刑部官员张昺担任北平地区行政长官。
套在朱棣脖子上的绳索越勒越紧,他将如何应对呢?

古画中的明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王崇武《永乐皇帝大传》毛佩琦《大明帝国:建文帝卷 》 马渭源《“靖难”之役,蓄谋已久还是被迫起兵》卢伟《试论明朝建文帝的维新政策》牛建强《明建文朝文官集团研究》经哲特别感谢,网友“楼哥看历史”的相关文章,知乎大V“太师淮王”和“李子寒泉”的相关回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