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明朝设置的“重启键”,崇祯为何宁肯上吊也不用?

本文是时政记者读历史系列文章第二篇,上接此篇官宦世家和底层杀出者,思维模式竟如此不同(时政记者读历史)
前言:
每个王朝在末期都有个续命绝招---放权给地方豪强。
清朝对付不了太平天国时,让曾国藩左宗棠等自行募兵筹款,帮王朝续命60年。
东汉对付不了黄巾军时,让曹操、刘备、孙策自行募兵,灭了张角三兄弟。
明朝也能用这招,而且还有个特别优势:朱元璋开历史倒车建立的藩王制度。
朱元璋跟他沛县老乡刘邦一样广封诸子为藩(朱元璋祖籍沛县),以天下之财供养,朱家从最初仅朱元璋朱文正2人,到明亡时有子孙20w+。
这20w朱家子孙中,许许多多都是地方豪强。
明末如果朝廷给他们放权,搞出几个朱国藩、朱鸿章、朱宗棠,完全没问题。
可崇祯为什么宁肯自挂煤山枝,把天下给泥腿子李自成和留辫子的满人,也不用这招?

朱元璋给明朝留下了重启键 图片来源《山河明月》一、众王朝的最后一招
王朝末年都有两大特征:
1、中枢的行政效率极低,重臣们忙着彼此倾轧,心思都放在如何弄死别人身上,正事是一点不干。
比如崇祯朝整整十七年,《明史》里一次大规模修水利的事都没有记载,也难怪不是涝就是旱了。说是天灾,都是人祸。
2、对资源的汲取率和利用率都极低,往往收10w两银子,真正能用到地方的就1w两。
对于这两个问题,皇帝们是心知肚明,可朝廷里这些蛀虫又不能全部换掉,于是在面临危机时,皇帝们往往会选择给地方放权,包括且不限于兵权(筹兵、练兵、打仗)、财权(自主收税)、人权(自己任命官员)。
地方上的豪强有了这些权利,立刻就能土鸡变凤凰。
收税方面,地方豪强们比官府强多了。他们对地方上谁家有多少钱是门儿清,拿着圣旨上门筹款,谁敢不缴?
有了钱后又以同乡、血缘、师生关系组建军队。比如湘军,军官们是一个老师教出来,士兵们之间是同乡甚至亲戚,这凝聚力杠杠的。
豪强们还有个更大的优势。他们身处第一线,能近距离了解局面并及时做出决策,不用像官僚们要等待万里之外的朝廷下命令。
因此,大一统王朝只要放权给地方搞团练,至少续命30年。
清朝搞不过太平天国,放出地主阶级曾国藩这个“剃头匠”,从1851年硬生生延续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

唐朝的一堆节度使,客观上也帮李家度过了黄巢的危机;
即使是弱宋,赵家因“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对武将百般防范。但面临元朝威胁时,赵家也给了李庭芝、吕家兄弟等几乎不受掣肘的兵权、财权和用人权,竟能在蒙古人手上撑了近50年!
如果中央放权,明朝的豪强们只会比前朝做的更好,因为民间一直有地主牵头自发组建的“义军”,有接受放权的基础。
河北蔚县,当地乡绅尹耕等人就组织居民给村落修城堡,还把村民按照年龄、财产、禀赋划分成“弓箭手”、“火枪手”、“壕墙众”、“大铳手(炮手)”、“悬石卫木众”等兵种,五天一小训,十天一大训。他们装备不仅有火枪,连火炮都搞到了,以在蒙古人入侵时自我防护。
山西吕梁方县,后来的清代名宦于成龙之父于时煌是当地乡绅,在流贼逼近的时候,自掏腰包为乡亲修好了城堡,组织乡民防御。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蔚县走走,有许多古堡
可即使基础再好,但没有政府的支持,民间的武装不可能做大。而明朝对地方武装不仅不支持,反而处处限制、防范。
浙江东阳有个叫许都的地方实力派,是复社大佬许刚之徒,跟吴复、陈子龙等江南士人领袖交往匪浅。他热衷于招募义勇,训练劲旅,在当地影响力极大,谈笑间可集众万人。
可这么个“曾国藩”胚子,当地县官不仅不利用,反而处处找茬,惹出“东阳民变”,导致浙东大乱。
而且这个事还是崇祯十六年,即明亡前一年,天下都要完蛋了明政府还在防着民间。
二、朱元璋留下的“重启键”
明朝如此谨慎,是因为放权这招就像“打吗啡”:效果立竿见影,但权利易放难收,副作用太大。
汉末的曹操、孙策、刘备等豪强起来后,黄巾是灭了,但汉朝也快完了。
清朝的曾国藩等起来后,江南诸省大权都在汉族手里。日后慈禧老佛爷大概想征服世界,向万国宣战,南方诸省的张之洞等督抚弄出来个“东南互保”,给洋人说南方不参战,让他们去北方打疯婆子去。至此朝廷在士人眼中再无威信。
这招虽凶险,但明朝有一个制度优势,能确保即使经过大动荡,政权也在朱家人手里。
此制度即朱元璋创建明朝时,学老乡刘邦搞出的藩王体系。
朱元璋这个人的性格,说好听点是雄猜之主,说难听就是心理扭曲,且时时刻刻都在焦虑。
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他小时候过得太惨,原本是家里最宝贝疙瘩的幼子,一场疫情全家死光光,他成了孤儿。后来为了上位,他干了许多脏活,比如入赘了郭子兴家后,却阴死了岳父的两个亲儿子。
这种人对外人谁都不信,搞出了明初四大案,杀了不下10w 部下。但他对家人都是美妙的幻想,觉得全天下就姓朱的能信任。因此,他不顾大臣们拿西晋“八王之乱”来提醒,大封诸子为藩王,给他们在地方上极高的政治地位,还让他们掌兵。
朱元璋前后封了20多个儿子在各地为王,尤其在北方长城一线,他分封了宁王、燕王、晋王、代王、秦王等诸王,各个掌握重兵,比如宁王手里就有8万精锐。
“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明史》
当然朱元璋的藩王政策导致的后果也跟刘邦身后事惊人相似。
在汉朝,吕后死后,功勋集团联合外地藩王,弄死汉惠帝的所有儿子,将脏水泼到吕家身上,再立个母族没势力的代王为皇帝;
明朝也一样,朱元璋同样二世而亡。朱棣自称是清君侧的大忠臣,在功勋集团的帮助下杀进南京城(南京城门还是功勋派大佬李景隆亲手打开的),搞掉朱允炆和他所有儿子,自己勉为其难当皇帝。
朱棣登基后,怕弟弟们有样学样,便逐步削了藩王们兵权。但毕竟都是一个爹的儿子,他还是保留了藩王们的基本待遇。
朱家好儿郎们从此政治上被阉割,不能当官和从军,只得将朱元璋遗传的智商用到搞钱和行为艺术等领域。

黑脸壮汉朱棣
皇帝们也自觉在政治上亏待了叔叔伯伯弟弟们,不忍再对他们在经济领域加以限制,赐予大量岁禄和庄田,还让藩王们放开手脚做生意。
于是到了明末,许多藩王都富甲一方,掌握着海量资源。
比如景王、潞王在湖广等地庄田多达4万顷,福王庄田2万顷,桂王、惠王、瑞王的庄田各3万顷。
城市里的读者可能不知道顷是什么概念。每顷地是100亩,而每亩地是600多平方米。4万顷就是......
为100平米掏空6个钱包的房奴们,看到这里羡慕么?
这些王爷中商业巨子辈出,在各地打造商业版图。他们看上的行业,普通老百姓谁敢去竞争,藩王们各个大发其财。
比如,明末时肃王、韩王、楚王、沐王四个藩王在陕西平凉、庆阳、临洮、巩昌四府所经营的店铺竟达3300多间。
有了优渥的条件,藩王们就加紧生育,到了明末竟然有了20万之多,这些人不干活还需要全天下给他们发俸禄!在明朝的财政开支里,包括宗室支出在内的皇室消费占比超过52%!
很多人说朱家为了皇权,自己人圈养自己人,把朱们变成“猪”们。其实此言差矣,即使政治上被百般防范,但朱家人在文学、艺术、药学、音律等领域人才辈出。
比如周定王朱橚,一门心思投入医学研究中,组织编著有《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和《普济方》等作品。其中《袖珍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
又比如朱有燉,他是明朝最重要、最多产的剧作家,创作了三十余部杂剧,且质量上佳,被称为“国朝第一作手”。
郑藩的朱载堉则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数学和音乐中,完成了《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等煌煌巨著,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知名度。

桂林山水中的靖江王府
当明朝覆灭后,朱家子孙的限制被解除,尚武之辈也比比皆是。
遂平王朱绍焜,战李自成,负伤。弘光覆灭后与吴志葵起事,事败改姓,依附吴易等太湖义师,事败走。永历元年被执,遇害于南京。
召陵王朱在钺,永历六年奉命联络福建义师,被清军所执,从容遇害。
楚王朱华璧,平靖江王乱。隆武二年遇害于衢州。其弟朱华堞,屡起事抗清,永历三年六月,自杀于北岕山上。
.......
三、防自家人尤甚于防贼
这20万朱家子孙,是实实在在的“朱家人”,一心向朱。
而藩王制度就是朱元璋留给大明的“重启键”,只要崇祯敢释放这20万人的活力,给他们放权,打造出明朝特有的“藩王+团练”制度,啥困难挺不过去?
虽然事成之后,皇帝是此“朱”还是彼“朱”就不好说了,但最起码肉烂了也是烂在锅里,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总比皇位被“泥腿子”李自成、东北雪原那些人抢走好吧。
假如崇祯对叔叔伯伯们放开禁令,允许在封地募兵,凭借藩王们200多年的财富和人脉积累,
效果必然立竿见影。
具体来讲:
如果朱由检足够果断,在崇祯二年满清第一次入塞的时候,就允许山西山东的藩王搞团练,之后就不会那么被动。
就算他不够果断,但只要有远见,在崇祯九年放开对北方诸省的藩王限制,李自成将再也不能横行。
不仅军事上,政治上这些藩王也会比明末腐朽的官僚系统更靠谱,至少会把封地管理得更好,不会有那么多民变。藩王们在本地扎根200年,皂吏们坑民的手段能瞒得了他们?
但崇祯不仅不给藩王解禁,反而防自己人尤甚于防反贼。
崇祯七年时农民军在荥阳开大会,封地就在旁边的郑王受了刺激,私下里养了些门客,竟被崇祯帝赐死。
崇祯九年清军兵临北京,南阳的唐王朱聿键带了千把人北上勤王,可还没出河南就被崇祯勒令返回,之后更被废为庶人关入大狱。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到了崇祯朝,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快要玩完了。崇祯帝深居高位,按理说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可为何不肯按下朱元璋留给他的“重启键”?
四、崇祯的“信息茧房”
猫智深认为,崇祯帝出此下策的重要原因是他身处“信息茧房”中,头脑中对世界的认识跟真实世界严重脱节。
当然不仅是他,所有独裁者都身处在信息茧房。
统治者们远远不是读者们想象的无所不知、熟谙事实的智者,相反,他们都是被蒙蔽最深的人。
道理很简单,在封建社会的独裁王朝,利益都集中于最上层,对财富的分配权集中在皇帝一人,其身边人为了利益必然会采取种种手段干扰他对信息的获取,即使至亲也莫能例外。
袁世凯的亲儿子袁克定,为了能当太子,百般撺掇他爹称帝。这个孝顺儿子竟自己组建了个写作班子,天天编辑一份假的《顺天时报》给他爹,内容无非是民间千方百计呼吁中国需要皇帝。
更奇怪的是,袁世凯精明了一辈子,可竟着了自己孝顺儿子的道儿,称帝了。
难道袁世凯身边的其他人不知道这份《顺天时报》是假的么?那些号称忠心的仆人、保镖、家人们为什么不说破?
无它,利益使然尔。假如有人说破,袁克定能饶得了他?不说破,就能跟着闷声发大财,失败了也是袁世凯自己在火上烤。
一伙人就这么给精明了一辈子的袁世凯编了个信息茧房。
乾隆号称明君,一次召见大学士汪由敦时,问了他一句早朝前在家吃什么。
汪答曰,家贫,不过鸡蛋四枚。
乾隆大愕,说鸡蛋一枚要十两银子,你一顿饭竟吃四十两银子,我都不敢这么吃。
汪由敦大恐,怕阻了乾隆身边人的财路,便不敢细说。
区区几个太监,为了几许银子就敢蒙蔽号称圣君的皇帝。
太监们都敢蒙蔽,何况各个都是人精的大臣们。
难以理解么?那想一下美国空军用1万美元采购马桶盖,这下总就明白了吧。
崇祯帝由于先天成长环境,其“信息茧房”尤其深。

崇祯死的时候才34岁,还不到35岁这个下岗年龄
他其实是个苦孩子,亲妈在他5岁那年被亲爹打死。之后他爹看到他就不舒服,十分不待见。
10岁那年,他爹也死了,他就这么千难万难的长大,机缘巧合当了皇帝。
可崇祯这个苦孩子登基后忘记了生母长什么样子,普天之下想求一张母亲的画像而不得。
他让记得母亲相貌者指导画师画了一张,画成,他跪迎入宫中,泪如雨下。
(崇祯)帝五岁失太后,问左右遗像,莫能得。傅懿妃者,旧与太后同为淑女,比宫居,自称习太后,言宫人中状貌相类者,命后母瀛国太夫人指示画工,可意得也。图成,由正阳门具法驾迎入。帝跪迎于午门,悬之宫中,呼老婢视之,或日似,或日否,帝雨泣,六宫皆泣。---《明史》
从小没有父母在身边教导,崇祯对世界的认识极其匮乏。甚至他自己任命的首辅周延儒竟公开说“今上羲皇上人也”,即皇帝是神仙中人,不通世事。
连袁世凯那种大豪和乾隆那种明君都被陷入信息茧房,何况长在深宫之内的崇祯?
猫智深看史书看太多,所以不大相信书中各种“圣君名臣”的大话,但从事实推断,崇祯直到上吊前三天,都真的以为自己能复兴明朝。不然,他自己“天子守国门”也就算了,为什么不将太子送到南京?
崇祯原本不用死那么惨。
早在李自成进北京前两年,周皇后就劝过崇祯帝南迁,被无视。
李自成进北京前的五个月,天津巡抚冯元飏“具海舟二百艘”,为崇祯南迁做准备。李自成攻陷大同后,冯元飏派儿子来接崇祯去天津坐船南下,可连崇祯竟连面都不见。
李自成进北京前一周,崇祯对时局的信心更足,在给兵部的指示中提出消灭匪寇、成就伟业就在此时(崇祯:“都城守备有余,援兵四集,何难刻期灭寇。”《明季甲乙两年汇略》)
他自己不肯走也罢,都御史李邦华请太子去南京,崇祯“怒甚,少间,色渐平,事竟留宫中,不发”。(《甲申传信录》)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帮崇祯打开了信息茧房,其大军攻克昌平,前锋来到北京城下。崇祯见到威风凛凛的农民军后面色大变,再也不提什么“天子守社稷”,密诏权臣商议南下。
可这时已经迟了。
三月十八日,崇祯易服后“手持三眼枪,随太监数百”,欲从齐化、崇文、正阳门而出,皆不得行。
三月十九日,仓皇失措的崇祯自缢煤山。
这样一个迟迟没意识到明朝要亡的人,怎么可能按下朱元璋留下的“重启键”?
何止崇祯,直到厄运来临前一刻,大多数独裁者都意识不到要面对什么。
齐奥塞斯库在吃枪子前一周,尤且兴致勃勃的广场演讲,这时听到有人敢喊他“下台”,大愕。之后几天的事情终于他走出信息茧房,可他已经连逃出罗马尼亚都做不到了.....
这不就像崇祯逃不出北平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部分参考资料:《明史》《朱元璋大传》陈梧桐《崇祯南迁之议考辨》侯振龙《明清之际的明宗藩及清初对宗藩后裔的政策》罗一杰《崇祯帝“君非甚暗”透析》晁中辰《崇祯帝的性格特点与明朝灭亡的关系探微》颜丙震《崇祯皇帝抑郁人格与明朝灭亡》尤玉龙《晚明新封藩王的财源与权势——以惠王为例》吴滔《明代湖广宗藩与地方社会》章旋特别感谢知乎网友“西牛贺洲节度使”、“小凯”、“巴图”的回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