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志16】从西域到中原,沙陀人如何在中原建立半壁江山?


五代十国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时代,它处在唐、宋之间,本身时间也短,从907年唐朝灭亡,到979年北汉灭亡,共72年。
70余年间,北方历经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本身也极为混乱,仿佛是后来抑武崇文、文化昌盛、寿命较长的宋代的反面。当我们细看五代,会发现五代中有三个朝代与今天的主角——沙陀人关系密切,后唐、后晋、后汉都是沙陀人创建,十国中最后一个灭掉的北汉也是沙陀人创立。

即便是后周政权和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也和沙陀人建立的军事集团关系密切。本期视频,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消失的民族吧。
一、    沙陀的渊源和东迁
根据史书记载,沙陀出自西突厥别部——处月部。因此史书上也称之为“沙陀突厥”。而沙陀人自己说先祖是“拔野”或者说自己是“薛延陀国君”的后代,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认为拔野就是“拔野古”,铁勒诸部之一,后来臣服于突厥。无论是拔野还是薛延陀,都是铁勒诸部。
582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双方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沙陀部在西突厥的管辖地界下,居住在金娑山之北,蒲类之西[i],正是在今天新疆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一带。当时还处在游牧阶段的沙陀人也在吐鲁番、哈密和甘肃安息一带留下了痕迹。

根据元代耶律楚材儿子耶律铸的说法:建立后唐的李氏家族,原来姓氏为朱邪。朱邪、处月、沙陀,都来自“涿邪”,原意为“沙漠”。
涿邪山者,其山在涿邪中也。涿邪后声转为朱邪,又声转为处月……处月部居于金娑山之阳,皆沙漠碛卤地也……今华夏犹呼沙漠为沙陀,突厥诸部遗俗当今亦呼其碛卤为朱邪,又声转为处月,今又语讹声转而为川阙。”——耶律铸原文。
史书中最早出现“朱邪”这个姓氏的时间是唐太宗时期,当时处月部首领朱邪阿厥和西突厥大将阿史那贺鲁一起请求归顺唐朝。

唐高宗时期,出现了一位叫朱邪孤注的人,学者推测他可能是朱邪阿厥的儿子或者继承人,他跟随阿史那贺鲁一起反叛,被唐朝将领所杀。
662年,沙陀首领金山因为跟随薛仁贵征讨铁勒,被封为墨离军讨击使一职,迁到瓜州(治所在今天甘肃安西东南)。后来又立下其他功劳,被册封为金满洲都督、张掖郡公,举族又迁到祖先生活的土地——新疆吉木萨尔县。
到了金山的儿子骨咄支时。刚好碰上唐朝安史之乱爆发,骨咄支跟随唐肃宗参与平叛,事后他被封为骁卫上将军。骨咄支之后是朱邪尽忠,到了这时,沙陀人首领明确了自己的姓氏——朱邪。
此时的沙陀人还在西域,他们是怎样到河东的呢?这还要说到沙陀人的三次东迁。
第一次东迁的原因是因为吐蕃的强制。当时沙陀人和唐朝的北庭都护府一起抵御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回纥兴起之后也加入了对抗吐蕃的队伍。但是还是没能挽救唐朝北庭都护府的失陷。都护府失陷后,沙陀人投降了吐蕃,被安置在甘州地区(今甘肃张掖)。

沙陀人第二次东迁,原因还是吐蕃。吐蕃人把沙陀人安排在甘州的用意,是让沙陀人充当炮灰。每次出征就让沙陀人在前线,加上吐蕃又对沙陀人横征暴敛。另外一个原因是回纥人攻下了吐蕃人控制的凉州城,吐蕃人怀疑沙陀人是回纥人的内应,就想把沙陀人迁到高原苦寒之地,沙陀人决定投奔唐朝朔方节度使,当时名将范希朝。
史书记载这次东迁,沙陀人为了躲避吐蕃追捕,走对自己相对友好的回纥国境,走了三千里,首领朱邪尽忠战死,朱邪执宜跟着父亲的灵车且战且逃。沙陀人本来人就不多,从甘州出发时只有三万人,到达目的地灵州(今宁夏灵武)时只有一万人了。
沙陀人第三次东迁,是跟着范希朝。809年,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他从沙陀人中挑选骑兵,其他的被范希朝安置在代北地区,由首领朱邪执宜管理。代北地区包括今天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内蒙古中部地区。

唐朝中期名将范希朝
之后沙陀人在首领朱邪执宜的带领下,参加了多次战争,比如813年抵御回鹘、唐宪宗时期平定藩镇、唐文宗时期抵御党项。朱邪执宜因功被封为阴山都督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保卫唐朝北部边境。
二、    沙陀崛起:代北集团的形成
朱邪执宜之后,沙陀人首领变成了朱邪赤心,他继续为唐朝东征西讨,立下一系列功勋。
868年,唐朝爆发庞勋起义,沙陀人也参加了对庞勋的作战,事后朱邪赤心因立下大功被赐予唐朝国姓,改名李国昌,并且被授予振武军节度使(治所在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官职。(振武镇治所在今天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这件事在沙陀人的历史上影响巨大。原因有如下几个:
第一,沙陀人是西域小部落,迁到代北的时候只有1万人,在尚且重视门第的唐朝,唐朝皇帝赐予他们国姓,让他们“预郑王属籍”,就是成为唐朝郑王一支的成员,好歹算是宗室成员。极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第二,被授予节度使职位,之前朱邪李氏家族最高被授予一州刺史职位,这个职位受更上面的节度使管辖,更容易受制于人,担任节度使可直属中央,比刺史有更大的权力和号召力。这样朱邪李氏可以更好利用唐朝给予的这面旗帜招兵买马。
沙陀人在代北时期,为了更好巩固自己的势力,势必要扩大统治基本盘,在朱邪执宜时期,沙陀人就联合当地的萨葛、安庆两部,逐渐形成了沙陀三部落。
萨葛部,也叫索葛部,是粟特部的音译。粟特人是中古时代生活在中亚索格狄亚那,也就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商业族群,也被称为昭武九姓人,据史书记载,他们祖先在祁连山下的昭武城,后被其他游牧民族驱赶到中亚,他们在中亚建立了康、安、曹、石等九个小国,合称为“昭武九姓”,为了表示自己不忘本。

唐三彩中的胡人
粟特人长时间走南闯北,中原地区有他们的身影,草原地区也多能见到他们,甚至有不少粟特人在突厥政权中当官。长时间浸染,有的粟特人逐渐草原民族化,技能点由善于经商变成了善骑射。
唐朝初年平定东突厥后,在宁夏、陕西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设置州县,用来安置东突厥遗民,这其中就包括粟特人,其中有一个官职,叫北安州都督,名曰康苏密,这康姓是典型的粟特人姓氏。
唐玄宗时期,有粟特人血统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原来北抚州有不少粟特人追随。叛乱被平息,这些粟特人有一部分留在河北地区,有一部分在唐德宗时期被迁往云州、朔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和朔州一代。
如此一番就形成了沙陀三部落中的萨葛和安庆两部。他们与较晚迁徙到这里的沙陀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沙陀族。
因此我们就能看到唐末五代时期,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沙陀人,有不少姓氏为安、康、史、石、米、曹的人,这些姓氏都属于昭武九姓。
在沙陀三部落的基础上,是怎样形成后世学者说的“代北集团”呢?
这个跟李克用有关。李克用是李国昌的儿子。

李克用,因一只眼失明,号称“独眼龙”。
878年他发动斗鸡台事变,杀掉担任云中防御使的段文楚,之后占据云中。云中防御使管辖的土地大致相当于今天山西大同、朔州等地,这里地理位置重要,对于防控游牧民族南下,保护太原,因而整个北方有重要意义。
李克用杀掉段文楚的行为是对唐朝的公然反叛。虽然878年距离唐朝灭亡只有29年了,但是朝廷也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皇帝下召对李国昌、李克用父子进行谴责。
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拒不奉诏,把皇帝使者拒之门外,并且派兵骚扰周围地方。
为了镇压沙陀人这种公然反叛行为,唐朝先后派出三位河东节度使,有一任甚至被杀,最后派出出身荥阳郑氏、宰相郑从谠出山,剿抚并用,才平定了由诛杀段文楚引发的变乱。
这次叛乱沙陀人受到严重打击。沙坨三部落内部分裂,一部分投降唐朝,一部分被杀,被杀的有近两万人,李国昌、李克用父子逃到阴山,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机会来了。875年,王仙芝在河南新乡竖起反旗,不久黄巢在曹州(今山东菏泽)响应,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880年,黄巢军一路杀向唐朝的东、西两京——长安和洛阳。皇帝唐僖宗逃到四川,京城一片惨状“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
为了镇压叛乱,唐朝也顾不上李克用父子的黑历史了。原因是沙陀人作战勇猛。唐僖宗任命李克用担任雁门节度使,率领本部人马讨伐黄巢。
当时参加讨伐黄巢的还有其他很多藩镇,但是这些藩镇都是出工不出力,因为害怕损伤自己实力,直到李克用出兵打破僵局。
事后大臣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说:“李克用功劳数第一”。凭借功绩,李克用过往错误似乎被皇帝既往不咎,而且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加封陇西郡公。
河东节度使管辖的地界相当于今天山西中部,政府驻地在太原。太原是唐朝的龙兴之地,北都,政治地位很高。同时河东镇也是老牌藩镇,在安史之乱前就已经设立。

李克用在河东镇苦心经营,通过整顿军队、收养义子、善待士人,与当地汉人大族联姻的方式,巩固自己统治,终于建立起一个以牙军为基础、朱邪李氏为首脑、沙陀三部落为核心、代北人为骨干,包括河东人以及其他外来人员在内的蕃汉联合统治政权。——樊文礼
三、    沙陀巅峰:沙陀三王朝
黄巢起义被平定之后,北方实力最强的是朱温集团和李克用的代北集团。
朱温集团首脑朱温,原来是黄巢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投降唐朝,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崛起。

双方经历一系列战争,最终朱温集团占据优势,907年代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还熬死了李克用,朱温称帝第二年李克用就死去了。
李克用临死前带着深深遗憾,为此他在弥留之际给继承者李存勖留下了三支箭,说:“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李存勖
李存勖继承父亲遗志,每完成一件事就祭祀告知。
首先他干掉燕王,燕王是刘仁恭,之前在朱温集团和李克用集团之间反复横跳,李克用为了集中力量对抗朱温,就容忍了他的行为,但是有几次李克用想要征调刘仁恭军队,刘仁恭不听调遣,反而扣押李克用使者。
913年李存勖俘获刘仁恭父子,之后用刘仁恭父子的心头血祭奠李克用。
李存勖射出的第二支箭和第三支箭,可以说是同时进行。李存勖和后梁对战十五年,先后进行几次大战。
有一次大战,契丹想要趁火打劫,耶律阿保机亲率大军攻打幽州,经过一番激战,李存勖大败契丹军。
第三支箭就是灭后梁。923年李存勖称帝,国号为唐,表明自己是唐朝正统继承者,同年后梁灭亡。
至此,沙陀人在五代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后唐建立。
李存勖打仗勇猛,但是等到坐天下的时候贪图享乐,宠幸伶人,仅仅在位四年就死于乱军之中,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上位。

李嗣源上位后对李克用的子孙大肆杀戮,几乎杀了个干净。而李存勖的死亡,标志着代北集团的首脑发生了转移,不再是以朱邪李氏为核心。
李嗣源在位时期,是五代十国乱世中北方一段难得的时光,后世称之为“小康“,当然按照今天标准看,这小康的标准很低,欧阳修说李嗣源在位时期不迷恋声色犬马、不任意兴兵戈,加上天公作美,连续七年风调雨顺,让老百姓喘了一口气。
933年李嗣源去世,死后后唐陷入内乱,最终石敬瑭联合契丹,灭了后唐,于936年建立五代时期沙陀人的第二个王朝——后晋。

石敬瑭是有粟特血统的沙陀人,他上位过程很不光彩,被后世骂惨了。原因是他为了求得契丹支援,向契丹称臣,称儿,还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对外石敬瑭卑躬屈膝,对内石敬瑭休养生息,史书记载:“数年之内,中国稍安。
943年石敬瑭死去,侄子石重贵上位,他一改前朝政策,对契丹不再那么卑躬屈膝,耶律德光大怒,发动契丹-后梁战争。
刚开始契丹并没有占据完全优势,甚至在阳城之战中,后晋军胜利,耶律德光被迫逃走,为了逃得快一些,耶律德光骑着骆驼。
阳城之战滋养了石重贵的骄傲气焰,几年之后等耶律德光厉兵秣马,947年契丹军杀入后晋首都开封,并在这里身穿中原皇帝衣冠,登基称帝,建国号大辽,但因为抢劫等一系列操作,导致近两个月,契丹军队就回到草原。
几乎与后晋灭亡同时,947年,沙陀人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五代中的第四个朝代,也是沙陀三朝中的第三个——后汉。

刘知远在史书中评价不高,他本人为了起家,污蔑吐谷浑部落首领白家谋反,吞并白家的财产,杀掉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后人。他本人做了不到一年皇帝就去世了,史书评价他“非仁、非信”。
刘知远死后,儿子刘承祐继位,刘知远为他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这四位大臣中有一位是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
刘承祐本人出于不安全感,一日杀了三位大臣,其中就有一位顾命大臣,这引得郭威兔死狐悲,更何况他本人当时掌握军权。前后不到十天就杀掉了刘承祐,《旧五代史》说:自古灭亡的没有像刘承祐这么快的。“(自古覆宗绝祀之速者,未有如帝之甚也。)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从923年李存勖称帝,到950年后汉灭亡,沙陀人建立的王朝持续了27年。
之后刘知远的弟弟在太原称帝,建立五代十国中的北汉,这也是沙陀人的余晖,979年被北宋所灭,成为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
四、    沙陀人的去向
曾经叱咤中国北方的沙陀人到哪里去了呢?
根据学者们考察,沙陀人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地府。清代史学家赵翼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五代诸帝皆无后》。因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残杀,加上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为了以绝后患,通过兵变上位的往往要解决掉上一任皇帝的后代。比如李嗣源杀掉李存勖的子嗣。
第二个:融入到汉族等民族之中。本来沙陀人到了唐朝末期,就是以朱邪李氏,融入粟特、奚族、室韦、汉族等多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加上长期占有山西,这里也属于汉族主要聚居地,长期受到汉族影响。加上当时流行“华夷之辩“,李存勖时期有一个伶人,吐槽沙陀人鼻孔大、眼睛深。那些听到这些吐槽的沙陀人咬牙切齿,告诉李存勖,说着说着有的就哭了(众皆切齿,相与诉于庄宗,其间亦有言发而泣下者。)你想:连一个戏子都敢吐槽沙陀人,戏子在古代地位很低下。如此压力下,加大了沙陀人加速汉化的压力。
从史书看,宋朝初年还时不时看到某位官员祖先是沙陀人,到了宋代中后期就不记载了。
第三个:融入进其他民族。元朝时有一支叫汪古部的,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史书记载出自沙陀雁门之后。汪古部在元朝时被归于色目人的行列,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家族,世代与元朝皇帝联姻,后代汪古图投降明朝,汪古部被迁往宁夏贺兰山一带。此外元代还有一位自称沙陀李氏后人的答加沙家族,这个家族世袭肃州路(今甘肃酒泉)、大名路(今河北大名)的达鲁花赤。
至今华夏大地上,还有若干“沙陀“地名。比如埋葬着后汉皇室的河南禹州市,就有沙陀村,洛阳、河北廊坊也有沙陀村、湖北丹江口市有沙陀营路。
参考资料:
梵文礼:《沙陀往事》,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