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引入“风投”,以土地换蒙古人参战(时政记者读明史51)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明史》系列第51篇,本系列以新闻视角解析明史。
上一章链接如下:
怕什么?所谓名将,多是因人成事之辈(时政记者读明史50)
前言
建文元年,新上任的小皇帝1年之内就削了5个藩,果然我大明的皇帝就是比大清的飒多了!
朱棣看他侄子这是要疯,只得起兵,以一个北京城对抗天下。
建文不以为意,让老将耿炳文带了13万人讨伐,结果主将竟然被阵斩了。(出自顾诚的《靖难之役和耿炳文、沐晟家族》)
建文大怒,召集了只多不少的50万雄兵,而且全是四方精锐,要淹了他亲四叔。
朱棣的基本盘北平此前饱罹战火,全部人口加一起也就200万(洪武末年数据),就算学陈友谅当年的“三丁抽一”政策,适龄男性的1/3也就不到20万。
窘迫的朱棣只得寻找合作伙伴,他将眼光投降更北方“带甲八万”的十七弟朱权,抛出了“事成,当中分天下”的承诺。
他还引入大量蒙古人入局,并腾空大量土地作为报酬,大明民政部(户部)的官员贺钦赤裸裸地评论:“永乐间,朝廷以朵颜三卫达子效顺,遂迁徙大宁诸城之人于北直隶,而以其地与之。”

《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宁王四世孙朱宸濠一、天下精兵攻北平
建文元年(1399年)虽然是元年,却是充满激情的一年,是斗争的一年。
朱元璋不知道平常怎么教育儿孙,刚死后朱家就上演起争家产大戏。
建文首先迫不及待的对叔叔们下手,有的被逼的举家自焚(湘王),有的被扔到云南关起来喂十八怪之一的蚊子(周王)。老朱家的儿子们也不是省油的灯,北平的朱棣在和尚(道衍)、算卦的(金忠)的社会闲杂人等帮助下,也反他娘了。
建文明显就等着这个,朱棣七月刚反,同月他就凑出十三万大军,让老将耿炳文挂帅讨伐。
可惜小伙玩脱了,被朱棣打得大败,耿炳文被阵斩,姑父李坚伤重而死,宁正、刘遂等一批帝国的军区司令被擒获后不降而死。
但此时的大明正处于上升期,被杀几万人远远称不上伤筋动骨,被打痛后反倒激发了全部力量。
仅仅一个月后,来自西北、西南边区的蒙、吐蕃等各族军事力量源源不断的调到到帝国中心,准备新一轮的攻势:
一直对新疆虎视眈眈的陕西军区老大陈晖被调来,带着跟他驰骋沙场多年的西凉铁骑。
将缅北的麓川王国打服的西南定海神针瞿能被调来,其麾下是悍不畏死的云贵各族勇士,还有大明最精锐的火枪兵。

麓川王国的上升国运被明朝抑制
威震朝鲜半岛,跟沐英同是朱元璋养子的平安被调来,带着辽东骑兵主力渡海从山东登陆。
长期对蒙古作战的安陆侯吴杰,统率山西边军来了。
大明的骠骑将军,玩了一辈子骑兵的越售侯俞通渊被重新启用,带着大明最精锐的御林军豹韬卫精骑,以及河州卫在京听操的藏族骑兵。
再加上以敢死队队长起家的老将郭英,还有带领松潘铁骑的徐凯,朱允炆实打实凑足了五十万雄军,对外号称百万。

云南沐家派了许多部队支援建文
此时才仅仅是耿炳文之战后一个月,而且即将入冬,在北方的这个季节用兵为大忌,明中央政府为何要执意要如此之速?
这不得不说是建文身边谋臣团的高明之处了:
1、朱棣在洪武时期是大明东北部的统帅,辽东的辽王、山东的齐王、大宁(今内蒙赤峰辖内)的宁王都归他指挥,他岳父又是徐达,门生遍布军中,山西大同的代王还是他连襟,如果给足他时间慢慢联络,不知道又搞出多少幺蛾子。
2、朱棣时只有800人,即使后来北京周边各卫所归附,兵也不过十万。持续的军事压制,让他无法从容招兵。
3、朱棣仅有北京一城,通过持续的战争,让其经济破产。
此次挂帅者为李景隆。
李景隆远不是日后被朱棣抹黑的“大明战神”,他被泼脏水是朱棣为了证明朱允炆无能,从而支撑自己篡位的合法性。
真实的李景隆是明二代中的佼佼者,此前经过十多年军旅生涯,先后在湖广、陕西、河南、内蒙、甘肃等地生活,跟冯胜、蓝玉、傅友德都曾共事,如果是个水货,怎么会步步高升?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竟提拔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此职位洪武年间只有四位。请不要怀疑朱元璋的眼光。
建文元年九月十一日,李景隆达到山东德州,聚各路大军五十万!
朱棣这边,也许是故作轻松,也许是嫉妒李景隆“眉目疏秀,顾盼伟然”,而自己却长得黑不溜秋,他表现的很看不起李景隆。

李景隆是大帅哥。《明史》记载他“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
朱棣称当年韩信点评刘邦只能能带十万兵,李景隆虽然平常爱看兵书,但不过是赵括第二,哪里有本事带十万?大明除我朱棣以外的二代都是废物!
朱棣:李九江豢养之子,智疏而谋寡,色厉而中馁,骄矜而少成,忌刻而自用。未尝习兵,不见大战,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也。汉高宽弘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惟韩信则多多益善。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诚可笑!
朱棣对着麾下众将,又高屋建瓴地、系统地、深刻地、全面地指出李景隆必败的五条原因:
一、部队来源多,纪律不行。
二、冬天将临,物资不齐备。(今此地蚤寒,南卒衣褐者少)
三、深入敌境。
四、自己没有威信(威令不行)。
五、重用的都是废物。(好谀喜佞,专任小人)
之后朱棣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来实送死尔。”(以上五点出自《奉天靖难记》)
但朱棣很快就要为他的“高屋建瓴”的战略思想买单,李景隆将至少两次几乎要了朱棣的命。
之后的事实证明,李景隆虽然并不是个韩信那样的天才,但他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很快,五十万边疆精兵以泰山压顶之势而来,战场是整个河北平原,朱棣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北京城将直接承受大明的怒火。
二、寻找合伙人
在北京城中的朱棣已是焦头烂额。
几千年来,大一统王朝从来就没有藩王叛乱成功过,这也是朱棣此前曾将所有3个儿子送到南京以表忠诚的原因。
许多人看朱棣的眼神就像看死人,除了少数跟他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更是将士恐怕只是因为不得已才打仗(朱家人杀人可不管你是不是被胁迫,蓝玉案能搞死1.5w人)。
如果稍露败象,恐怕第二天朱棣的头颅就会被属下割掉,然后送到建文的写字台上。
在之前决定造反时,朱棣联系了代王、宁王等几个弟弟,尤其对排第17的宁王朱权寄予厚望。宁王在朱元璋诸子中,号称最有权谋,他手下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长期战斗在与蒙古作战第一线,战力彪悍。
在李景隆已至德州之际,朱棣终于收到弟弟宁王朱权的回信。(详情见篇尾附文)
《明通鉴》称,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可这个滑头弟弟,在信中写的不是要来帮助哥哥,而是让哥哥来帮他。

宁王他家是朱棣合伙人,华府不敢惹
信中称,建文也将对付朱棣的手段拿来对付宁王,先是派了军方大佬、都督刘真,以及军区司令朱鉴架空了他。朱棣造反后,更是要求宁王同辽王、代王一起等滚回南京,把军队留给朝廷派去的新贵。
辽王乖乖的回去了,宁王和代王却不肯,毕竟在南京做个闲散王爷哪里军政一手抓的封疆大吏过瘾。
可以预见,在收拾完朱棣后,宁王不会有好果子吃。
宁王驻地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如今一个没啥人知道的地方,但历史上这可是塞外的千年雄城,在西汉时就成为右北平郡治所,到了辽国时更成为跟“辽南京”燕京齐名的“辽中京”。

宁城如今是没多少人知道的小县,唯有一座上千年的佛塔诉说着往日辉煌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新峰称此地位于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和东北渔猎民族之间,是东亚的枢纽地带。三大族群中,谁占领此城,都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坚固的桥头堡,从而在竞争中获得巨大优势。
比如朱元璋后期多次对蒙古的成功北伐,都是从大宁作为出发点;努尔哈赤与明朝争锋时,始终无法突破辽西防线,陷入僵局。直到皇太极获得大宁地区,竟4次从此南下攻破长城,敲响了明朝灭亡的倒计时。
虽然接到信,可朱棣想去找宁王却没那么容易。建文的文臣团队早预料到两人会沆瀣一气,让都督刘真将宁王手下主力拉到松亭关(今称喜峰口,大刀队曾在此痛击日本人),堵住了朱棣北上通路。临走时刘真怕城中出事,还特意把朱棣的老部下、曾担任过北平军区司令的陈亨拉上一起走。
宁王在信中透露,在山海关方向有条经刘家口关(刘家口过水关楼如今还是河北境内保存最好的长城过水关楼)的小路,能绕开刘真,直接到大宁。到时宁王会和跟也是朱棣旧将的房宽一起,里应外合干掉建文的人。(感慨朱棣的势力真是大,幽州地区哪里都有他之前的手下)
宁王地盘处于跟蒙古人交战的第一线,手下个顶个骑战非凡,其中更有许多蒙古人,得之就有了纵横天下的本钱。这么大一个馅饼,砸晕了朱棣。

大宁周边的森林、山地和草原
但问题是,陷阱往往被伪装成馅饼的模样。
如果宁王是在使诈呢?如果宁王是被建文收买后出此计呢?
此时李景隆大军在300公里外的虎视眈眈,若朱棣北上,在大宁城下发现是场骗局,回来的小路又被封死,则满盘皆输。
朱棣久久难以下决策,便找来谋将张玉和和尚姚广孝商量。
张玉比朱棣大17岁,此前曾跟蒙古人混迹了大半辈子。张玉找来几个相熟的蒙古人,证实了确实有这条险峻小路。
但这也不能确定宁王是真心实意,朱棣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您觉得宁王的才能如何?”姚广孝比朱棣大了25岁,半世浮沉后早已洞察人性,在沉吟片刻后问朱棣。
“朱权是我们二十多个兄弟中最聪明的(《明史》以善谋称)。”朱棣答:“他在兄弟里排第17,这么年轻被派到与蒙古人战斗最前线为王,可见老头子也很看重他能力。之后我们几兄弟曾数次一起出塞作战,就数这个小滑头计谋最多。”
“这么有能力的人,会甘心回南京做个闲散王爷,天天看侄子建文的眼色?”姚广孝问。
“不会。”朱棣答。
“建文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收买宁王?”姚广孝问。
“代替我成为北平之王。”朱棣答。
“建文会这么看得起我们,付出这么大代价么?”姚广孝问。
“不会。他只会以为上次耿炳文失败是我们侥幸,更何况如今他还凑了五十万大军”朱棣答。
“那此事明矣。”姚广孝说,“即使可能是假的,您觉得凭我们现在手上这点兵马,能顶得住李景隆50万大明精锐的一波波进攻?我们也只能信宁王。”
“如今已是隆冬,胡天八月即飞雪,燕山雪花大如席。根据内线消息得知,李景隆仓促成军,冬装匮乏,几乎不可能出征。”,朱棣自己补充道。
今此地蚤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裂,甚有堕指之患,况马无宿藁,士无赢粮。--朱棣
朱棣眼神变得决绝起来。
三、里应外合
北方的十月已经寒风凛冽,朱棣仅给世子朱高炽留了一万人,自己带主力北上。临行前他还宽慰儿子,称那些南方仔连个棉袄都没有,不大可能来。
朱棣出城后迅速前往被辽东军骚扰的永平(今卢龙县)。辽东军的精锐已经被平安带着乘海船南下到山东,此时见朱棣亲来,便缩到山海关内。
朱棣趁势北上,过刘家口关,仅用5天就到500里外的大宁城下。而且正如宁王所说,除了在过关的时候几百敌军,一路再无阻拦,顺利得异乎寻常。

进城后的事,按照《明史 宁王传》说大家突然都变成了傻子,朱棣竟然跟弟弟喝了一周大酒,辞行时宁王出城相送,朱棣轻松把他劫持了。之后朱棣攻破大宁,杀掉了主持防务的朱鉴,顺带着连着留守的军区副司令房宽也一并俘获。
《明太宗实录》中写的更离谱,称朱棣带着“数骑”绕城一周,西南城墙就塌了,然后就城就被攻破了。
“城中不虞我军骤至,仓卒关门、拒守。上引数骑循绕其城,适至西南隅而城崩,上麾勇士先登,众蚁附而上,遂克之。” 《明太宗实录》
真当天下人是傻子么?但这么记载对各利益都有好处:对于朱棣,如此则宁王没有靖难之功,日后对弟弟再怎么刻薄也没有压力;对于宁王,如此则显得自己没有跟哥哥一起谋逆,不用受世人指责。
在得手之后,朱棣收到朱高炽的求援信,称李景隆才不管什么隆冬十月物资不齐,听闻朱棣北上后竟带着穿着汗衫的南方兵杀到北平城下。
这意味着,朱棣在刘家口附近时李景隆就得到情报,并准确判断了朱棣军去向。
而且李景隆还能果断抓住机会,尽起大军疾行至北平。
李景隆果然不是无能之辈,驱使五十万众,竟然如臂使指,千里赴戎机。
得信后,朱棣用两天时间搬空了大宁城,携宁王及士卒百姓南返北平。这便是明史中著名的“燕王弃地”事件。
之后这个地方成为蒙古人的地盘,可怜朱元璋用三十年才站稳的千年雄城就此成空。
半路上朱棣仿照明政府军变革了军制,自己也搞了前、左、右、中、后五军,而所谓“力尽被俘”的房宽竟然执掌后军!
这意味着,朱棣众将在前面厮杀时是房宽守着后路。如此重要的位置,如果两人前面没有勾结,你信么?
如果没有宁王从中牵线,朱棣能顺利除掉城中忠于建文的武将,你信么?
十月二十一日前后,朱棣带着大宁众人到了刘真和陈亨镇守的喜峰口。守关众将看到自己家属都齐齐来到城下,大惊失色!他们毫不犹豫的倒戈,顺带突突了刘真的军营。刘都督单骑出逃到辽东,从此在历史长河中消失。

喜峰口长城四、蒙古人眼中的朱棣
与朱棣南下的不仅有大宁将士,更有海量的蒙古人。
这又涉及到明朝的一宗谜案,即很多人认为朱棣将大宁故地给了兀良哈三卫,换取其支持。
支持此看法的有许多明朝官员。比如司法部部长(刑部尚书)郑晓就称:“靖难初,首劫大宁兵,及召兀良哈诸酋率部落从行,有功, 遂以大宁畀三卫。”
跟大宁毗邻的辽东义州籍官员、大明民政部的司长(户部给事中)贺钦则赤裸裸地说:“永乐间,朝廷以朵颜三卫达子效顺,遂迁徙大宁诸城之人于北直隶,而以其地与之。”(《医闾集》)
对朱棣曾以大明故地换取兀良哈三卫支持的质疑也很多,有人认为朱棣不可能干这种“土地换战争”的丢人事;也有人认为当时兀良哈三卫当时已经跟明朝闹掰了,不可能这么快恢复;还有人认为兀良哈三卫此时活动区域离大宁很远,不会同意这买卖。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日后这块土地确实被兀良哈三卫占据,在靖难战争中也陆续有大量蒙古人加入。在辽东地区还不断有蒙古骑兵骚扰,让辽东军不得不拿出军力防守。
(朱棣)招诸胡及戍卒,皆从,大宁城空,靖难兵自是愈盛矣。《姜氏秘史》
结合蒙古那边的史料,猫智深还有一个更腹黑的猜想,虽然有些匪夷所思,或许却可能是真实。
在蒙古史书《黄金史纲》中竟然写道,朱棣的妈是元顺帝的弘吉刺皇后,被朱元璋抢了时已经有了身孕,竟十三月怀胎才产下朱棣,让朱元璋误以为是自己的儿子。老朱死后,朱棣“率领自己的少数同伴,以及山阳六千蒙古兀鲁斯,水滨三万朱儿扯惕兀鲁斯,黑城汉儿鲁斯,修兵来伐”,终于擒获建文皇帝。
这当然荒谬不经,但究竟是谁在草原上传播这个故事呢?
而假如此故事在建文时期就已经产生,那获益者明显是朱棣。他将被草原上的汉子误以为有成吉思汗的黄金血脉,赢得无上忠诚。
而在可以确认的历史中,朱棣身边的精锐几乎尽是异族。他日后仿照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搞了个“长陵六骏”,大家注意下面的原文,给这些受伤的马拔箭的8个侍卫竟然全是胡人。
《太宗八骏图》,其一曰龙驹,战于郑村坝乘之,中箭,都指挥丑丑拔。其二曰赤兔,战于白沟河乘之,中箭,都指挥亚失铁木儿拔。其三曰乌兔,战于东昌乘之,中箭,都督童信拔。其四曰飞兔,战于夹河乘之,中箭,都指挥猫儿拔。其五曰飞黄,战于藁城乘之,中箭,都督麻子帖木儿拔。其六曰银褐,战于宿州乘之,中箭,都督亦赖冷蛮拔。其七曰枣骝,战于小河乘之,中箭,安顺侯脱火赤拔。其八曰黄马,战于灵壁乘之,中箭,指挥鸡儿拔。
细思恐极。

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其一五、老弱病残守北平
在朱棣带着这支汉、蒙、女真杂糅的大军返程中,北平的守城战正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存亡只在一线。
在得知朱棣北上大宁后,李景隆当机立断带大军星夜兼程,直抵北平城下,惊煞众人。(朱棣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动不动就被人打到家门口,造反难度太大了)
从留守力量配置上可以看出,朱棣根本没想到印象中的“纨绔子弟”李景隆竟如此果断,竟只给北平留了一万多的守军,而且还是老弱病残。
城中地位最高的是世子朱高炽,他腿脚不好,身子肥胖到连骑马都不利索,一直都被朱棣看不上眼,这时却被拥为主将,并以没打过仗的和尚姚广孝为辅。
(朱高炽)奉命居守,时将士精锐者皆从征,城中所余老弱不及十一。《明仁宗实录·序》
李景隆将兵力分为三部分,一路包围北平城,一路去攻打通州,其余主力在通州到北平之间的郑村坝筑起了9个营寨,以阻止从辽东回师过来救援的燕军。
李景隆的兵力是北平守军的几十倍,他丝毫不顾及士卒死伤,在汹涌的攻势下,北平离城破人亡只差分毫。
在彰义门(今广安门),猛将瞿能率领了数千名云南山地骑兵发起了一轮轮猛攻,竟然突入了城门!奈何兵力不继,功亏一篑。
在王宫前面的丽正门(今正阳门),守城的将士死伤惨重,朱棣的老婆徐氏是徐达之女,危难时刻竟带领妇女们上阵,协同将士顽强抵抗着敌军进攻。

今日正阳门
守城战中,姚广孝学的那些书本外的邪门歪道终于有了用武之处。他与北京市长(北平布政使)郭资合谋守御,“而衍力居多”(查继佐《罪惟录》)。当南兵再攻城时,姚和尚就设伏截其后,玩个内外夹击。晚上又派死士下城劫营,或遣人远伏草莽间,夜举火鸣炮,让南兵不得休息。在天更冷后,和尚还往城墙浇水,冻成冰墙,让穿着秋衣攻城的南军恨得骂娘。
上章中被俘获的贵州军区司令顾时,得知建文帝竟因为自己“不体面”而让自己全家“体面”后,不再做身在曹营的徐庶第二,转而给朱高炽团队守城献计献策,其所言“皆合机,用皆有效”。(杨士奇《顾成墓铭》)
在苦捱20多天后,朱棣终于领军回来了。
尾声:
关于宁王给尚在北平的朱棣去信一事,猫智深没找到确切证据,而是按照逻辑推断出来的。但这不是猫智深太无能,而是朱棣太狡猾。
靖难成功后,宁王在南昌给朱棣的信中明明白白写着,“四哥你当年让我将旧事一个字别往外吐的叮嘱,小弟我一直遵守着”。
某自太清初下天阙之时,群真送之,友爱之情,眷念不已。临歧之嘱,某尚不忘。自谓天地间,近世于吾同道者,未遇一人,故缄口无一字可道。---------《上天府神隐家书》宁王朱权
在《奉天靖难记》等史料中,朱棣是在永平击败辽东军后,一拍脑袋突然想到给众将说是要进军大宁。如此荒谬,真当读者是傻子么?突然决定长途行军,粮草哪里来?向导哪里来?
凡事预则立,战争并不是艺术家一时兴起而做的画谱的曲,而是一个包含后勤、战力、情报的系统性工程。作为成熟将领,朱棣深知此道理,提前必然进行过详尽筹划。
史料可以确定的是,朱棣在反叛后曾向宁王请求过援助,宁王当时也拒绝了建文要求其撤回南京的命令,两个人的合作是水到渠成。
再结合之后宁王麾下纷纷被重用,如房宽竟然被安排为后军一把手,大宁城也能在短短数天内完成搬迁,则两个势力只可能是提前就商谈好合作细作,而不可能是一个势力逼迫另一个势力就范。因此两个势力达成了“事成,当中分天下”约定。(《明史》)
可惜,朱棣一直牢牢抓着造反大业的领导权,重用凝望手下将领,却架空了宁王本人。
靖难成功后,原宁王的手下众将纷纷封侯,可宁王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南昌的宁王府也只剩下了断壁残垣(来自翼犀稀的分享 )
“平分天下”的协议宁王再不敢要求兑现,就算退而求其次,重新成为威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也不可得。
那宁王反建文或者不反建文,有什么区别呢?
但事已至此,宁王只能退而求其次,求个富裕点的地方养老罢了。
明朝时苏杭美女多,宁王先求封苏州,被朱棣拿“苏州是张士诚的大本营,你求这里是想干嘛”怼回去了。求封杭州,又被拿“咱爹说杭州也有王气”怼回去。
最后只得灰溜溜的求了个南昌,自己的营州三护卫也被收了,年薪还给定了个最低标准的一千石粮食。
之后几十年光景,宁王天天气得窝在家搞音乐和写反诗。猫智深节选一首他写的《日蚀》,分明有点“白日点灯”的政治意味,大家自己赏析。
蜀鸟乱啼疑入夜,杞人狂走怨无天。举头不见长安日,世事分明在眼前。---《日蚀》宁王 朱权
再引一首朱权的《宫词》。此诗乍看没问题。
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听来独自行。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
但这首诗巧的是“玉箫”二字,当时朱棣最宠爱的妃子是朝鲜人权氏,此女“尤浓粹善吹玉箫”(《双槐岁抄》)。
宁王家族就在这种愤懑的气氛中传了四代,生出个名叫朱宸濠的豪杰,跟圣人王阳明演绎了一段爱恨情仇的故事,当然这是后话了。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感谢,知乎网友“永乐大帝明成祖”的相关文章和视频,“宁南左侯”关于朱权的相关文章,翼犀稀的图片。部分参考资料:《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王崇武《永乐皇帝大传》毛佩琦《大明帝国:建文帝卷 》 马渭源《明成祖大传》商传《“靖难”中建文帝的战略部署及任用武将评述》王志强《谈元大都的城墙和城门》王灿炽《试论明代的人口分布》刘士岭《靖难之役与兀良哈南迁》杜洪涛《论洪武时期故元官兵安置与军事卫所建设》奇文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