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阿德勒心理学理论分析朱元璋,家里幼子饱经磨难后会变成什么样?(鸡汤说明朝2)


朱元璋原名叫朱88(朱重八),还有3个哥哥,分别叫朱44(重四),朱66,朱77,另有两个不知道啥数字的姐姐。
朱元璋家有起名喜欢用数字的传统,他的父亲叫朱54,他大伯叫朱51。
朱元璋叫朱88,是因为他爹和他大伯共8个孩子,他排第八。往上数到5代祖,老朱他们家都是一堆数字乱码。
之后,朱11、22、33、44、55、66、77全部都会死于瘟疫或饥荒。
他们的后代,只有朱44留下一个儿子朱文正,就是以几万兵在南昌对抗陈友谅60万大军那位,后来被朱元璋软禁致死,50多个随从都被朱元璋挑断脚筋。
朱元璋对自己亲戚还不算太绝情,朱文正的后代世袭桂林王,天天在风景甲天下的地方快乐。
另外,朱的二姐留下了个儿子李文忠,这位为明朝征伐塞北江南,还擒获了北元皇帝的嫡子。但是朱元璋的这个亲戚,时人传说也是被朱元璋自己干掉的。不过天道好还,李文忠生了个大帅比儿子李景隆,可惜是个草包,送了朱允炆的大军,让朱棣上位。
以上就是朱元璋家的亲戚。
朱元璋一大家子数字,不是因为数学好,而是太穷了,根正苗红的八代贫农。哪里读过书,啥文化都没有,我们起名再普通还能是“红”、“斌”“阳”啥的,朱家起名只用数字。
朱爸爸朱54一辈子是奔波命,作为佃农,早年先在安徽盱眙打拼,之后又去了安徽灵璧打拼,然后是安徽泗县,之后又去了安徽嘉山,打拼了10几年地主不租他们地了,又去了凤阳县西乡打拼,呆了几年又去了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村打拼。

(朱元璋他爸在几十年里在这么多地方种地,不得安定)
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李绅还写过一首不太出名的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朱54四处迁徙,不是因为爱打拼,而是“四海无闲田”了。
有个词叫“蒙古大夫”,用来形容一个人技术差。来源是八旗入关抢劫的时候缺少医生这种需要手艺的,但正好蒙古人有很多马,牧民普遍懂点兽医,于是叫来许多蒙古人来帮忙做医生。用医马的兽医方法治人,哈哈哈不死也要脱层皮。于是八旗子弟提起蒙古大夫浑身都发抖,祖先嵌入灵魂的痛苦遗传到后世子孙。
蒙古大夫看病都看不好,何况治理国家了。
元制管理地方,还用着放羊的方法,比如蒙古官员(特指军官)占了肇庆,肇庆就是你家牧场,这里的百姓就是你家羊,“皆世守不易”,世世代代占着这个草场。
这些蒙古官员与地方上的富户联合,夺取农民的田地和房子。江南地区的农民,大多没有土地,只能佃种地主的田地,其中包括朱54。(学者郑克晟在《明代政争探源 》说的)
这些租地的农户,需要将50%收入交给地主。如果再加上其他额外供奉,农户还要上交更多。(朱元璋给儿子请的家庭教师宋濂说的)
这还不算最恶心的,朱88父亲这样的佃户,能租到的只能是地主家不愿种的贫瘠田地,好不容易浇水施肥伺候几年,地力变肥了,就被地主赶走收回了土地。
于是许许多多像朱88父亲这样的人,在一个地方呆不到十年,就被撵走,奔波一辈子,死了连个葬身之地都买不起。
1344年,大明建立前24年,朱元璋16岁那年,江南大旱,之后大疫。半个月间,朱元璋的父亲、母亲以及大哥相继身死。
三哥此前已经入赘到别人家,家里剩下朱元璋、二哥,还有二哥的儿子。还有大哥老婆和他儿子
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朱元璋家那么多人奋斗了几十年,活着连药都抓不起,死了连棺材和坟地都买不起,只能抱头痛哭。
思来想去,朱元璋和二哥只好去找田主,想施舍一块地葬亲人,毕竟种了人家几年的地,幻想着人家能给点情面。结果只换来一顿臭骂,“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
回到家中,朱元璋和二哥抱头痛哭,正没计较处,邻居刘继祖夫妇找上门来,提出帮朱元璋家这忙。原来刘大秀日常与朱54紧邻,关系不错,家里孩子也跟朱元璋从小玩大。
葬地有了着落,棺材啥的想都别想,朱元璋跟二哥把亲人们的尸体拿破布包裹,运到刘继祖家给的山地的坡下。这是天降暴雨,两兄弟躲在树下瑟瑟发抖。云过天晴后,两兄弟到山坡下一看,父母和大哥尸骨已然无存,原来大雨冲垮了山坡,把尸体给埋到不知道哪里。
几十年后,朱元璋给父母重新修陵,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我无意于把朱元璋写成一个天授君权的个人英雄,我只想还原这个个人,和那个时代。
历朝总爱给自己的开国皇帝整点小时候的传说,比如刘邦是梦龙而生的。
明清人笔记里也有许多关于朱元璋小时候显露“王霸之气”的小故事,比如和汤和、周德兴等偷吃牛,然后自己承担责任之类的,思考下觉得基本不可能。
还有说朱元璋从小就显示出帝王豪气,让小伙伴们跟他玩自己做皇帝的游戏。怎么可能,朱元璋只是村里一个外来户的孩子,还是佃农,即使被人打死在元朝也就赔点钱就了事而已。
朱元璋只是一个农户家里最小的孩子,受到偏爱,甚至还读了几个月的书,但这个家庭,几十年来被撵的东奔西走,甚至到朱54死的时候连葬身之地都要别人施舍。
如果用心理学分析朱元璋的性格,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就大家庭孩子的出生顺序进行过研究。阿德勒写过一本书叫《自卑与超越》,在我国很出名,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他认为自卑感是人向上意志的基本动力,在他看来人生本来并不是完整无缺的,而自卑能摧毁—个人,使人自暴自弃或发生精神疾病;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人发愤图强,振作精神迎头赶上,如此解决原始缺陷和追求优越之间的矛盾。

根据出生顺序的相关分析,最年幼的他虽然受到种种照顾和偏爱,但人天性就要博取关注或保持独立,于是最小的孩子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让自己与众不同。这一喜欢另辟蹊径的习惯延续到幼子的成年,有的可能成功,比如印度的甘地就是幼子,开创了非暴力不合作。但许许多多的幼子则可能很不成功,毕竟少有人走的路是大概率失败的。
1996年,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进一步提出,孩子们出于生存的需要而争夺父母的关注、资源投入,所以,哥哥姐姐要承担照顾弟妹的责任凸显自己价值,而弟弟妹妹则不得不在已经有人先入为主的环境中寻找和占据自己独有的一席之地。为此作为弟弟妹妹的孩子就会设法与众不同,引起注意。
有本书名叫《长子统治世界,幼子改变世界》,形容此现象最为贴切。
可是,朱88这个受到全家保护的小孩子,全家基本死光光后,再也没人关心了。安葬亲人后,朱88开始为填饱肚子发愁。大旱之后,凤阳又闹起了蝗虫,村里人纷纷出去逃荒。
朱88和二哥啃了一段时间树皮草根,实在没有办法。跟二哥商量怎么办,二哥提意只能就此分开,各自去逃荒。大嫂也带着儿子回了娘家。
皇陵碑写道: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一位姓汪的大妈看朱88实在可怜,给他准备了一点香火钱,把他送入村东南的皇觉寺。从此朱元璋开始了佛门生活,有了一口吃的。
朱88的二哥和他的儿子,在分开后没太久就死了。朱元璋四兄弟,至此只剩他一人。多年后,他成为一方诸侯后多方打听才知道二哥和侄子的死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