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气功这种称谓合适吗


书画和气功到底有哪些具体联系?联系应该是有的,但是否可以称为“书画气功”或“气功书画”?笔者有不同看法,试述浅见如下。
气功是我国古老的养生健身术,派别纷纭而以道家为著。道家的经典《道德经》就包含了许多气功的理论,历代道家有许多关于气功的著述。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有为。从道家的思想来认识气功,气功的本质是“无为”的,是与世上一切功利绝缘的,气功的意守只在自身(意守花木美景等,是把物我融为一体),所谓“以一念代万念”。摒除一切杂念,也就是远离一切功利。“坐忘”则更是把自己都忘了。道家气功的七字炼程“清寂凝炼明神一”,也充分说明了气功与世上功利如同水火。
如果这个认识没有什么问题,那么,把“书法(画)气功”作为气功的一种功法是不能成立的。虽然在书法的挥写过程中,有一些“得气”感,但这只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不能称之为气功。因为“气”是生命的本质,“气”本来就存在于人体而且不断地周流不息,在某些情况下“气”的流动被人感知是不奇怪的。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气”的流动是游离于人的意识之外,人并不感到它在体内流动。人们通过气功修炼(核心是炼意)便可以感知、控制、强化它的流动,甚至向外发放。

再就是在一些手脑并用的劳作中,由于长期“用意”专注一方,也会强化局部内气的流动而有所感觉。这是熟练劳动的普遍现象,有的强些,有的弱些,书法是属于比较强的一种。
正是由于各项劳作时的用意主要是在劳作的对象上,如书法作者的用意主要是在书法作品上,音乐指挥者用意主要是在乐曲上等等,所以与气功用意的专注于自身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用意的“有为”与“无为”,目的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这就是气功与非气功的一条明确的界线。因此,只有练气功才能得到气功养生的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通过书法便能练成气功,虽不能说是缘木求鱼,也只是竹篮子打水,有好处也不多。

如果书法能成为气功,那么人的一切劳作当其熟练以后有了一些气感,便都成为气功了,这岂不是把人对气功的认识搞混了。这种对气功认识的泛化,其结果将是对气功的否定。
话说回来,气功与书法究竟有多大关系呢?
第一、气功能提高手感的灵敏度,可以细致地感知和控制笔毫的运转及其微妙的变化,使运笔灵活周到,轻重疾涩得心应手。
第二,气功可以促进大脑的功能,提高对书法的认识、理解、鉴赏和悟性,激发创作灵感。
第三、气功调身端正,气沉丹田,久之,在丹田处有一重心凝聚,使身体稳如泰山,使手的挥运有一个得力的支点,可以“有恃无恐”,充分发挥书写的准确性、灵活性、随意性。

第四,气功要求“性命双修”,既要练功,又要修养德性。这和书法家重人品的要求是一致的,至少对克服当前书法界急功近利的倾向会有所帮助。
由此可见,气功对于书法是大有裨益的,书法家能练气功,无疑是锦上添花的大好事,应该大力提倡,切勿嘲以歪门邪道。宋代的苏东坡既精书法亦解气功,就是一个榜样。
综上所述,由于书法的功利性(艺术的),它的“有为”,使它不能登上气功“无为”的殿堂,故所谓“书法气功”难以成立,但书法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气功书法”呢?所谓“气功书法”是书法上面加上了气功,这个加上去的气功成分,应该在书法作品的外形上和内质上反映出来才对,如果说它在外形上并无特殊,在内质上也无新奇,还是书法的本来面目,那么所谓“气功书法”又从何说起呢?
关于书法的执笔法,我采用单钩执笔,“掌平腕平,悬腕悬肘”的执笔法。为了执笔稳妥,我在执笔处加绕塑料软带,使笔杆直径大约达到10毫米。我觉得这种执笔法轻松、自然、省力、灵活而又便于贯劲,使书写如意,笔力道劲,运转起倒无不得心应手。应该让气功成为书法的好朋友。(林永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