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反、养死士、装疯…,北京城的权力暗战(时政记者读明史49)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49篇,也是朱棣系列的第3篇。
上接此章以一个市反噬中央,只有他成功了(时政记者读明史第48)
前言
中国历史上皇权之争的胜利者,在书写历史时,总会将对手塑造成智力或品有重大缺陷者,以此彰显自己的胜利并不是靠运气,而是天命照耀下的必然结果。
比如明朝的官方书写中,朱允炆不过是个误信文官的毛躁小子,其失败是必然。
但不要忘记,朱允炆可是阅人无数的朱元璋所看重的人,用6年时间手把手教他执政。朱允炆的核心班子也全是朱元璋为其打造,怎可能有无能之辈。
在文官悉心辅佐下的朱允炆心思缜密,做事雷厉风行。拨开朱棣和他后代们的抹黑之词,真实的建文帝颇有乃父之风。
建文帝在上位之初就纠正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运动式执法,给“四大案”运动受害者平反,并全力发展经济,得到了明朝广大群众拥护。
之后建文帝下定决心除掉朱棣,但一开始并不想诉诸战争。而朱棣,则在使用各种手段争取时间,默默做足准备。
于是双方在北平上演了一场收买、策反、隐藏实力、装疯卖傻、蓄养死士的大戏。

朱棣,图片来自剧照一、朱棣和建文的“囚徒困境”
如果给在大火中的建文帝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回到建文元年。他仍旧会选择削藩。
有个叫“囚徒困境”的理论大家都听过:
两个罪犯被抓,如果都不认罪,就都会无罪释放,这对于两人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有一个认罪,他会获得减刑,另一个没认罪的则会判重刑。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个罪犯都招供。
没有比封建政治更完美的“囚徒困境”在现实中的模拟了。
在中国残酷的王权规则之下,赢者通吃,输者将全家死光光了。博弈双方信任对方的代价太大,而背叛的诱惑如此高。因此对于建文帝和朱棣,彼此预判对方的选择都是背叛,因此自己只能选择背叛。
继续引申,在封建政治中,如果你真的有实力推翻皇权时,那么你只能去推翻皇权,因为当你有那个实力时,所有人包括皇帝都认为你会去且只能去付诸行动。这时比的就是谁下手快。
针对这一点,南朝的齐武帝萧鸾临死前给太子萧宝卷的遗言即是,“作事不可在人后”,要早杀,大杀,有人有能力威胁你就一定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信哉斯言。
朱棣最终推翻了建文帝,证明了建文帝削藩这一战略的正确性,错的只是没执行完美。
二、朱棣不想反
在建文即位之初,朱棣并不想造反。
但朱元璋才死3个月,建文就对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动手。先把周王抓起来一顿审,朱元璋那些儿子哪个屁股都不干净,预谋颠覆罪成立。之后周王被贬为庶人,全家发配云南。
建文帝接着打朱棣的脸,周王不是你亲弟弟么?我把他供状给你,让你负责给他定罪。
建文帝等着看朱棣出丑。如果你定他重罪,你的宁王、代王这些小跟班怎么看?
如果你不给他定重罪,那么你在同情他么?甚至你跟他是同谋?
朱棣接到诏书后,跟姚广孝商量再三,终于回复了一封软中带硬的信:
“如果周王的谋反,行迹还不明显,希望你能念在他是你骨肉至亲,从轻发落。
如果周王罪行显著,那你问我干嘛?先帝当年定下《明皇祖训》,里面关于亲王犯罪的处罚清清楚楚。
我只是希望你能体会你爷爷爱护朱家人的初衷,从轻发落。”
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著,《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朱棣
这封信可见水平,你叫我来给周王定罪,可颠覆罪当年太祖皇帝早有安排,我有什么资格给周王定罪?但建文帝我给你说好了,天下是朱家的,如果你不仁,就别怪我们这些叔叔不义了。
建文帝见朱棣不上钩,并不死心,接着用其他方式搞事。
他让前锦衣卫宋忠一把手到北京周边的开平戍边,抽调了全部燕王府精装护卫。朱棣后来手下就剩下几百人。
朱棣忍了。
建文帝派在四川征战多年的徐凯,耿炳文的儿子耿瓛到临清和山海关,对北平城形成了合围之势。
另外在北平内部,建文帝调锦衣卫出身、原河南军区首长谢贵到北平军区执掌军事,派擅长查案的刑部官员张昺担任北平地区行政长官。

建文的许多重臣都是锦衣卫出身
朱棣不仅忍了,为表示无心造反,他竟然把自己三个儿子一股脑都派到南京,给去世一周年的朱元璋上坟。
虽然此时朱棣的大孙子朱瞻基已经出生,但敢把三个儿子打包送到建文帝手里,朱棣不想反之心明矣。
三、利益最大化
为什么朱棣不想反,难道他良心好?或者他为了大局考虑,竟然能让“囚徒博弈”在他这里失效?
而且周王的例子可在眼前,昨日为王,今日就到云南喂蚊子。
明初那些藩王几乎都不干净,小辫子必然一抓一大把。朱元璋曾亲自勘定了一本奇书《御制纪非录》,里面记载了儿子们的种种恶性。
根据《御制纪非录》记载,藩王们杀人就像杀鸡,比如跟随朱棣出塞作战的小弟齐王就曾杀死“指挥5人,千户9人,百户20人,镇抚3人,知府1人,王府官2人,舍人12人,生员4人,军人27人,校尉200人,妇人1名,以及上述各位受害者全家男妇198人。”
又比如秦王,这位大概是看春宫图看多了,让下属去苏杭买“要似纸上画的一般模样女子”,现实中没有画中的女子,秦王就将下属活活打死。
朱元璋出这本书的目的,以及这本书竟然能在明朝传播至今的原因,猫智深认为是当政者为了打击藩王篡位的合法性。而且偏偏流传后世的书里没有朱棣的罪名,你猜为啥?

朱棣的弟弟代王朱桂在大同建的九龙壁
朱棣不反的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
只要朱棣占着北京之王这个位置,时间就站在他这边,无论建文帝怎么防范,时间越久对朱棣越有利。
拿满清的平西王吴三桂做例子,他老师洪承畴给他的发展方针即是“不可使滇一日无事”。只要云南天天造反,满人就需要你,就要给你粮饷金银,你就能发展壮大。
于是吴三桂天天挑云南各族人民的刺,不时就有寨子造反,耿精忠等也有样学样,清政府不得不每年给三藩拨海量粮饷。(不同专家给的数字不一样,大概占到清朝财政收入的1/5到1/2,而当代欧洲国家所有军费占财政收入比率不到1/10)
吴三桂还推荐手下官员去各地任职,当时“西选之官遍天下”,南方多省实权官员都出自他这派系。
到了吴三桂造反时,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纷纷易帜,半年不到就兵临长江,跟康熙谋求划江而治了。
与之相比,朱棣造反的时机还远远不成熟。之前朱棣上面是朱元璋,哪里敢搞花活?现在换了建文帝,朱棣刚刚有的玩了,造什么反?
比如,从朱棣的防区里今天可以漏过去一队北元还乡团去南京,明天再漏一支女真难民队。建文帝如果怪罪,那么接着叫穷让增加军费扩编军队。
所以朱棣在最初百般忍耐,就是不反。
而建文帝预判了朱棣的预判,就是要削藩。
四、收买
建文帝先采用收买策略,而且因为有着正统合法性,几乎一收买一个准。
燕王府的文官之首、长史葛诚进京汇报工作时,被其成功策反,建文帝问其燕府之事,葛诚一五一十都说出来。
之后葛诚回到北平。在他的带动下,燕王府的文官群体如余逢臣、杜奇等几乎都投奔了建文帝,甚至明里劝朱棣要尊君爱国。这也导致朱棣几乎无文人可用,只能与姚广孝、金忠这些算卦看相之流走得更近(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
在高级武官方面,朱棣的得力手下观童等人都被建文调到南京,留下来的都是被收买的或举棋不定者。
燕王府共有燕山左、中、右三护卫,是朱棣最核心的力量,可其中一个卫的指挥使卢振也被策反,燕山中卫的老大唐云很像也在观望,而之后状告朱棣谋反的内鬼则出自燕山左卫。三卫都人心惶惶。
此时跟朱棣最紧的只剩下中层武官,职位最高的张玉只是指挥佥事,像朱能、丘福这种日后封公爵的此时只是千户,就相当于营级干部。
但建文远在南京,在收买方面只能重点攻关,不可能收买北平的所有人。

明朝火枪兵
在北平城中的人更能清楚看出民心所向。洪武三十一年,四川军区的一个师长(平越卫指挥)张信得到升职,被派到北平军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与新任命的北京市长张昺和北平军区司令谢贵一起共事。
临行前,建文帝下达密令,此行最终任务即搞倒燕王朱棣。
张信是根正苗红的明二代,户口本上写的祖籍凤阳,他爹早在朱元璋没进南京就参军,最后以团级退休(指挥佥事)。张信也因此被信任,委以重任。
但自从张信进到北平城内,就感到气氛不一样,上到各级官员,下到平台老百姓,看他们的眼神都是冷冰冰的,像是在看死人。
张信肯定,在北平城已经被经营的铁桶一般密不透风,扳倒朱棣几乎不可能,不久后的一件事更加深了他的判断。
张信他们带来的一个士兵喝醉了,跑出去磨刀。一个路过的老太太问为什么磨刀,士兵回答是要抓燕王,转眼这个老太太就跑去燕王府报告。北京城内连一个普通的老太太都心向朱棣。
但这些建文帝并不知道,或许也不在意。
五、兵强马壮就是天道
朱棣不能再忍,但他对以一藩之力对抗全中国的事完全没有信心,毕竟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藩王干成过此事。
更何况,建文帝上位之初就纠正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运动式执法,给“四大案”运动受害者平反,并全力发展经济,得到了明朝广大人民拥护。
朱棣从北京双塔寺招来和尚姚广孝谋划。
朱棣问道,“民心向彼(建文帝),奈何?
姚广孝答曰:“民心算个屁!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问曰:何为天道?
答曰:兵强马壮者为天道!
(在姚广孝的老家苏州,仁政爱民的张士诚早死了,兵强马壮的朱元璋居之,并搞文字狱杀死姚广孝几乎所有的文人朋友)
姚广孝接着说的话给了燕王信心:
首先,幽燕为北方雄镇,聚集天下精兵。大王您仅仅麾下的护卫中精锐者就有两万。更何况,燕赵处处慷慨悲歌之士,自小擅习弓马,编以成军,其谁能御。
其次,先帝为抵御北元,在北平搞大开发,充实了大量人口和物资,“彀甲可三十万,粟支十年”。
最后,此战成功性很大,自古从北伐南如高屋建瓴,我们一鼓作气必然能拿下山东,之后再攻略河南,再下南京,易如反掌?
说到激昂之处,姚广孝嗔目欲裂:那狗皇帝姓朱,俺家大王也姓朱,如何做不得皇帝?如此您都不反,就是个匹夫!(姚广孝真的对朱棣骂出了“匹夫”)
大王(朱棣),先帝所最爱也,且又仁明英武,得士众心,主上所最忌也。夫燕,胜国之遗,而北方雄镇也。其民习弓马,地饶枣栗,悉雄蓟属。彀甲可三十万,粟支十年。大王之护卫精兵,投石超距者,又不下一二万。鼓行定山东,略河南,势若建瓴而下,谁为抗御?大王即不,南机先发,欲高卧得邪? 旦暮匹夫耳。------------姚广孝
姚广孝停下来喝了口茶,如诸葛亮般摇了摇扇子,眯起眼睛看着朱棣,心里为自己定下来的先山东再河南的规划洋洋自得,自以为是“隆中对”第二。
凭借此规划,日后《明史》里充分肯定了姚广孝的功劳,曰其“首赞密谋,发机决策”。

姚广孝自以为提出了“隆中对”第二
但其实姚广孝在战略上规划的就是个屁,他所定下了“鼓行定山东,略河南,势若建瓴而下”的三步战略,朱棣打了三年连个山东都打不下,在济南城下被铁铉打得屁滚尿流。当然这是后话了,至少这刻的朱棣听完很开心,下决心反他娘了!
六、姚广孝的三策
有了战略规划,还需要执行细则。姚广孝给朱棣定下的第一步棋是:装疯。
此计古人为避祸用过很多。朱棣这事前两年,上海人袁凯为了装疯骗过朱元璋,就跑去吃猪大便(事后觉得丢人,称大便是假的)。
朱棣吃没吃大便,史料并没记载,《明史纪事本末》里说他跑到街市上抢别人饮食,还大夏天生火炉烤火。
朱棣旁边文人都是建文帝的人,装疯很难瞒住,但姚广孝执意让朱棣这么做。
姚广孝的目的有两个。首先,即使大家都知道朱棣是装的,但如果建文帝宣诏让朱棣去南京,名义上也可以此推辞。
其次,朱棣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装病之后朱棣让三个儿子回家探望,这在“以孝治国”的封建王朝是天经地义。
朱棣三子很快北返。具体的细节在不同的史料中有不同记载,其一是老二朱高煦盗走舅舅徐辉祖(徐达的次子)的宝马,渡江返回北平,留下老大和老三在南京瑟瑟发抖。建文帝见朱棣身边已经有儿子了,剩下两个留之无用,便都放了。另外一个故事是通过徐辉祖的个人担保,建文帝将三人都放了回去。
至于哪个为真,读者自己判断吧。
接下来,姚广孝让朱棣采取第二个措施,密令亲信精选死士八百人进入王府,让姚广孝带这些人“练兵后苑中”。
说来也磕碜,原来燕王手下仅直属的燕山三卫都近2w人,北平周边10w人马也听他指挥,如今被防范到只剩下这800死士。
此时燕府上下都在建文帝安排的官员监视下,这也是朱棣能调用的最大人数。如果人数上千,断无可能被允许进入燕府。
这800死士打着护卫的旗号,因此并没有趁手的长兵器,姚广孝利用不知道从哪里学到的多孔墙体吸声原理,建造了具有隔声效果的铸造密室,日日锻造,解决了武器问题。

司马懿曾蓄养三千死士
第三个措施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姚广孝让朱棣秘密联络在北平城中旧部,准备发难。朱棣还策反了北平城中建文帝的人,最重要的成果即前文所写的北平军区副司令张信。
《明史》里给张信的背叛洗白,称他是因为自己老60多岁的母亲劝说,说“王气”在燕王,就这么反水了。
张信背叛的真实理由其实是建文帝犯了一个错误。明朝从朱元璋以来,就用杀光背叛者全家的方式进行惩戒,所以属下大多不敢背叛。张信户口本上写的籍贯是安徽凤阳,跟朱元璋同乡,因此建文帝才敢用他。
但其实张信的父亲祖籍是河北邢台人,离北平很近,方便转移。大概他们家在河北的亲戚比在凤阳的多,不然姚广孝怎么可能说动他。按照建文帝的调性,背叛者会被全家死光光,张家在凤阳的亲戚大概凶多吉少吧。
建文元年六月,建文帝终于准备收网。他用了铲除其他藩王的老套路,让燕王府自己人发难,使燕山左护卫百户倪谅状告朱棣亲信于谅、周铎,称两人跟上层大佬合作谋反。
随后当着朱棣的面,此两人被逮捕,带回去一番拷问。
有了供词,箭在弦上,随时待发。
六、图穷匕见
建文元年七月是朱元璋死后一年零两个月,来自南京的诏书到了,要求根据于谅、周铎供词抓捕更多朱棣亲信。
张昺和谢贵调集了北京城7个卫所约4万人,将燕王府围的水泄不通,而燕王明面上的实力只有姚广孝调进来的800人。
七月四日,朱棣突然宣布自己的“疯病”好了,邀请包括张昺和谢贵在内的北京官员来燕王府赴宴。张、谢两人当即拒绝,但朱棣称到时会把建文帝要抓的亲信也一并送上。

也许是曾经当着朱棣的面抓走于谅、周铎的成功经验,也许是明面上的实力悬殊,张昺和谢贵下定决心再去燕王府走一遭。
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谢贵在进燕府前必然谨慎安排以防万一,同样是建文派来张信必然被留在外面掌管军队,以防燕王发难。
燕王见两人进入王府,当即摊牌,不仅擒获此二人,还一并将建文帝策反的燕府长史葛诚、燕山右护卫指挥使卢振,还有许多王府内的文官一起拿下,并全部杀掉。
王府外虽有4万大军,但最高长官张信已经被朱棣策反,而且下面的士兵也跟随朱棣多年,竟只有区区1000多人反击。此事之后,朱棣终身称呼张信为“恩张”。
城内忠于建文帝的余瑱等将领见事不可为,赶忙出城防守居庸关,期望联合城外驻军反击。
当夜,北平九门中的八个乖乖投降,唯剩西直门仍坚守。此前称病的燕山中卫指挥使唐云终于表明立场,来到西直门劝降了守军。至此,朱棣成功控制了北京城。
七、朱棣“刷脸”
七月初七,朱棣举行誓师大会,宣布靖难。
朱棣对将士说,我爹朱元璋当年留下的《皇明祖训》说了,如果皇帝身边有奸臣,我们当叔叔的就能去清君侧!
(《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

朱元璋遗命,若朝有奸恶,藩王可带兵讨之
建文帝身边那些江浙地主们就是奸臣,我跟他们义不共戴天,大家跟我一起奉天靖难,杀向南方花花世界啊!大明的现在是建文帝的,大明的未来就是我们的!
(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
北平周边城市的将士都是朱棣之前的部下,此后朱棣用一个星期时间去各处“刷脸”。这些地方守将,往往上一代就是朱棣岳父徐达的“山头”,自己这代又跟朱棣出塞。比如密云卫指挥郑亨,他爹郑用早年就跟随徐达攻陷北平,自己又多次随朱棣出塞,家族间渊源深厚。
北京周边的通州、密云、蓟县、密云、遵化或稍作抵抗,或直接投降,加入朱棣麾下。
七月十五日,朱棣带8000人前往开张家口的怀来“刷脸”,寻找之前被建文帝派前锦衣卫老大宋忠抽调走的3万精锐。
此3万人在阵前见到朱棣亲来,当场倒戈,宋忠、余瑱等被执,不降而死。
此战对北方震动很大,开平、龙门、上谷、永平等地纷纷投降。至此,朱棣用仅仅十多天就拿回了原本属于他的东西,建文帝的前期布局变成梦幻泡影。
八、一城战天下
真正刺激的事情终于开始了,朱棣要以区区一个北平迎战天下雄兵。
建文帝明显对此也早有准备,仅仅十天,就整合了三十万大军,请老将耿炳文挂帅,并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并道前进,围攻北平。
这么多都指挥使可以理解为军区司令,为了征讨北平一个军区,建文帝派了N个军区的部队。
给大家解释这个阵容。
65岁的耿炳文是朱元璋留给建文的镇国重器,曾以7千兵坚守太湖西岸的湖州长兴县,“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让张士诚一步不能西,眼睁睁看着朱元璋做大做强。
今人多认为耿炳文只善守,其实老头子是攻守兼备。他之后随徐达、常遇春等纵横中原,克服幽燕。到了摧毁北元的捕鱼海之战,已经55岁的耿炳文竟担任先锋,冲荡敌营。
老将顾成,这可是从士兵一步步封侯的猛人,以敢拼且命硬而闻名。
朱元璋集团攻镇江时,顾成所在小队共12人率先爬上镇江城头,后面的援军没跟上来,全队被生擒。12个人被带到江边,挨个砍头。已经杀了11个,顾成挣脱绳子,把行刑人踢走,侥幸跳到江里逃脱。
之后的战斗中,顾成命更硬。攻常州时,顾成脖子被箭射伤还能不死;在安徽铜陵,箭伤右足;克庐州,铁弹伤左臂;克武昌,枪伤右臂,弩伤左膝;克苏州,弩伤左右手及左足....
之后他一直这么又猛又硬,“大小数十战,皆有功”,军中闻名。等到大明征伐云南时,傅友德特意把他找来,使其为前锋。曾有敌数万突然来袭,顾成一马当先杀出来,手杀百人,敌退走。
在靖难前,顾成镇守贵州十几年,当地人很服气他(恩信大布,蛮人帖服),原因很简单,不服的都被他讨平了(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
宁忠是云南军区大佬宁正的儿子。他爹曾担任云南军区司令,和“沐王爷”沐英一起出生入死,先后讨平百夷叛将刀思郎以及东川、越州等地蛮夷。在沐英去世儿子尚未赴任的空窗期,负责代为镇守云南的正是他爹。他的到来,代表了沐英对建文帝的坚定支持。
平安,跟沐英一样是朱元璋的干儿子,《明史》中称其“骁勇善战,力大能举数百斤”,曾随朱棣出赛立下功勋,后又在朱棣势力范围的密云卫担任指挥。此次他没有选择朱棣,而是站到建文一边。
驸马都尉李坚是被朱元璋看好的人。他并非出身勋贵,父亲只是前元朝在河南的武官。《明史》里对他的评价是“有才勇”,他也被朱元璋所认可,将女儿许配给他。他也是洪武时期少有的有实权的驸马,被委以“掌前军都督府事”。
陈晖,陕西军区老大(陕西都指挥使),此前在甘肃洮州卫任职,长期为明朝镇守西番门户,手下大量西凉铁骑。
徐凯,曾担任四川军区二号人物(四川都指挥同知),代表了蜀王朱椿对建文的支持。徐凯出身于藏区的松潘卫,手下都是像丁真一样纯洁又勇猛的汉子。
安陆侯吴杰和江阴侯吴高都是根正苗红的明二代,被朱元璋留下命来捍卫大明江山,因此被悉心培养。他们之前被派往陕西、山西、北平、河南等地执行过练兵和征战等军事行动,履立军工。
上面这些猛人仅仅只是一路,朱棣还有其他两路需要应对。
西北方向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视诸王最雄”,已派大将刘真兵临松亭关。
辽东方向,辽王朱植在得知朱棣起兵后,竟取道海路回南京,将兵马留给建文帝。建文得到数万长期在东北跟女真人和高丽人鏖战的铁骑后,由老将杨文率领,逼近北京。
朱棣手下能力强者如观童等人此前已经被建文调入南京,留下来的只剩下张玉、朱能、丘福这些千户级别的军官,论经历论战绩不过是上面这些人的零头......能打者唯有朱棣一人。
这仗怎么打?

靖难军除了朱棣外,其他诸将的资历和经验不及对方的零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
《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王崇武
《永乐皇帝大传》毛佩琦
《大明帝国:建文帝卷 》 马渭源
《“靖难”之役,蓄谋已久还是被迫起兵》卢伟
《“靖难之役”前的燕王朱棣》商传
《平越——朱棣夺位先机制胜之地》何歌劲
特别感谢,网友“楼哥看历史”的相关文章,知乎大V“太师淮王”和“李子寒泉”的相关回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