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么?所谓名将,多是因人成事之辈(时政记者读明史50)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50篇,也是朱棣系列的第4篇,本系列以新闻视角解析明史,用深度报道还原明朝。
上一章点这里策反、养死士、装疯…,北京城的权力暗战(时政记者读明史49)
前言
建文等朱棣起兵已经很久,十几天内就召集了三路大军,意图将其绞杀。
其中将星云集,多是成名已久人物。
65岁的长兴侯耿炳文以善守闻名,是镇国之重器;郭英以善攻为知名,捕鱼海之战时是蓝玉的副将;老将顾成,从士兵一步步升到贵州军区司令;驸马都尉李坚、云南调来的宁忠和江阴侯吴高都是朱元璋悉心培养的明二代......
上面这些至少都是个军区司令,而朱棣手下的核心朱能、丘福这些人都是千户、百户之辈,此前籍籍无名。《明史》的总编辑张廷玉看了朱棣阵容都惊呆了,直言这些人“皆偏裨列校,非有勇略智计称大将材也。”
但卑贱者天生就不是高贵者的对手么?一辈子籍籍无名者就没有能力么?胜利者可以永远躺在功劳簿上面么?
怕什么?!天下名将,多是因人成事的过时之辈。

《山河明月》中的朱棣一、
七月初七,朱棣举行誓师大会,宣布靖难。
他的大本营不过是今日北京周边的顺天府,总人口不到200万,士卒为10万出头。
(分别是洪武二十六年和洪武十七年数据)
他要面对的是总兵力192万多,人口超6000万的庞大帝国
(分别是洪武二十三年和永乐元年数据)。
怎么打?
建文手下都是朱元璋留给他的天下名将。
65岁的长兴侯耿炳文以善守闻名,是镇国之重器;郭英以善攻为知名,捕鱼海之战时是蓝玉的副将;老将顾成,从士兵一步步升到贵州军区司令;驸马都尉李坚、云南调来的宁忠和江阴侯吴高都是朱元璋悉心培养的明二代......
反观朱棣这边,手下只是一堆在外人看来是老弱病残的营长而已。
给大家介绍下明朝的军制,各军区叫都指挥司,一把手叫都指挥使。上面列的那些人最差也是这个级别。
都指挥司里都有几个卫,每个卫有5600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师吧。卫的老大叫指挥使,下来是2个指挥同知,再下来有4个指挥佥事,再下来是正副千户、再下来是正副百户。
朱棣的骨干基本是千户百户级别,也就靖难首功张玉高点,是个指挥佥事,其他朱能、丘福这些都是千户,手底下也就几百人而已。
说朱棣手下这些人是老弱病残也不算过分。
先说他们“老”。比如靖难功臣中名列第一的丘福,靖难那年已经快60了,是个打了一辈子仗的根正苗红凤阳人,可这时才混了个千户。
日后位列功臣第四的陈珪,此时也已经65岁了,可也是个千户。按理说这辈子也就这样了,3年后喜提爵位泰宁侯,子孙代代富贵。
再比如徐祥,这位最开始还是陈友谅的手下,到靖难那年已经68岁了,还只是个副千户,结果靖难打完71岁喜提兴安伯。
再说他们“弱”。这可是战争年代,最容易升职,可混了一辈子也就这样,猫智深说他们“弱”不过分吧?
《明史》的总编辑张廷玉看了这阵容都惊呆了,直言这些人“皆偏裨列校,非有勇略智计称大将材也。”
但卑贱者天生就不是高贵者的对手么?一辈子籍籍无名者就没有能力么?胜利者可以永远躺在功劳簿上面么?

所谓名将,多是因人成事之辈
靖难军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优势是兵。
当时的中国无论从文化、政治还是经济来说,南北都是割裂的,经过辽、金、元数百年统治,南北间有道鸿沟。
北方人少,但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民风彪悍,连个搞音乐的高渐离都敢刺杀秦始皇。南方人富裕,有小康生活可享,干嘛替皇帝打仗卖命?
更狠的是,即使在靖难之初,朱棣军中也有很多蒙古人,在军官中占比到近1/10(士兵中占比只可能更多),这些人成为其骑兵冲锋的箭头。

此处官军即靖难军,此表为专家根据《武职选簿》考究上百名军官的籍贯,其中的山后人大多是蒙古人
其原因是,洪武期间明军多次出塞,大量强制迁徙燕山以北的百姓到北平和赤峰(宁王的势力范围),其中仅仅洪武六年就迁徙了19万7千人。
另外,明朝对于招降的元军,遵循将官员南方安置、士兵北方安置的原则,将士兵主要安置在燕王和宁王的地盘。北平最初驻军不过6个卫,后迅速扩充到20个卫;宁王不过1个卫,在洪武二十年的一年间就扩充到9个卫。
被补充者大多是故元官军。在元朝时,上层政治腐朽、天天杀自己人,皇帝还爱玩密宗色彩的“十六天魔”,窝窝囊囊元朝就亡了,但这些草原善骑射的汉子真的没有战斗么?

根据《武职选簿》考究上百名蒙古归降者的安置
靖难军的另一个优势是马匹众多。猫智深翻遍史料并没有找到靖难军中的马匹数据,但按常理推断,北平的主要对手是草原蒙古人,朱元璋必然将大量马匹集中于此地。而且在靖难战史中,朱棣历次致胜的原因都是骑兵战术强悍,无一例外。
另外,靖难军的内部凝聚力更强。因为明初的政治斗争要死都是一串人,比如搞掉蓝玉顺带着要一万五千人黄泉路上跟他作伴。朱棣如果战败,北平各卫所的中上层不可能幸免,因此只能死战。
二、
对朱棣的造反,建文布局久矣,当即将早已准备好的三路大军向北平进发。
一路是老将耿炳文率领的主力三十万,十几天后就从开封发兵,急速向北平赶来。
第二路是辽东的军队。辽王朱植听说朱棣反叛,直接将自己的大军扔给建文派来的吴高和杨文,坐船回南京了。
两个人都是根正苗红的明二代。比如杨文,他父亲和叔父都在对陈友谅时战死,他本人也是朱元璋爱将,之前曾带兵去征广西、贵州,都出色完成任务。朱元璋对其青眼相加,竟然还曾为他赋诗。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雷鸣甲冑乾坤静,风动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真有种,穴中蝼蚁竟何逃。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深听伯劳。-----朱元璋
朱棣造反后,杨文和吴高迅速集结兵马从山海关杀来,意图围困枢纽重镇永平府(今秦皇岛卢龙县)。
第三路是封地在赤峰的宁王,他手下有“带甲八万”,还有蒙古人助阵。朱元璋死前从西北调来了派了老将刘真,掌管了宁王的军队。这位老将跟宋晟齐名,名望可以压住阵脚,目前已经兵临遵化(今属唐山)。
遵化的地理意义在于隔绝辽东军和宁王军,此城若破,两军将连成一片。
此三路至少都有众数万,若齐聚北平城下,局面将无法收拾。朱棣利用自己马多机动性强的优势,选择主动出击。
七月二十四日,朱棣亲自领兵前往遵化,会一会昔日曾归自己调遣的宁王部下。

对于在甘肃宁夏鏖战多年的老将刘真,朱棣竟然不屑一顾,认为老家伙“衰老无能为也”。之前他也不过是因人成事而已,陕甘那贫瘠地方才几个人,明朝的大军压过去啥山寨打不下来?
刘真听闻朱棣亲来后,果然不敢对阵,竟撤回松亭关,紧闭城门不出。
朱棣手下骑兵居多,面对数万人把守的雄关犯了愁。朱棣围而不攻,期望刘真的副将、自己原来的小弟陈亨搞事情。陈亨原来是北平军区司令(北平都司指挥使),跟朱棣厮混了多年,后来被调到赤峰。
也许因为朱棣尚没有展现能在围剿中存活下来的能力,也许因为刘真看的严,陈亨并没有轻易下注。朱棣骑兵众多,难以攻城,僵持在这里。
《明史》中吹牛逼,说朱棣此时玩了一招类似周瑜戏弄蒋干的弱弱的反间计,让刘真军的探子带回一封跟另一副手卜万的勾结信,导致其被抄家,让陈亨上位。猫智深反正不信,大家姑妄听之吧。
三、
八月八日,耿炳文主力常山赵子龙的故乡--河北真定(治所在今日的正定县,书记曾在此担任县委书记),另派两个军区司令潘忠和杨松率领的先头部队驻扎在鄚州(今属雄安新区),其前锋九千骑兵已占据雄县。另外还有沐英的副手徐凯带着云南兵驻扎在河间。
朱棣之前在遵化折腾了半天,听闻耿炳文到来,给遵化留了点兵后急忙撤走。

他犹豫是在北平城内利用城墙打保卫战,还是主动出击。前者虽然稳重,但自己的经济区会被对方破坏。
而且耿炳文以善守出名,当年在太湖畔的长兴守了十年,让张士诚一步也不能跨越,眼睁睁看着朱元璋做大。
如果耿炳文再在真定守上十年,以守为攻,朱棣困守北平,该如何是好?
朱棣摸不清对方实力,便派了从北元那边叛逃回来、号称“谋将”的张玉前往打探。
张玉窥南军,回报曰:“我军出击则必胜。”
其判断依据是,耿炳文老矣,沉迷在过去的辉煌战绩中,竟意识不到此战凶险,其无能为矣。
而且南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从全国各战区抽调而来,耿炳文盲目托大,竟不加约束,其军队无纪律,必败。其先锋潘忠、杨松遏制我军南路,与之战必能擒杀。
“炳文军无纪律,其上有败气,无所为。潘忠、杨松,扼吾南路,宜先擒之。”---张玉
听完张玉分析,朱棣心志已决,率主力南下,驻扎在三国刘备故乡、有华盖一样桑树的涿州楼桑村。此地距离南军前锋的驻地雄县有60多公里,正常需2到3天才能到。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佳节,当日朱棣突然出发起军,向雄县疾驰。靖难军中马匹众多,夜半竟抵城下。
当日月圆花好,南军正共度佳节,发现朱棣杀来后匆忙组织起守卫,并向附近鄚州的潘忠和杨松求救。
雄县内九千前锋是南军精锐,如此措手不及下,竟然坚守至黎明才城破。事后一清点,竟缴获了8000匹马,要知道洪武年间整个大明“可用之马,不足十万”。
潘忠和杨松不知道雄县已失,仍旧急匆匆往这里赶。朱棣杀光雄县城内的降军,然后安排副千户谭渊率壮士千余人潜伏到月漾桥下的河水之中,每人持菱草一束,蒙头以通呼吸,只待敌方援军。
待潘忠军过后,朱棣带精骑从城中杀出,谭渊自其后夹击,大破南军,生擒潘忠、杨松。随后朱棣又疾行至鄚州。守城士兵见主帅潘忠已在敌手,便弃城投降。朱棣又得马9000,士卒万人。
此时距朱棣出发才一日一夜,已大战三次,歼敌三万。

《山河明月》中的朱棣
朱棣从俘虏口中得知,所谓三十万大军其实只有十三万。朱棣评估南军战力,见敌方即使精锐先锋的战力也不过如此,自己就算只有对方一半人,必可战而胜之!
耿炳文即使名满天下,又有何惧?如今战争的形式早已经改变,他那一套在早就不灵了!
耿老头子,即使你曾经战绩辉煌,可时代已经变了!
朱棣意气盈怀,毫不停歇,又带兵前往200公里外的真定,主动寻求与南军决战。
朱棣临行前释放了一名战俘,让其返回后有什么就说什么,竟不怕耿炳文提前准备。
众将不解,朱棣答曰:“耿老头子将大军分别屯积在滹沱河南北两岸,我若攻其河北军,战至疲惫时其河南军若来救,则难以对付。不如告知我军要来,耿老头子守城守了一辈子,最是谨慎,必然合军一处。我军一鼓作气,必破之。”
这是对耿老头子赤裸裸的鄙视,不怕你合军一处,就怕你分开。
四、
朱棣数万大军奔真定而来。半路上,他让大军按原速度继续前进,自己则带少数精锐骑兵告诉迂回到真定东边,在其后方袭击了一伙运粮队。

从民夫口中朱棣得知,耿炳文果然让滹沱河南的部队全部渡河,他们都集中在城西,正忙着安营扎寨。
朱棣又将民夫放回,让耿炳文知道自己本人已带兵到真定东门,目的在于为在从北边赶来的主力部队打掩护。
随后,朱棣竟带着精骑从东边绕真定后方到了真定西边,见到13万南军正热火朝天的修筑营寨,好不热闹。而朱棣手中最多有3千人。
(日后即使朱棣有10万大军,也最多带3000人往来奔驰,此即著名的由蒙古人和女真人组成的三千营。)
见对方丝毫没准备,朱棣抓住时机,毫不犹豫的就带着这点骑兵一头扎入茫茫人海中。
南军哪里会料到朱棣竟从西边杀来,顿时大乱。经验丰富的朱棣趁势玩起“倒卷珠帘”战术,
即“以强击弱,驱溃攻主,挡者,无不溃败”,力求驱赶敌方溃兵冲击敌力,将恐惧传递到全军。

耿炳文此时也在城外,他刚刚在此接见了信使,见朱棣杀来,大惊,匆忙逃入真定城内。逃亡途中,耿炳文险些被擒,一个护卫还被朱棣亲手射死。
耿炳文入城后在城墙上一看,发现朱棣并没有多少人。他不甘心失败,传话左副将军李坚、右副将军宁忠、左军都督顾成、都指挥刘遂等众将,或让其到混乱的军中组织抵抗,或带阵容完整部队去压垮朱棣军。
随后,耿炳文也带着精锐护卫出城迎战。
见南军逐渐恢复秩序并且城中又有生力军杀来,朱棣急忙后撤,引得对方来追。当南军注意力都在西边的朱棣身上时,燕军真正的主力终于从北方赶到,沿着城墙出现在南军侧后,在先头骑兵的带领下狠狠地砸入其阵中。
朱棣带着精骑也反身杀回,向着主将耿炳文杀来!
朱元璋女婿驸马都尉李坚领众接战,骑卒薛禄上前,竟刺李坚于马下,挥刀斫之。坚大呼曰:“我李驸马也,勿杀。”被生擒之。
薛禄是胶州人,出身贫苦,竟以普通骑卒挑落大明驸马!
卑贱者终将战胜高贵,沉默者终将战胜高傲,昔日贵胄终将陷入泥垢。

古画中的明骑兵
薛禄自此获得朱棣青睐,靖难成功后被封侯。其经历颇为传奇,《聊斋志异》中那篇“阳武侯”就是讲他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一读。
见驸马被擒,南军更加纷乱。
朱棣趁机横透敌阵,一代老将耿炳文竟被燕军阵斩!(详情见附文)
随后南军兵败如山倒,顾成被擒!宁忠被擒!李坚被擒!
建文苦苦准备的十三万精锐竟一夕之间溃不成军。
这才是中国古代闪电战的巅峰!燕王带着支汉人、女真、蒙古的混合骑兵部队,旬日四战四捷,无能能挡,竟打出天下无敌的气势!
这支部队,既有游牧民族的速度、激情和悍不畏死,又有汉人的纪律、忍耐和铁血耕战。其所患者,唯人少耳。
在中国的历史上,单纯的游牧民族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游牧民族跟中央遗弃的汉人边民相结合,如此则中原危矣。比如没有幽燕的辽国,一个后唐就足以对付;有了幽燕汉地后,北宋百年间举全国之力而无法撼动。
五、
南军一部分逃入城中,在郭英的带领下勉强守住真定。相持两日后,朱棣引军返回。
此战朱棣斩首三万余级,另有尸填满城壕及溺死滹沱河者无算。
被俘获的李忠伤重而死,右副大将军宁忠和都指挥刘遂因大概顾忌家眷在建文处,不降而死。
右都督顾成早已名满天下,自忖是力尽被俘,建文不会拿家眷如何,便投降了朱棣,但声言只在北京呆着,不会出战。
真定之战的消息传到了南京,《奉天靖难记》记载原本志在必得的建文帝“始有忧色”。
对于战死的耿炳文,朱允炆亲自写追悼词,将圣地凤阳的土地3000顷,佃户2000人赐给他们家。另赐守坟人二百户,仪仗户十五户。对比一下,前首富许大款在周口老家的祖坟才请了6个保安。
至于顾成,建文毫不在乎他为明朝厮杀一生的功劳,让官府杀了其满门,其中包括他在世的四个儿子,唯有一个孙子侥幸逃了出来。
处理完这些,建文对如何对付朱棣犯了愁。
“胜败兵家常事,无足虑。”辅佐建文父子两代的文臣黄子澄上前劝导,“如今大明天下全盛,兵甲饶富,粮饷充足,区区一个北平,岂足以当天下之力?”
黄子澄接着说:“不就是损失了十三万么,我们再调五十万来,胜之必矣!”
建文问曰:“谁可为将?
答曰:“曹国公李景隆。”
写到李景隆这里,很多读者会不禁莞尔,以为不就是那个被调侃的“大明战神”么。
其实,读者们只是被朱棣篡改的史料以及衍生出的文学作品欺骗了。细细揣摩,李景隆在北平的用兵其实并没有大纰漏。
李景隆是明二代中的佼佼者,此前经过十多年军旅历练,先后在湖广、陕西、河南、内蒙、甘肃等地历练,跟冯胜、蓝玉、傅友德都曾共事,如果是个水货,怎么会步步高升?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竟升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此职位洪武年间只有四位,其他三个分别是徐达、冯胜和蓝玉。虽说他是明二代,但明二代多去了,为何朱元璋最看重他?
朱元璋可是一路尸山血海起来的,经历过各种背叛和欺骗,什么人没见过?眼光自然独到老辣。能让李景隆做到这个位置,即使他不是个天才型将领,但至少是个合格统帅,怎么会是水货?
如果说之前建文还对朱棣掉以轻心,这次却掏出了家底。一个个威震周边国家的名将被启用,一支支纵横塞外的精锐被调来。上次耿炳文的30万大军实数只有13万,这次是实打实的40万只多不少,对外号称百万。
越售侯俞通渊,巢湖俞家四将中仅存的一个,洪武朝的骠骑将军,玩了一辈子骑兵,从朱元璋渡江时就跟随,徐达征北有他,蓝玉征西有他,捕鱼海也有他。作为蓝玉亲信,朱元璋却舍不得杀他,此时终于被建文请出山。
建文将大明最精锐的御林军豹韬卫精骑,以及河州卫在京听操的藏族骑兵都交给俞老将军,以大明最精锐骑兵克制朱棣麾下的幽燕骑兵。
都督瞿能也来了。他是蓝玉西征时的搭档,此前作为大明西南的定海神针,牢牢看管着缅甸王国的前身---麓川平缅宣慰使司。

此前明军在西南与麓川王国的战争中早已经大规模使用火枪兵
陕西军区老大陈晖来了。他此前在甘肃洮州卫任职,长期为明朝镇守西番门户,手下大量西凉铁骑。
朱元璋养子平安,统帅辽东骑兵主力渡海从山东登陆了。
安陆侯吴杰,统率山西边军来了。
再加上已经在战场的老将郭英,还有带领松潘铁骑的徐凯,可以说大明集全国之力,打造了一个天罗地网。
而朱棣,又将如何运用他那支汉蒙铁骑,将明二代中的佼佼者李景隆打成一个笑话?
诸位看官,且待猫智深下章分解。
附:
朱棣最后是胜利一方,把史料篡改许多,这点在《明靖难史事考证稿》、《殇魂何归-明代的建文朝历史记忆》等专著中多有论证,因此猫智深并没有简单相信《明史》和《明实录》,尝试对各种细节加以考证。
关于耿炳文的死,《明史》记载他是在朱棣登基一年后自杀,但根据顾诚先生在《靖难之役和耿炳文、沐晟家族》一文中考证,耿炳文是在战场上被杀。猫智深经过详细比对,认同顾诚先生的看法,这也在本文中有体现。
关于郭英在本战中的具体作用,《明史》并未提及,只是简单说他作为副将参与了耿炳文的北征。猫智深结合逻辑推断,认为耿炳文既然作为主将出城,必然留资历最老的副将守城,此任非郭英莫属,最后也是由他收拾败局,保住了真定城。
关于朱棣在靖难初期的兵力,猫智深认为他基本完整的保存了北平都司府原有的十万出头军力(徐达在洪武十七年统计,北平有十七个卫,共计10万5千人),留下3万配合民兵防守各处,机动兵力最多能有7万人,与耿炳文的13万差距并不大,因此朱棣才敢主动出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部分参考资料:《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王崇武《永乐皇帝大传》毛佩琦《大明帝国:建文帝卷 》 马渭源《论明初卫所制度下归附人的安置与任用》奇文瑛《明代“山后人”初探》郭嘉辉《试论明代的人口分布》刘士岭《武职选簿所见靖难史事研究》牛宁宁《明成祖大传》商传《论洪武时期故元官兵安置与军事卫所建设》奇文瑛特别感谢,知乎网友“永乐大帝明成祖”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