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道家,然后慢慢演变为道教


“道家”产生于公元前475-221年的中国战国时期。当时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汉书·艺文志》说: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峰出并作,各引一端,崇斯所善。
为了适应政治需要而学术思想的流派日益增多,除孔、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名等家,甚至同一家之内又分化为小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诸子百家为十家,分别为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家。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其代表思想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五千文》简称《老子》或《五千文》,因河上公《老子章句》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又名《道德经》;唐皇崇奉道教,尊称为《道德真经》。
在先秦诸子中被列为道家书,西汉初黄老之学大兴,《道德经》在黄老学派中被视为主要经典。道家哲学开创于《老子》而且是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最早的一个学派。
《史记·老子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功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早: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言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关于老子的生卒年代,难考,争论较多。但多数学者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571年。至于他出生的确实日期尚无史实可查。不过在老子的家乡(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所谓历乡曲仁里,就是鹿邑县城东五里处的一个名叫太清宫集镇的东南地方)却有一个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即每年阴历二月十五举行大规模的朝拜老子的“庙会”并且认定这一天就是老子的生日。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即今河南商丘东北)公元前328—286年时人,与老子同时或稍后,因为庄子思想源出于老子,史记已有定论。曾作过漆园吏,是老子以外道家重要代表人物。但流派亦不尽相同所以两汉时“黄老”并称,不称“老庄”魏晋始称“老庄”。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中继老子之后的著名道家典籍。魏晋时,谈玄之风大盛,当时名士以《老》、《庄》、《易》为三玄。魏晋以前称“黄老”。
西汉初期,文、景帝两代(公元前179-141年)皆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不过那时所谓“黄老”之术,乃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神仙家与黄老学说的性质上本不相同,黄老学说尚未与神仙家发生关系,这是在概念上必须弄清的。

李耳当过西周王室的守藏室史,管过王家图书馆,读过不少远古文献,所以说老子的见解是总结与继承了中华民族远祖递传的经验与思想,其中并非都是他一个人的。战国诸子创学说多依托古人,道家书依托尤多。黄帝四经并非黄帝作而世称为黄帝,先秦古籍中引用了很多黄帝之言,不应一律视为依托,而应认为是“十口所传”的上古嘉言。这些引述常与《道德经》的论点相似或吻合,所以黄、老就挂上了钩。
到战国末、西汉初,道家就衍变成“黄老之学”,被称为“新道家”,它是道家学说过渡到道教的跳板之一。这也是道教和祖国远古文化的渊源关系。
到顶部